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原川(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
文字源于自然,源于人類進步的思想。談及文字,就不能不探究文字背后的文化本質和思維方法。中西文字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也正是由于看待宇宙世界的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形成的。這些差異不僅表現在字形的構成上,更多的表現在由文字所構成的意境的不同。
漢字基于象形文字的書寫傳統,有著豐富的表現潛力。漢字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這在漢字的文字創(chuàng)作方法上體現出來。一個文字、一個概念,由不同東西的“和”而產生。漢字的構成方式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講求站位,各就其位,互相協調,成為一個和諧的生命體。漢字并非簡單的表音釋義,而更多的表示形式之外的“無形氣韻”,常常構成某種意境。圖像思考使得漢文化趨向結論式的綜合能力,這與西方字母靠聽覺記音的分析能力差異很大,并決定了兩種不同文化思維的基本走向。
中國人偏向感性,善于寄托情懷,以客觀景物事實與主觀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形象來展示意境,孕育了表意型的中國文字,逐步發(fā)展到現在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等文字形式;西方人偏向理性,慣以理智思維真實反應客觀事物,理智的思維表現出同樣理性清晰的圖像,催生了表音型的西方文字,如腓尼基字母文字、希臘字母文字、羅馬字母文字等,它們對形態(tài)對應和句型結構要求嚴苛,文字成句強調以形統意。兩者衍生自不同地域的中華民族與西方民族處理現實客觀事物和關聯的結果,又在無時無刻地滋生孕育著當下的不同文化和中西方民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西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
圖2 中國古典園林
文字是中西方文化和思維體系不同走向的微型承載,由文字這個線索展開,可以延伸到各個形態(tài)領域,從中窺見不同的趣味。
漢字是空間性的文字,一字一世界、一字一宇宙,體現了漢字獨特的氣韻之美。基于象形性的多重結構原理,漢字的構成方式千變萬化、趣味盎然,充滿無限的表現空間,猶如一個不可思議的宇宙一般。宇宙中盛滿文字,而文字各自為一個小宇宙,充滿禪意。倘若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個個的漢字看,仿佛就感到它們層層累累,向廣闊的時空散開,充滿意蘊。以“國”字為例,其字形的構成與中國傳統的園林造園藝術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國”字是一個圍合的空間,雖圍合,但卻充滿無形的流動的氣韻。空靈、生動,是一種“自然”美學的體現,見圖1。橫豎筆畫曲折變化,虛實相間,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整個字形的氣韻流暢、流通,內外平衡,宛如一個立體的“意”之圓滿的小世界。
圖1 “國”字
漢字的構成是以“天圓地方”為基本的格式。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大地是方形的;大地是不動的,天是旋轉的,也就是天動說。方的大地表示文字的造型,中間的圓則表示文字的靈魂,這里包含有四季的基本概念。文字以其超越幾何學分割法的獨到姿態(tài)在方形的大地上律動著,漢字的造字總是變化著的。方形的漢字,充滿了氣場,而無論漢字如何變化,總是固定在一個無形的氣場之中。在中國文化觀念的傳統中,“方”是一個極具理想色彩的范疇,是一種空間形式,是先民對空間時間概念的表征,地方天圓,天地定位,蘊涵了陰陽氣動和諧之意。
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的自然寫意,塔式建筑形態(tài)的圓融無礙,則可以形容為用人文的事物來追求天道,即“天圓地方”的自然規(guī)律。中國的美學是一種對時間很敏感的美學,而園林藝術正是這樣一種時間的、歷史的藝術,無不蘊涵傳統的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古典園林藝術是氣韻生動的自然美學的體現,造園方式以“自然美”為主旨,其理水,是藝術地再現自然的原型,如江湖、溪澗、港汊、水灣、泉瀑等。要在有限的私家園林中將自然風景濃縮其中,就要求水有開有合、有散有聚。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形成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個圓滿的小世界(見圖2)。
一園一世界,講究“步移景異”的古典園林,對景物的安排和觀賞的位置都有著很巧妙的考量,這是區(qū)別于西方園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國園林講求用表現來再現,試圖在有限的內部空間里完美的再現外部世界的空間和結構,亭臺樓榭、游廊小徑蜿蜒其中,內部空間相互滲透,得以流暢、流通、流動,如同文字字形中的無形氣韻一般。個中精妙以私家園林、蘇州園林為甚,其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見長,注重文化和藝術的統一,讓人聯想到漢字中以簡單的筆畫包涵豐深的意味,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精煉意趣。因此,園林可謂中國人在漢字這一圍合藝術框架影響下,形成的集自然審美與抽象意趣于一體的時空觀的極致展現,既彰顯漢字有別于其他文字的獨具魅力,又展現其“方寸之間見天地,細微之中閱乾坤”的微觀巨現之境界。
字母,究其本質,為西方現代文明、文化的象征。字母是平面化的,試圖從意思中解放出來。其文字具有均一性的特征,一點一畫都極為單純化,每個字母的筆畫與濃度類似。簡單實用,便于書寫記憶。字母類似于是一種“文字城堡”,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城堡”的石垣越壘越高,繼續(xù)朝著超高層發(fā)展。
字母的形象比較簡單,大致可以分為矩形、三角形、圓形三類,又以(銳角)三角形居多。以字母“A”為例,其字形單純、簡單、利落,并向外發(fā)散,氣勢凜冽,給人擴張和向上升騰的感受(見圖3)。這與西方的花園造園方式相類似,造型簡單、開放、氣勢逼人,使觀者一覽無余的飽覽整個花園開闊、壯觀的景致。西方追求極致、震撼的美學由此體現出來。
與中國園林強調意境的自然美相對,歐洲很多哲學家都認為美應該是理性大于感性,注重理性的美。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彼麖娬{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經人工改造便達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就是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凡爾賽宮所呈現的便是人工美的典型。它不僅布局對稱規(guī)矩,而且花草樹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齊齊,充分強調了幾何圖案之美。它以近6000公頃的總面積,在法國北部森林眾多、河道緩流、起伏平緩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幾何構圖的視軸,星狀放射的路徑和林中的各種花園、噴泉、雕塑和倒影池等。凡爾賽宮超大的尺度,嚴整的軸線,規(guī)整的布局,體現了人對自然的駕馭和人工改造自然的氣勢(見圖4)西方的園林、城堡乃至宮殿,在設計理念上沿襲了字母視覺體系上的軸線對稱、幾何圖形、分行列隊,所以,字母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西方人對規(guī)整的總體人工圖案美的偏好和內心深處不斷改造征服大自然的欲求,也體現了西方文明氤氳的那種理性的、有秩序的、可被掌控的自然觀。
圖3 西方字母“A”
西方藝術內核中有一種形而上學的東西,類似宗教里的教義,柏拉圖的理念和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一樣。而中國人的傳統美學講究把握生命流程里的美,主客觀渾然相望,追求理性與感性的高度統一。中國人講求從自身的“自性”出發(fā),相信靈魂對時間的敏感,“傳神”重于“傳形”,藏而不露,返璞歸真,“神采、風骨、意境、筆力”隱藏的很深。
漢字包涵著很深的陰陽原理。觀察漢字的時候會發(fā)現,字的左半部略小,右半部略大,這是因為左半部是陰,右半部是陽。這樣左右兩側就形成了勢,由此產生了律動。國畫也是這樣一種寫意的繪畫,講究表現,強調繪畫者的個人感知及內心體驗。它是直覺的,很難量化??梢耘R摹其形,卻無法把握其神意。國畫或樸拙典雅、或沉郁頓挫、或桀驁孤傲,由不同的畫風畫格窺見畫家的“自性”。中國畫或書法中所謂的“氣韻生動”是一樣的道理?!皻狻贝黻杽傊?,“韻”代表一種陰柔之美,“氣韻”代表兩種極致的美的統一,這正是陰陽關系的一種表現。從審美角度看,其體現出對比和諧之美,在不勻稱之中達到均衡的最佳造型(見圖5)。漢字的陰陽律動與國畫的氣韻調和都脫胎于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它們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追求“虛實相生”上是相倚相生的,可以說,漢字少了字母那樣的清晰、一覽無余,卻存有東方審美特有的含蓄、朦朧和神秘感,增強了想象空間。
西方的油畫是一種描繪客觀世界的、狀物的寫實主義繪畫。講究對客觀事物的再現。在作畫時,畫面追求光影的變化,使用的是科學的色彩,對客觀事物完整、真實的塑造和描繪可謂是到了極致的程度(見圖6)。這與中國畫講究氣韻生動,隨類賦彩的繪畫方式形成了差異。油畫的寫實性在風景畫的描繪里尤為突出。天、地、景、近、遠、光影的關系,逼真至極,好象鏡中之景。畫面如同構想出的一場人間戲劇,輝煌、寫真、奇幻、浪漫。用營造戲劇氣氛的藝術手法讓觀畫的人直接看到逼真的風景。西方的“虛構”,仿佛讓人身臨其境。油畫藝術講究寫生、刻意取景和焦點透視等樣式特征脫胎于西方字母重于實、苛于形的特質,字母的造型規(guī)范限制了油畫在創(chuàng)作內涵上的進一步突破,但也體現了西方人于方寸之間的嚴謹細致,可謂西方文明理性之根、科技之源。
圖5 中國畫
漢字的每個文字中蘊含著無窮的趣味。漢字在反映事物形態(tài)的同時,也反映了它的意義以及聲音。不是文字搭載聲音,而是將文字形態(tài)所蘊涵的生命力牢牢地記錄下來,也就是使可視與不可視的物質兩者都能包含進來。將某個文字與其他文字組合,便會帶來不同的意思、不同的發(fā)音和不同的感覺;進而將這些文字構成詞組與另一詞組結合起來,變成了詩句;把這些單行詩句再組成詩的話,將可以達到其他文字所無法表現的意境。
文字的組合產生詩篇,從字的組合中產生出新的漢字,新的詩。漢字發(fā)揮著說不清的非凡的結合力,發(fā)展出文字精簡“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短詩?!对娊洝罚ā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采薇》)寓繁于簡,簡單的幾個對仗工整、音韻齊整的句子,就把復雜的時間空間以概括精煉的方式表現出來。漢字字形音韻之美、精煉表意之功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漢字在自由搭配、造句靈動、意象綴合上的優(yōu)勢是西方文字所難以企及的。
相比之下,西方的詩歌與之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力。漢語下的詩歌以文字的精簡出名,而西方的詩歌卻以鴻篇巨制見長。與《詩經》同一時期的西方詩歌如希臘的《伊利亞特》、《奧德賽》,詩里貫穿情節(jié)復雜的故事,詭譎多變,人物事件層出不窮。從中再一次印證中西方文化和思維體系的差異。字母是一種以最快速度記錄聲音的文字形態(tài),更注重傳達的功能性,用類似于狀物的“說明”的方式來酣暢淋漓、不遺余力地演繹出文學作品奔放激越的魅力。由此,西方的詩歌常常以其華美的篇章、恢弘的演繹,孜孜不倦的描繪,再現出具有強烈的震撼力的偉大作品。字母因其表音形式在韻律上有優(yōu)勢,使得西方詩歌結構大多自由松散,又由于字母構成詞匯的語法使用方式相對固鎖,使其不善于展現言外之意、韻外之旨,轉而側重于敘事,并著力以象征等手法來呈現西方人崇尚的個人主義之奔放及理性之自我解剖。
中國的傳統價值體系崇尚謙和大地的文化,講求向內求,強調“自修”和站位,追求中正、圓滿,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循環(huán)思維。善于守成,在穩(wěn)定中求變化,充滿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意”在其中。所謂允執(zhí)其中,善于中庸之道,有所缺但又包涵圓滿之意。西方的價值體系主要受柏拉圖主義的影響頗深,他們注重線性思維,主張發(fā)展論,強調后來居上的觀念,含有擴張性,用不斷的“革命”、“革新”的方式來開創(chuàng)“新世界”。西方世界對極端和極致尤為推崇,追求淋漓盡致的表現。
正是由于這種文化本質和思維體系的不同,造成了兩者間的文化差異,而這種差異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文字上,也正是文字中承載著不同文化和思維的直觀體現。文字的不同又反過來對文化價值觀產生反饋,文字逐步成為文化的基因,既個性地彰顯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也促使中西方之間因差異而生好奇、由好奇激發(fā)探索、增益雙方溝通交流。由文化脈絡、思辨精神、審美取向、傳統道德、古典藝術、民俗風尚等各方面構建起的中國文化價值體系,得以憑借漢字這一載體,傳播海內。
如孔孟及其儒家思想,作為以漢字為載體的文化精髓,擴展到了日本、朝鮮半島等東亞其他國家和民族,誕生了韓國的高句麗太學、新羅國學及專事儒學教育的國子監(jiān)和成均館,日本的“冠位十二階”、“十七條憲法”、《假名性理》、《四書五經倭訓》及專門傳授儒家思想的五經博士,越南的《越南四字經》,歐洲的《利瑪竇日記》等,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越南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創(chuàng)制了越南民族文字“字喃”。
圖6 西方古典油畫
由文字本身的造型原理出發(fā),闡述文字蘊涵的文化并逐漸延伸到建筑、藝術形態(tài)領域,從中深刻地體悟到中西方文化和思維的差異。由此,我們可以窺見中西文字不同走向的本質:中國的漢字是寫意的,注重表現,長于在虛無和實在的關系中發(fā)現物的存在,體現一種“氣化論”的哲學思維,旨在對宇宙中一切物作整體觀,強調視覺的感知,趨向于歸納、綜合、概括。而西方的文字是寫實的,科學理智,長于在物質世界發(fā)現物的存在,善于分析和演繹。
從無限寬廣的“文化”的大天地來探視“文字”這個小天地,其間本質差異顯露無余,中西文字將順應著各自的“方式”不斷發(fā)展下去。我們相信,有著幾千年歷史、色彩紛呈的中西文化,經由文字的對照、剖析、探尋,發(fā)掘,會坦然呈現不同文化間的分野,審視文化間的變遷和融合,智慧、生動、自由的中西文字也將持續(xù)開啟愛美、審美、創(chuàng)造美的大門。
[1]褚濱:《寫意即表現》,載《美術與設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2010年第3期,第139頁。
[2]仲昱雯:《禪學意境下的中國江南園林與日本枯山水庭院設計對比》,載《美術與設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2010年第5期,第131頁。
[3]杉浦康平[日]:《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三聯書店,2009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