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承 呂文慧 張奕文
全麻通過抑制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消除患者手術(shù)過程中的不適,但術(shù)后由于疼痛、氣管導管刺激等常出現(xiàn)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嗆咳等不良反應(yīng),是臨床上常見的麻醉后應(yīng)激并發(fā)癥,如處理不當,后果較嚴重,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臨床上多用負性心血管藥物、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藥物降低此類不良反應(yīng),但效果欠佳,尤其對氣管導管刺激引起的不良反應(yīng)的效果較差。近年來,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臨床上的應(yīng)用逐漸廣泛,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本文旨在進一步探究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預防氣管插管全麻手術(shù)病人術(shù)后躁動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
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本院胸腹外科和婦科共收集200例擇期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手術(shù)的患者,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為(45.5±3.6)歲;體重50~70kg,平均體重(58.5±10.6)kg;ASA評級Ⅰ~Ⅱ級;手術(shù)時間2~3h,平均手術(shù)時間為(2.5±0.6)h。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0例。實驗組,給予在麻醉誘導插管前將氣管導管予復方利多卡因乳膏處理;對照組,無特殊處理。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年齡、年齡、體重、ASA評級等各項基線指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選擇擇期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胸腹外科和婦科手術(shù)的患者;(2)根據(jù)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ASA)[1]在麻醉前根據(jù)病人體質(zhì)狀況和對手術(shù)危險性進行分類,以上病例的麻醉分級為Ⅰ~Ⅱ級。排除標準:(1)合并有神經(jīng)肌肉病變等疾??;(2)術(shù)前具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chǔ)疾病史;(3)困難插管條件,行清醒氣管內(nèi)插管者;(4)對酰胺類麻醉藥過敏者;(5)患先天性或特發(fā)性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者及正在接受能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癥的其他藥物治療(如磺胺類藥物)的患者等。
兩組患者入手術(shù)室后常規(guī)監(jiān)測心電圖、血壓、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面罩吸氧,建立靜脈通路。全身麻醉誘導:用藥依次為靜脈注射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2~4μg/kg,維庫溴銨0.1mg/kg,丙泊酚1.5~2mg/kg。肌松后經(jīng)口明視插入氣管導管,接麻醉機純氧機械通氣,潮氣量8~10mL/kg,頻率12次/min,保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35~45mmHg。全身麻醉的維持:術(shù)中給予瑞芬太尼0.2~0.3μg/kg/min及七氟醚2%~4%靜吸復合維持麻醉,間斷靜脈注射追加肌松藥維庫溴銨0.04mg/kg。術(shù)中、術(shù)后連續(xù)監(jiān)測無創(chuàng)動脈壓、心率、心電圖、動脈血氧飽和度。實驗組:在麻醉誘導插管前將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北京清華紫光制藥廠生產(chǎn))1~1.5g涂抹于氣管導管前1/3;對照組:無特殊處理,不用其他方法抑制氣管導管刺激。
密切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氣管插管全麻術(shù)后蘇醒期氣管導管留置、吸痰及拔管時躁動、嗆咳反射的程度以及記錄誘導前(T1),吸痰時(T2),拔管時(T3)的收縮壓、平均動脈壓、心率和耐管時間。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兩者之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分別接受不同的處理后,吸痰時(T2),拔管時(T3),誘導前(T1)的心率各項指標各不相同,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后,吸痰時及拔管時的心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將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于氣管導管,可以明顯減緩吸痰時及拔管時患者的心率變化,結(jié)果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吸痰時、拔管時及誘導前的心率比較(次/min) (±s)
表1 兩組患者在吸痰時、拔管時及誘導前的心率比較(次/min) (±s)
組別 例數(shù) T2 T3 T1研究組 100 87±9 89±10 84±10對照組 100 97±11 98±12 85±12 t值 3.42 3.09 1.1 P值 <0.05 <0.05 >0.05
比較兩組患者在吸痰時(T2),拔管時(T3),誘導前(T1)的收縮壓(SBP)及舒張壓(DBP)的大小,詳見表2,經(jīng)t檢驗,吸痰時及拔管時的收縮壓、舒張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將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于氣管導管,可以明顯緩解吸痰時及拔管時患者的血壓波動情況。
表2 兩組患者在吸痰時、拔管時及誘導前的血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在吸痰時、拔管時及誘導前的血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血壓(mmHg) T2 T3 T1研究組 100 SBP 107±9※ 116±10※ 104±10 DBP 67±8※ 68±8※ 64±6對照組 100 SBP 122±10 134±11 105±10 DBP 82±8 93±9 65±6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拔管時間及嗆咳反射情況。采用四分表對拔管后嗆咳反射進行評分:1分=無嗆咳,2分=輕度嗆咳(1~2次),3分=中度嗆咳(3~4次),4分=重度嗆咳(≥5次)。經(jīng)t檢驗,兩組患者嗆咳評分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耐管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將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于氣管導管,可以明顯緩解患者的嗆咳反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100例)耐管時間及嗆咳評分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各100例)耐管時間及嗆咳評分的比較(±s)
組別 耐管時間(min) 嗆咳評分研究組 5.64±2.16 1.17±0.5對照組 5.52±1.95 2.9±1.1 t值 0.78 2.57 P值 >0.05 P<0.05
接受外科手術(shù)的患者根據(jù)病情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完成手術(shù),全身麻醉是指將麻醉藥經(jīng)呼吸道吸入、靜脈或肌肉注射進入患者體內(nèi),抑制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3],一般呈現(xiàn)神志消失、全身疼覺喪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等癥狀。
全身麻醉的實施一般要經(jīng)過全身麻醉的誘導、全身麻醉的維持兩個階段。前者是指病人接受全麻藥后,由清醒狀態(tài)到神志消失,并進入全麻狀態(tài)后進行氣管內(nèi)插管的這一整個階段,氣管插管已經(jīng)成為全麻呼吸道管理中應(yīng)用最廣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能夠及時清除氣管內(nèi)分泌物或異物,防止異物進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全麻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的程度可以控制和調(diào)節(jié),當藥物被代謝或從體內(nèi)排出后,病人的神志及各種反射逐漸恢復,出現(xiàn)蘇醒期,由于拔管、吸痰、機械通氣等刺激使患者的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興奮[4],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患者容易出現(xiàn)興奮、躁動、拔管時嗆咳等異常反應(yīng)。
為了緩解甚至消除氣管導管刺激的不良反應(yīng),臨床上常將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于氣管導管前1/3。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含2.5%利多卡因及2.5%丙胺卡因)作為一種局部麻醉藥,對氣管黏膜具有麻醉作用,可以增加患者對氣管導管的耐受性[5]。許多麻醉藥物如芬太尼、丙泊酚可抑制氣管插管引起的黑伯反射和不良應(yīng)激反應(yīng),但臨床效果尚不十分令人滿意,并且隨麻醉的減淺,抑制作用減弱或消失[6-7]。由本次研究可知,實驗組吸痰時及拔管時的心率、血壓變化均明顯緩于對照組,且嗆咳反射也明顯弱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氣管表面黏膜麻醉,大大減少了全麻帶來的不必要的風險,效果較好,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yīng)用。
[1]周玉梅,涂遠艷,李碾.復方利多卡因預防氣管插管及拔管應(yīng)激反應(yīng)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28):64-65.
[2]楊現(xiàn)會.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全麻插管中行咽喉和氣管表面麻醉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刊,2009,36(6):75-76.
[3]徐燕,杜金滿.利多卡因吸人預防高血壓患者誘導插管時的心血管反應(yīng)[J]. 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7,17(3):165-167.
[4]顧文彤,張建華,黃漫.利多卡岡對全麻患者氣管插管時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12):111.
[5]張國智,鄒昌武,薛瑞,等.復方利多卡因”用于氣管表面麻醉142例初步觀察[J].華西醫(yī)學,2002,17(1):58-59.
[6]Kleinschmidt S, Grundmann U, Janneck U ,et al.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using propofol, gamma-hydroxybutyrate or midazolam in combination with sufentanil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 Eur J Anaesthesiol,1997,14(6):590-599.
[7]孫麗娜,王森林,張蕊,等.羅比卡因用于角膜表面麻醉安全性研究[J].當代醫(yī)學,2009,15(1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