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清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掌握語文的基本內容,形成最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镜恼Z文素養(yǎng),我認為指的就是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根據(jù)教學實踐,我認為關鍵在老師,老師的工作實質在于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知識,教會學生學習語文,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fā)展,關注課堂細節(jié),教師做好一個配角、做好一個忠實聽眾,把握課程標準要求,簡單扎實有效地教好語文,讓學生的語文水平、學習能力、語文素養(yǎng)真正得到發(fā)展、提高。
關鍵詞細節(jié);發(fā)展;能力
“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fā)展?!边@是崔巒先生說過的一句話。要想簡簡單單教好語文,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把自己武裝得“不簡單”起來,只有擁有了“不簡單”的底蘊,才能游刃有余地營造出簡簡單單的語文課堂,學生學到的才是不簡單的,才能打造出極其“不簡單”的學生。簡單教語文,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施語文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
教學目標簡明。古人說過“約而易知”。確定簡約化的教學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對教學目標整合、融合。當代著名教育學家蔡林森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簡單、樸素。先學,即課前預習,對學生提出簡單的預習要求。如:①讀準字音,認清字形;②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熟讀課文;③把握文章的主要脈絡。讓學生帶著這三個簡約而不簡單的問題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對教材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理解能讓學生做到胸有成竹。帶著問題聽,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對學生而言,課前預習為學生提出了一個閱讀和獨立思維的機會,從學習過程的近期目標看,是為學習具體教材內容作鋪墊;從長遠目標看,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維綜合、駕馭知識、形成技能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結構要簡潔
課堂教學結構簡潔。課堂教學結構的簡潔,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縱向”結構為“橫向”結構。傳統(tǒng)的“縱向”教學結構是“線”性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環(huán)環(huán)銜接、相扣的,前為后的鋪墊,講究的是課堂學習內容在教師指引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完全是在教師的思維模式下學習,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必受影響。而“橫向”結構的課堂教學,側重于構筑師生對話、交流、探究的平臺。在我國古代就有“大道于簡”的說法,可見“簡”也不是單純的簡單,而是簡潔、明快,是一種境界。
(1)在學生充分預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從關注學生的初始閱讀體驗開始、以學生自讀后的初步感受為起點,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做或者少做無用功。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課堂上,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時,教師如果只聽完一個學生的發(fā)言,就迫不及待地和盤托出自己的見解,這就完全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種交往、一種交流。針對每一個問題,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要把對每一個問題的每一種見解都傾聽下來,進行評價、發(fā)掘優(yōu)點,指出不足。這樣即展示了學生的思考方法,又有助于形成學生的思辨能力。
(2)對于一些教材中的語文訓練點,教師也可以用“塊”狀結構解決教學上的繁瑣。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文章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分類理出排比、比喻等各種修辭手法的相關句子,進行對照、分析、比較,通過讀、評、說、辯等過程,以掌握文本內容,學習語文技能,達到以點帶面解讀教材的目的。
(3)對于課堂教學中學生標新立異的觀點或思維的閃光點,教師都應在看似簡單的與學生交流中充分闡述自己的見解,并要正確引導基礎上盡量予以鼓勵性的評價。如《江雪》這首詩中,從“你認為詩中描繪的漁者是個怎樣的人物”這個問題中,不同的學生由于本身知識水平的差異,對文本的解讀也就有差異,可能有學生說漁者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是個豁達的人;可能也有學生說漁者是個寂寞的人等等。教師應對這些觀點給予正確引導,還原詩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要簡樸
教學方法簡樸,即樸實。教學“樸實”,不但是質樸,還是簡約和深刻。課堂教學講究的是教學實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最切合語文學習實際的策略,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效果的體現(xiàn)從學生在日后生活中的語言交際中得以體現(xiàn),所以,樸實的教學方法,應關注課堂上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fā)”,只有積累了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下筆如有神”,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F(xiàn)時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大量的文本閱讀和研讀詞誦讀及課外閱讀,對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出了要求,同時,各種輔助配套閱讀材料,也為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供了素材。
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樸實而又高效的、簡單的教學方法,根據(jù)實際情況,把握合理時機,設計靈活的方式,讓學生練習說話,使學生把學到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窗前的氣球》一課中,教師只出示簡單的問題,如“科利亞怎么了?”、“他的心情怎樣?”、“同學們怎么做?”、“氣球代表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反復品讀句子,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文中的相關語句來解釋問題,更高層次的學生則可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使學生在“說”中積累語言。
有了課前預習、有了訓練重點、有了思維過程、有了語言積累,通過教師的簡單而扎實有效的駕馭課堂,學生的語言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良好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出有獨立見解、自由人格的學生,才能誕生千千萬萬個“比爾·蓋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