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爽
摘要作為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階段的青年學生,在選擇和確立自己的人生發(fā)展方向,在進行人格塑造、人生設計的過程中,必然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發(fā)展方向,理應蘊含對美的追求。本文從美育這個角度來談談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美育
一、美育的內涵和作用
美育從理論上來說,從屬于美學;從實踐來上說又從屬于教育。在教育學上對美育的概念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美育又稱“藝術教育”,也就是通過藝術的理論的學習和文藝作品的鑒賞來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力,理解力和評價能力的教育。而廣義的美育,又可簡單地稱為“美育”,他是指在正確審美觀的指導下,通過審美活動實踐,培養(yǎng)提高人們對社會,自然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并通過情感活動的體驗,使情感得到凈化。本文主要研究廣義的美育。
中外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視美育的教化作用。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把學校教育分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他認為,規(guī)范社會政治制度及倫理觀念的“禮”可以安上治民,而進行美育的“樂”可以移風易俗。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把兩者放于“六藝”前列。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繼承我國禮樂并重的傳統(tǒng),并從近代西方哲學中吸收了美育的思想,給美育賦予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以美育陶養(yǎng)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突出了美育的重大社會作用。德國著名作家席勒也認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p>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之間的聯(lián)系
雖然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質、側重點以及實現(xiàn)的手段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間仍舊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
1.兩者目的相同。美育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審美實踐和美的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操,使學生能夠敏感地捕捉美,正確地鑒賞美,具備審美感受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并對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行審美指導,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完善審美心理結構,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從而達到提高素質、全面發(fā)展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道德規(guī)范對人們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人們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和本階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由此可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明顯的一致性,都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影響,都為了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都共同統(tǒng)一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這一根本任務之中。
2.兩者的情感相通。美育具有濃厚的情感性,它以事物的魅力去刺激人的心理和情感,通過具體、生動和可感的形象去打動人、感染人,使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激發(fā)其對美的熱愛和追求。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念向來重視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強調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換取信任。特別反映在思想教育方面,很多問題都是屬于情感方面的。需要通過語言的疏導、形象的感染和行為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使其立場、觀點向正確方面轉化。
3.兩者內容相融。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屬于素質教育,在人的思想意識、道德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其教育內容是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的。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觀念
1.將美育的形象性特征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美育用一種令人動情的悅耳、悅目的綜合形象,訴諸人們的感情,影響人們的行為。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tǒng)治地位”,“美是個別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在抽象地思想”。美的這一典型特點,使人們在欣賞美的形象時,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在不自覺中認識到美的對象所蘊含的意義以及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把美的這一特征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就可以減少或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化、抽象化的不足。譬如閱讀屈原、陸游、文天祥等人的愛國詩篇,觀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林則徐》、《甲午海戰(zhàn)》等電影,都可以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其原因就在于美育是超功利的,并且在形式上具有自由性,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學生在獲得情感愉悅的同時,認識得到深化,思想得到感化,情感得到凈化,智力得到開發(fā),其特殊效果是一般說教式方法難以達到的。
2.將美育的情感性特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具有情感性的特點,它可以起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追求”。因此,激發(fā)和促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教育者所宣傳的道理,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思想教育中,青年學生主要是依靠理性實現(xiàn)對教育內容的領會和掌握,情感則是使教育內容轉化為學生個人內在意識和外在行動的先決條件。美育的這種情感性特點,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同教育者之間的情感認同,終而達到增強教育效果的目的。
3.進行美學理論的教育。目前的在校生雖然有著強烈地追求美的愿望,但由于多年來缺乏正確的美育,有些人審美修養(yǎng)較差,有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更談不上有正確的審美觀了。美學是美育的理論基礎,美育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美學理論的指導。因此,針對學生趨向成熟的特點,應該對他們進行美學基本理論教育,使他們懂得什么是美、美的規(guī)律,了解美的各種表現(xiàn)形態(tài),人怎樣才算美,特別是要明確如何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
4.廣泛地開展審美鑒賞活動。美育不僅要通過課程進行,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開展。學??梢越M積學生參加對美的鑒賞評價的活動。還可組積學生郊外野游、參觀名勝古跡、觀摩文藝演出、參觀各種展覽等。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他們對美的鑒賞水平,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趣味,豐富精神生活。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參加。通過編排、表演等藝術實踐,讓學生掌握用藝術手段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不僅提高了創(chuàng)造美的才能,發(fā)展了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從藝術美中吸取了精神的養(yǎng)料,陶冶了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