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濤,益曉新,李 輝,周 捷
(解放軍理工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南京 210007)
交織多址技術自從被香港城市大學李平教授[1-2]提出后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它通過在發(fā)送端為不同用戶分配不同交織序列,在接收端進行迭代檢測來實現(xiàn)多用戶的區(qū)分,具有編碼增益大,譯碼復雜度相對較低[3],誤碼性能好等優(yōu)點。已有的研究證明,正交頻分復用-交織多址(OFDMIDMA)系統(tǒng)擁有頻譜效率高、能抗干擾與具有多址的性能[4]。在此基礎上,文獻[5-6]分別研究了基于OFDM-IDMA的水下通信系統(tǒng)和電源線通信系統(tǒng);文獻[7]則研究了無源光網(wǎng)絡中OFDMIDMA的應用。為了進一步提高頻譜利用率以及提高抗多徑干擾能力,本文設計了基于LDPC碼的OFDM-IDMA系統(tǒng)[8],并在多徑衰落的信道條件下進行了仿真。LDPC碼是一種優(yōu)秀的線性分組碼,采用迭代譯碼思想進行譯碼[9],具有逼近香農(nóng)限的性能[10-11],應用于 OFDM-IDMA 系統(tǒng)可以大大提高系統(tǒng)編碼增益,增強抗干擾能力。
OFDM-IDMA的系統(tǒng)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OFDM-IDMA的系統(tǒng)結構
在發(fā)送端,dk代表第k個用戶的信息,經(jīng)過信道編碼之后得到的編碼序列為ck=[ck(1),…,ck(j),…,ck(J)],J是編碼后的信息長度。系統(tǒng)會為每個用戶分配一個不同于其他用戶的交織序列,經(jīng)過交織之后的數(shù)據(jù)被調(diào)制到不同的正交子載波上,然后送入無線衰落信道。
在接收端,系統(tǒng)接收到多個用戶子載波的信息的疊加,經(jīng)過解調(diào)后輸出攜帶噪聲的多用戶信息和,其中xk(j)是第k個用戶交織后的信息。這樣根據(jù)交織多址迭代接收檢測的原理可以區(qū)分出每個用戶的信息,用簡化公式表示為
所以
其中:π 代表交織過程;π-1代表解交織過程[12]。
下面針對接收端的處理過程進行詳細的數(shù)學描述。假設噪聲n(j)是高斯白噪聲,定義基本信號估值器的輸出為
根據(jù)噪聲的功率密度函數(shù)與中心極限定理可以推導出
其中:E(ζk(j))=E(r(j))-h(huán)kE(xk(j));Var(ζk(j))=Var(r(j))- |hk|2Var(xk(j))。
將基本信號估值器輸出的每個碼片的對數(shù)似然比解交織后作為檢測器的先驗輸入,根據(jù)編碼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譯碼方法,檢測器的輸出是譯碼后的對數(shù)似然比eDEC(xk(j)),然后利用公式
來更新碼片的均值與方差,再次送入基本信號估值器,這樣經(jīng)過多次迭代后就可以檢測出每個用戶的信息。
LDPC碼與一般線性分組碼用生成矩陣表示不同,它是用校驗矩陣H來表示的。校驗矩陣H中的大部分元素等于0,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的元素為1,因此稱之為低密度矩陣。矩陣中的每行代表一個校驗位,每列代表一個碼元。用tanner圖(圖2)來表示LDPC碼的時候,分別用變量節(jié)點和校驗節(jié)點來表示M*N校驗矩陣的列和行。也就是說,在tanner圖一邊有N個節(jié)點,每個節(jié)點代表一個碼元;而在另一邊有M個節(jié)點,每個節(jié)點代表一個校驗方程;校驗矩陣中的“1”元素可用對應的變量節(jié)點與校驗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來表示。
圖2 LDPC碼的tanner圖
進行LDPC編碼時要注意,當LDPC碼對應的tanner圖中含有長度較小的環(huán)時會影響該碼的糾錯能力,從而使譯碼性能下降?;贚DPC碼的系統(tǒng)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LDPC碼的系統(tǒng)結構
為了進一步提高OFDM-IDMA的性能,將LDPC編碼與系統(tǒng)結合,發(fā)送端的數(shù)據(jù)首先經(jīng)過LDPC編碼與擴頻,然后進行交織;接收端的檢測器為使用消息傳遞算法的譯碼器。這樣,就可以利用LDPC編碼的優(yōu)良性能來對抗衰落的影響。
假設基于重復碼的系統(tǒng)擴頻長度為8,基于LDPC碼的系統(tǒng)采用規(guī)則的[512,256]碼與長度為4的擴頻碼組合,以保證碼率為1/8。每用戶輸入數(shù)據(jù)為256 bit,等功率發(fā)送,采用隨機交織器,OFDM層共128個子載波,循環(huán)長度為32,采用BPSK調(diào)制。多用戶檢測迭代次數(shù)為10次,LDPC譯碼迭代次數(shù)為20。為了更接近實際環(huán)境,分別對加性高斯白噪聲信道與瑞利衰落信道進行仿真,瑞利衰落信道參數(shù)為:采樣時間-5e-7(s);多徑時延向量為[0,1e-7,2e-7,3e-7],單位為 s;平均多徑抽頭增益為[0,-10,-20,-25];最大多普勒頻移為1 Hz。假設接收端對每個子信道的平均增益是完美估計的,針對不同用戶數(shù)的仿真結果見圖4、5。
圖4 2用戶系統(tǒng)仿真
圖5 4用戶系統(tǒng)仿真
通過系統(tǒng)仿真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高斯白噪聲信道下還是在瑞利衰落信道下,使用LDPC編碼在高信噪比條件下均能獲得比重復碼更好的性能,誤碼率迅速降低,非常適合高速數(shù)據(jù)傳輸。另外還發(fā)現(xiàn),在重復碼編碼條件下,只要用戶數(shù)不大于擴頻倍數(shù),那么用戶數(shù)量多少對性能影響不大,而使用LDPC碼則不同,隨著用戶數(shù)的增多,其性能也有較明顯下降,但總體來講,仍舊優(yōu)于使用重復碼系統(tǒng)。
OFDM-IDMA技術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一種技術,擁有卓越的多用戶能力與抗干擾能力,選擇合適的信道編碼可以最大化編碼增益,提高系統(tǒng)性能。本文設計了一種基于LDPC碼的OFDMIDMA系統(tǒng)。通過仿真發(fā)現(xiàn):LDPC碼在等功率發(fā)送的系統(tǒng)中性能表現(xiàn)良好,誤碼率隨信噪比增加迅速下降,適合數(shù)據(jù)的高速傳播。
[1]L Ping,L Liu,W Leung.A simple approach to near-optimal multi-user detection:interleave-division multiple-access[Z].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Orlando,F(xiàn)L,USA:[s.n.],2003:391-396.
[2]L Ping,L Lihai,W Keying.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J].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2006,5(4):938-947.
[3]L Ping.Interleav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and chip-bychip iterative multi-user detection[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5(S):19 -23.
[4]李云洲,周世東,王京.IDMA-OFDM系統(tǒng)的頻譜效率[J].清華大學學報,2005,45(3):341 -343.
[5]Linton L,Conder P,F(xiàn)aulkner M.Multiuser communications for underwater acoustic networks using MIMOOFDM-IDM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Z].USA:[s.n.],2008.
[6]Xiang Chen,F(xiàn)engzhong Qu,Liuqing Yang.OFDM -IDMA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s.USA:[s.n.],2011:24 -28.
[7]Sanchez C,Ortega B,Capmany J.OFDM-IDMA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J].Photonics Journal,IEEE,2012,4:1 -13.
[8]L Ping,Q Guo,J Tong.The OFDM-IDMA approach to wirelesscommunication systems[J].IEEE Wireless Comm,2007,14:18 -24.
[9]Gallager R G.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IRE Trans.on Information Theory[Z].USA:[s.n.],1962:21-28.
[10]岳殿武.分組編碼學[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11]王芳.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研究及其應用[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6.
[12]Z Chenghai,H Jianhao.2 - Dimension Interleaver Design for IDMA Systems[J].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7,7(2):97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