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華 周 燕 成 梁
本文針對自卸車前頂多級缸漏油問題建立了故障樹,對產生問題的底事件進行了分類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近年來,隨著基礎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西部大開發(fā)的不斷推進、礦產資源的不斷發(fā)掘開采,自卸車市場也越來越大,并且呈幾何級的數(shù)量增長。作為自卸車的重要零部件——自卸車多級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由于受產銷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多級缸和上裝設計制造企業(yè)水平的參差不齊、用戶素質的高低不一、市場價格等因素的影響,產品質量問題(如漏油、亂缸、卡滯等)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逐漸增多,這不僅影響用戶的工作效率,而且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所以需要相關生產廠家“知彼知己”,深入分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產品的質量,才是產品能在行業(yè)中有長久立足之本。
如圖1所示,自卸車多級缸由2個或多個活塞式缸筒套裝而成,前一級活塞缸的活塞桿是后一級活塞缸的缸筒。各級活塞缸筒依次伸出可獲得很長的行程,依次縮回時缸的軸向尺寸很小。當通入壓力油時,活塞缸筒由大到小依次伸出;縮回時,靠車廂的重力作用將活塞缸筒則由小到大依次壓回。
漏油主要集中的部位為各級缸筒之間,引起漏油的原因有很多,如油封損壞、缸筒外表面有劃傷、多次偏載舉升以及油缸安裝不符合要求等等,下面通過建立故障樹進行分析。
圖2中各項所代表的故障原因如下:
A1——油缸漏油;
A2——密封件失效;
A8——密封圈磨損失效;
X12——油缸運動太過頻繁、運行速度太快;
X13——缸筒外表面粗糙度差;
X14——密封槽底粗糙度差;
A9——密封圈低溫失效;
X15——密封圈在低溫環(huán)境中變硬、補償量不足;
A3——密封溝槽尺寸超差;
A10——密封溝槽尺寸超差;
X16——密封圈溝槽深度超差,過深;
X17——密封圈溝槽深度超差,過淺;
A11——密封圈溝槽形位尺寸超差;
X18——密封圈溝槽圓度尺寸超差,加工橢圓;
X19——密封圈溝槽同軸度超差,不同心;
A4——缸筒外圓超差;
X1——缸筒外圓超差,尺寸小,密封唇口與密封面過盈量??;
X2——缸筒外圓超差,尺寸大,密封唇口與密封面過盈量大;
X3——缸筒外圓圓度超差,加工橢圓;
X4——缸筒外圓直線度差;
X5——缸筒加工偏壁,同軸度差;
A5——清洗、裝配、試驗問題;
X6——油缸零部件未清洗干凈,混有鐵屑或其他雜質顆粒,損壞缸筒或密封;
X7——缸筒裝配引角尖角毛刺未清理干凈,拉傷密封圈;
X8——試驗油液臟,有雜質顆粒進入并殘留在油缸內部;
A6——缸筒表面拉傷;
A12——缸筒(含活塞桿)臺階(外卡鍵)塑性變形或磕傷;
X20——出廠限位閥調整不正確,油缸全行程伸出限位閥仍未觸發(fā);
X21——限位閥調整好后未擰緊鎖緊螺母,調整螺桿掉落;
X22——設計大廂最大舉升角度偏小,用戶私調限位閥,導致油缸全伸;
X23——缸筒(含活塞桿)臺階(外卡鍵)機械性能低;
X24——外卡鍵收縮力差,撞擊時外沖;
X25——活塞桿臺階(外卡鍵)擠壓面積小;
X26——支撐環(huán)承載能力低;
X27——擋位太高、轉速太高;
X28——油缸安裝不符合要求,存在嚴重偏差;
X29——偏斜舉升;
X30——大廂舉升機構運動副(油缸支座支架、后翻轉軸等)不潤滑;
A13——缸筒桿端內臺階(內卡鍵)塑性變形或磕傷;
X20——出廠限位閥調整不正確,油缸全行程伸出限位閥仍未觸發(fā);
X21——限位閥調整好后未擰緊鎖緊螺母,調整螺桿掉落;
X22——設計大廂最大舉升角度偏小,用戶私調限位閥,導致油缸全伸;
X31——缸筒內臺階(外卡鍵)機械性能低;
X32——缸筒內臺階(外卡鍵)擠壓面積?。?/p>
X26——支撐環(huán)承載能力低;
X27——擋位太高、轉速太高;
X28——油缸安裝不符合要求,存在嚴重偏差;
X29——偏斜舉升;
X30——大廂舉升機構運動副(油缸支座支架、后翻轉軸等)不潤滑;
A14——其他拉缸原因;
X33——油缸舉升到一定角度后車廂前板下角與缸筒發(fā)生碰擦;
X34——落廂行車;
X11——大螺母松動;
A7——其他漏油原因;
X9——偏斜舉升;
X10——車輛超載;
X11——大螺母松動。
(1) X1、X2、X3、X4、X5、X6、X7、X8、X13、X14、X16、X17、X18、X19是多級缸廠家生產環(huán)節(jié)中質量控制不當造成的故障原因,需要生產廠家加強對生產環(huán)節(jié)中每個工序(工步)的質量控制。
(2)X15、X23、X24、X25、X26屬于多級缸設計環(huán)節(jié)產生的故障原因。X15底事件(故障樹分析中僅導致其他事件的原因事件——編者注) 是設計選型的問題,選型時要兼顧考慮在低溫狀態(tài)下同時具有良好靜態(tài)和動態(tài)密封性能及啟動摩擦力低的密封,再加上合理的密封結構形式,這樣問題便迎刃而解;X23、X24、X25、X26、 X31、X32底事件造成頂事件(故障樹分析中所關心的結果事件——編者注)的原因主要是設計人員未充分調研了解油缸的實際使用工況,因此建議根據(jù)市場中自卸車功用的不同——公路自卸、礦運自卸還是工程自卸,為用戶市場量身打造相應的油缸系列,如礦運自卸,“高頻短駁”是其特點,行程末端高頻高速碰撞擠壓是設計人員需要關注的地方,應針對相應薄弱環(huán)節(jié)改進加強。
(3)X9、X10、X11、X12、X 22、X27、X29、X30、X34是終端用戶使用環(huán)節(jié)容易產生的故障原因,可人為控制避免。建議用戶嚴格按《自卸車操作及保養(yǎng)指南》來正確使用、保養(yǎng)自卸車及液壓系統(tǒng),形成良好的用車及保養(yǎng)習慣,在不知原理功用的情況下盡量避免私自亂改亂動。
(4)X20、X21、X22、X28、X33是上裝廠家設計安裝環(huán)節(jié)造成的故障,這些是造成漏油的主要原因。
X20、X21、X28是上裝廠家油缸安裝的問題,只要保證工人嚴格按《安裝指南》執(zhí)行便能解決問題。
若要根除X22底事件,上裝廠家設計人員需要明確:①傾卸貨物的安息角(見表1)。②車廂最大舉升角必須大于貨物安息角。自卸汽車車廂最大舉升角在50°~55°之間居多。最大舉升角大,有利于車廂內的貨物卸凈,但過大的傾斜角會導致卸貨穩(wěn)定性差,貨廂不容易復位。③在設定最大舉升角時,車廂后欄板與地面須保持一定的間距,同時避免車廂傾卸時與底盤縱梁后端發(fā)生運動干涉。
若要解決X33底事件,上裝廠家一是可以將大廂前板下端直角改為斜角;二是可以在油缸上支架底部焊接剛性好的提升板或加強型材;三是保證油缸末端缸筒伸出后前板下端與缸筒的距離≥50 mm。
自卸車多級缸質量及壽命與其自身設計制造廠家、自卸車上裝設計制造廠家、用戶等環(huán)節(jié)相關,需要每個環(huán)節(jié)配合協(xié)作,當然更需要相關設計制造廠家深耕用戶市場,做到“有的放矢”,提供優(yōu)質的產品,更好地為用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