丁文慈,趙由之,陳文山
(1.瓊州學院理工學院,海南三亞572022;2.三亞市碳檢測計量研究中心,海南三亞572022)
近年來,全球碳循環(huán)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尤其是近岸海域的碳通量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1,2].只占全球海洋面積的8%的近岸海域對全球海洋初級生產力的貢獻卻高達30%[3],被認為是重要的碳匯區(qū).近海有機碳沉積的主要來源是海水表層輸出生產力,即從海水表層下降到深海底并保存在沉積物中的有機物質數量[4].韓舞鷹等對我國近海碳通量做了大量系統(tǒng)性研究,并且建立了南海碳通量模型,計算了在南海84×104 Km2的海盆區(qū)通過沉積作用進入海底的碳通量為3.8×104mol/s[5],約14×1012g/a.由于缺乏數據,對海南島近海的有機碳沉積狀況并不了解,因此很難估算這一沉積過程的碳通量.2005年夏季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對海南(108°E~110°E,18°N~20°N,不包括海南島東北部海域)進行908專項調查[6],本文根據其公布的180個表層20 cm混合沉積物的有機碳和其他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對海南島近海有機碳的沉積特征及其碳通量進行了研究.
海南島近海各處沉積物有機碳(TOC)分布并不均勻[6],沉積速率亦有很大差異[7-12].在劃分有機碳沉積區(qū)時主要考慮了表層沉積物中TOC濃度,另外還參考了粒度參數、氧化還原特性參數(Eh值,Fe3+/Fe2+值)和物源參數(穩(wěn)定碳同位素δ13Corg值)等三類沉積地球化學特征參數,其意義如下:
粒度參數:主要判斷洋流動力條件.砂含量高表示流體分選作用強,沉積作用弱;粘土含量高則表示相反的作用,有機碳容易隨沉積物沉積.
氧化還原特性參數:判斷氧化還原環(huán)境.Eh值越低表示還原性越強;一般情況下,當Fe3+/Fe2+>1時,為氧化環(huán)境;當Fe3+/Fe2+<1時,為還原環(huán)境.沉積物的還原性強一般是有機物含量高.
物源參數:判斷有機碳的來源.最適宜于用來進行沉積物有機質物源判斷的是有機質的δ13Corg值,典型的陸源有機質的δ13Corg值為-26‰ ~ -28‰,偏輕;海洋有機質的δ13Corg值相對偏重,為-19‰ ~-22‰.
在有機碳沉積過程中洋流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圖1),在北部灣和海南島西部—西南部海域表層環(huán)流為一個大的逆時針循環(huán),流向不隨季風而變,但在北部灣北部,夏季時還出現一個小的逆時針環(huán)流.在海南島東部—南部海域,表層流隨季風而變,冬季東北季風期間為西南向漂流;夏季西南季風時期,為東北向漂流.受洋流作用,有機碳并非均勻沉積,而是進行了重新“分配”.
根據以上參數,海南島近海沉積有機碳分布可劃分為六個區(qū),如圖2所示.
Ⅰ區(qū)為西北部臨高角至昌化江入??诮逗S颍韺映练e物TOC含量為0.7% -1.2%[6].該區(qū)常年受來自低緯洋流的影響,除自身有機碳沉積作用外,還接受如Ⅲ區(qū)或遠洋有機碳輸入,因此沉積物有機碳含量及有機碳沉積速率均高,是有機碳輸入區(qū).從沉積物粒度特征看[6],該區(qū)以粘土和粉砂為主,亦表現為流體堆積特征.從氧化還原特征參數看[6],該區(qū) Eh值較低,為 -40mv~40mv,Fe3+/Fe2+低于1,低 Eh值和低Fe3+/Fe2+值均顯示該區(qū)表層沉積物為還原環(huán)境,其原因也是有機質在Ⅰ區(qū)大量沉積的結果.從有機碳物源特征參數看[6],該區(qū)的δ13Corg值為-20‰ ~ -21.5‰,反映出該區(qū)有機碳為海洋來源.
Ⅱ區(qū)為西部外陸架,表層沉積物TOC含量約為0.4% -0.7%[6].該區(qū)也受來自低緯洋流的影響,是遠洋有機碳的輸入區(qū),但自身沉積作用較Ⅰ區(qū)弱.從粒度特征上看該區(qū)沉積物主要為砂質粉砂和粘土質粉砂[6],未見明顯的分選,可以代表近海有機碳沉積平均水平.Eh值40mv~120mv和Fe3+/Fe2+值0.5~1.5顯示該區(qū)表層沉積物總體呈弱還原態(tài),表示有機物含量高.δ13Corg值為-20‰ ~ -22‰,顯示有機碳亦為典型海洋來源.
Ⅲ區(qū)位于西部—西南部魚鱗角至鼻頭角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TOC含量低于0.4%[6],為有機碳輸出區(qū).該區(qū)常年受東南-西北向洋流影響,將有機碳輸出到其他區(qū).沉積物以砂和粉砂為主,粘土含量少,其中尤其以昌化江口,感恩角至鶯歌嘴一帶以西,鼻頭角西南部較為顯著,表現出流體分選特征.Eh值大多在150mv~240mv,Fe3+/Fe2+值約為1.5~5,顯示該區(qū)主體表層沉積物為氧化特征,這亦是有機物大量輸出,在此沉積較少所致.δ13Corg值為-22‰ ~ -23‰,顯示其有機物主要為海洋來源,但是在靠近幾條主要河流入??谔幩氯侵薷浇韺映练e有機物可能主要以陸源輸入為主.
Ⅳ區(qū)為東南部萬寧到三亞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TOC含量為0.5% -0.8%[6].從沉積物有機碳分布與洋流特征上判斷,總體上亦為有機碳輸入區(qū),與Ⅰ區(qū)不同的是海南島東南部海岸環(huán)境較為復雜,洋流受海岸擾動明顯,在局部地區(qū)可以出現環(huán)流從而影響有機碳分布,因此該區(qū)域有機碳分布較Ⅰ區(qū)復雜[6].沉積物以粉砂和粘土為主,砂含量少,呈現流體堆積特征.Eh值為-40mv~80mv,Fe3+/Fe2+值為0.5~2,證明沉積物呈還原態(tài).δ13Corg值為-20‰ ~ -22‰,顯示其有機物為海洋來源.
Ⅴ區(qū)為萬寧到三亞遠岸海域,表層沉積物TOC含量低于0.3%[6],也是有機碳輸出區(qū).與Ⅲ區(qū)相似也是洋流通道,不同之處在于Ⅲ區(qū)常年受東南-西北向洋流影響,而Ⅴ區(qū)冬半年受東北—西南方向洋流控制,夏半年則相反.沉積物以砂和粉砂為主,顯示受流體影響較大,有機碳難以在此處沉積易隨流體遷移到其他區(qū)域.Eh值為120mv~280mv,Fe3+/Fe2+>1.5,沉積物呈氧化態(tài).δ13Corg值為 -22‰ ~ -23‰,顯示其有機物總體為海洋來源.
Ⅵ區(qū)為東南部外陸架,從其表層沉積物粒度信息上看以粉砂和粘土為主,水力分選不明顯,顯示有機碳沉積受洋流影響小,海水表層輸出生產力可以在原地沉積.氧化還原性差異較大,北部體現氧化特征Eh值為160mv~360mv,Fe3+/Fe2+為1.5~4.5,表層沉積物 TOC 含量為0.4% ~0.6%,南部體現還原特征 Eh值為0mv~200mv,Fe3+/Fe2+<1.5,表層沉積物 TOC 含量在0.7%以上.δ13Corg值為 -20‰ ~ -21‰,顯示其有機物明顯為海洋來源.
綜上所述,受洋流影響,Ⅰ區(qū)、Ⅳ區(qū)為主要的有機碳埋藏區(qū),除本區(qū)生成外還接受來自于其他區(qū)的輸入.Ⅲ區(qū)、Ⅴ區(qū)為洋流通道,是有機物輸出區(qū).Ⅱ區(qū)和Ⅵ區(qū)為輸入輸出平衡區(qū),可以代表近海有機碳平均沉積通量.
在估算海南島近海沉積性有機碳通量時,采用海南島近海表層沉積物中有機碳TOC的濃度與近海海域現代沉積速率計算求得(表1),計算式如下:
式中FOC是有機碳的沉積通量.
V是現代沉積速率.現代沉積速率是沉積地貌環(huán)境演化的重要指標,通過沉積地層中賦存的年代信息可以反演近代沉積過程,常用210Pb測年法估算海洋現代沉積速率.據研究,海南島近海的現代沉積速率為0.12 ~2.9 cm/a,詳見表 1.
r 是沉積物的平均容重,取 1.2g/cm3[8].
M是表層沉積物中有機碳TOC的百分含量.海南島近海表層沉積物TOC含量分布不均,最高為1.22%,最低為 0.02%,平均為 0.511%[6].
F是近海海域研究區(qū)域面積,計算時取單位面積1m2.
表1 海南島近海沉積性有機碳通量
利用網格法推算海南近海沉積性有機碳各分區(qū)面積,估算海南島近海各區(qū)域總的沉積性有機碳通量,得到以下結果:
Ⅰ區(qū)面積約5200 Km2,沉積速率參考點最多,采樣點 y003、y004、y005、y007、B10、B97、B135、B1168 均落在該區(qū),按平均有機碳沉積通量(137g/m2·a)計,該區(qū)有機碳沉積通量約為7.1×1011g/a.
Ⅱ區(qū)估計面積在7800 Km2~10000 Km2之間,按代表點C4平均有機碳沉積通量(43g/m2·a)計,該區(qū)有機碳沉積通量約3.4 ×1011~ 4.3 ×1011g/a.
Ⅳ區(qū)面積約為3700Km2,其中三亞港S035、S036點位于潮流通道上,代表外源有機碳輸入特征.S035、S036和B289平均有機碳沉積通量為(88g/m2·a)計,該區(qū)碳通量約為3.3×1011g/a.
Ⅲ區(qū)面積約為6800Km2,Ⅴ區(qū)約為3700Km2,這兩個區(qū)域比較相似,代表點有B377、K3、K4,平均沉積通量為19 g/m2·a,據此推算這兩個區(qū)域有機碳沉積通量共計約為2.0×1011g/a.
Ⅵ區(qū)缺乏沉積速率的數據,因其沉積特征與Ⅱ區(qū)相似,其有機碳沉積通量可以參照Ⅱ區(qū)推算.
將各區(qū)的沉積性有機碳通量相加可得海南島近海約3.7×104 Km2陸架區(qū)域內沉積有機碳通量之和約為2×1012g/a.
根據海南島近海表層沉積性有機碳分布以及沉積物粒度、Eh值、Fe3+/Fe2+值和穩(wěn)定碳同位素δ13Corg值等參數,將海南島近海沉積有機碳庫劃分為六個區(qū),洋流對有機碳庫的分布起著主要的作用:臨高角至昌化江入??诮逗S蛞约叭f寧到三亞近岸海域是有機碳輸入區(qū),洋流帶來大量的有機碳,約8900 Km2面積內有機碳通量為10×1011g/a;魚鱗角至鼻頭角近岸海域以及萬寧到三亞遠岸海域作為洋流通道,是有機碳的輸出區(qū),約10500 Km2面積的有機碳通量為2×1011g/a;西部外陸架和東南部外陸架受近海表層環(huán)流影響小,是有機碳輸入輸出平衡區(qū),約18000 Km2內的有機碳通量為7×1011~8×1011g/a。總體來說在海南島近海約3.7×104Km2陸架區(qū)域內沉積有機碳通量之和約為2×1012g/a,沉積物的穩(wěn)定碳同位素δ13Corg值基本位于-19‰ ~ -22‰之間,可見海南島近海表層沉積有機碳主要來源于海洋初級生產力的貢獻.
[1]喬淑卿等.黃河口及鄰近渤海海域懸浮體和沉積物中有機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沉積學報,2011,29(02):354-362.
[2]朱先進等.中國河流入海顆粒態(tài)碳通量及其變化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1):118-122.
[3]戴民漢等.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學研究進展[J],廈門大學學報,2001,40(2):545-551.
[4]王博士等.南海南部中上新世以來沉積有機碳與古生產力變化[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5,25(2):73-79.
[5]韓舞鷹等.南海的碳通量研究[J],海洋學報,1997,19(1):50 -54.
[6]許冬.海南島近海沉積地球化學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7.
[7]許冬等.海南島近海海域7個沉積巖芯的現代沉積速率及其分布特征[J],海洋學研究,2008,26(3):9-17.
[8]潘少明等.海南島三亞港現代沉積速率的研究[J],海洋與湖沼,1995,26(2):132-137.
[9]潘少明等.海南島洋浦港現代沉積速率[J],沉積學報,1994,12(2):86-93.
[10]王穎等.海南島洋浦灣沉積作用研究[J],第四紀研究,1996,(2):159-167.
[11]葛晨東等.海南島萬泉河口沉積環(huán)境演變[J],科學通報,2003,48(19):2079-2083.
[12]葛晨東等.海南島萬泉河口沉積物有機碳、氮同位素的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J],第四紀研究,2007,27(5)84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