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頻發(fā)的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本文回顧了近三十年來六次影響較大的金融危機,重點分析了金融危機爆發(fā)前的共性特征,并總結其原因和規(guī)律,進而通過對比歷次金融危機的救治措施,提煉出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金融發(fā)展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經濟金融危機;原因與規(guī)律;比較;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3-0043-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10
近30年來,世界范圍內發(fā)生了拉美債務危機(1982—1983年)、日本經濟衰退(1990年)、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4—1995年)、東南亞金融危機(1997—1998年)、美國次貸危機及衍生的金融危機(2007年至今)等六次涉及面廣、影響大的金融危機。從全球范圍看,金融危機頻發(fā)已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如何加快經濟結構轉變,提高經濟體系的彈性,實現國民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是我國在后危機時代需要重點思考的戰(zhàn)略性問題。
一、近三十年來主要金融危機的基本情況
這六次典型的金融危機共同表現為:起源于一國或一地區(qū),金融市場或金融系統(tǒng)的動蕩超出金融監(jiān)管部門的控制力,造成金融體系混亂,并突出表現為絕大部分金融指標在短期內急劇惡化,風險不斷累積,而使整個經濟受到嚴重破壞。
(一)拉美債務危機(1982—1983年)
拉丁美洲部分國家的金融危機起源于外債引起的貨幣危機。當時,西方商業(yè)銀行看好拉美和東亞國家的發(fā)展勢頭,在政府擔保的背景下,大力向其貸款。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三個拉美大國的凈銀行債務從1977年的365億美元增加到1982年末的3350億美元,約為發(fā)展中國家總外債的一半,對外借款成為這些國家為貿易赤字融資的主要方式。隨著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國利率大幅度提高,投向拉美國家的資本有減少的趨勢。但這時,拉美國家總體負債已經處于較高水平,主要借款國平均每年要用其出口創(chuàng)匯的50%以上來還本付息。1982年,墨西哥宣布不能按時還債為先導,拉美發(fā)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爆發(fā)。
(二)日本經濟衰退(1990年)
1985年,五個發(fā)達國家達成“廣場協(xié)議”,同意以聯(lián)合干預外匯市場的方式促使美元貶值,日元、馬克升值。日本經濟因日元升值而受挫,日本政府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價格猛漲,形成“泡沫經濟”。同時,日本銀行實行超低利率政策,儲戶對銀行喪失信心而發(fā)生擠提,導致銀行最終破產倒閉和政府提供大量援助,產生了銀行危機。1985—1989年,日本銀行貸款的增加額為128萬億日元,其中62萬億是貸向不動產和非銀行金融機構。20世紀90年代,銀行的貸款的相當一部分已成為不良資產,銀行不良資產占GDP的2~3%(日本GDP總值為500萬億日元)。1989年,日本收緊貨幣政策,刺破資產泡沫。1990年股市崩潰,1991年房地產價格狂跌,日本經濟開始陷入長期衰退。
(三)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2—1993年)
1992年,歐洲貨幣體系危機爆發(fā),根源是統(tǒng)一后的德國實力增強打破了歐共體內部均衡,其導火索是芬蘭宣布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脫鉤,實行自由浮動。當時,德國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用馬克表示的份額不變,由于馬克對美元匯率升高,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的相對份額也提高。而英國和意大利經濟一直不景氣,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但統(tǒng)一后的德國出現了財政巨額赤字,政府擔心通貨膨脹和社會問題而提高利率,引起了外匯市場拋售英鎊、里拉而搶購馬克的風潮,致使里拉和英鎊匯率大跌。
(四)墨西哥金融危機(1994—1995年)
1982年的債務危機后,1986年的石油價格暴跌再次重挫墨西哥經濟。經過艱苦調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墨西哥通貨膨脹得以控制,外國直接投資增長迅猛,墨西哥中央銀行積累了幾十億美元的儲備。但是,北美自由貿易同盟于1994年初生效。1994年12月20日,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墨西哥政府宣布比索貶值,通貨膨脹再次飆升,墨西哥經濟重新陷入嚴重衰退。
(五)東南亞金融危機(1997—1998年)
東南亞金融危機從1997年泰銖貶值開始,危機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形成一場席卷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暴。臺灣、韓國、新加坡、日本和香港的金融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并波及到美國、新西蘭及歐洲。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國際貨幣投機者洞悉了泰國經濟金融體制的脆弱和缺陷而進行的趨勢性投機,但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體制存在重大缺陷。
(六)美國次貸危機及衍生的金融危機(2007年至今)
20世紀80年代,美國出臺了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法規(guī),為次級抵押貸款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次貸市場急劇擴大。同時,金融機構將次級抵押貸款打包成次級抵押貸款證券,信用增級后,受到各國投資者的歡迎。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規(guī)模,從1995年的650億美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末的1.3萬億美元。但從2004年中期開始,美聯(lián)儲連續(xù)17次加息,房貸利率也隨之攀升,加劇了貸款者的還貸壓力。2007年,次級抵押貸款拖欠、違約及停止抵押贖回權數量不斷攀升,并衍生出一系列事件(諸如貝爾斯登破產、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證券被美洲銀行收購等),演化成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
二、六次金融危機前的共同特征分析
(一)經濟持續(xù)增長掩飾了經濟結構問題
以東南亞為例,泰國、韓國和菲律賓在1997年前已連續(xù)15年保持6%~8%的經濟增長。而日本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也保持在4%左右。其中,1987—1990年日本GDP實際增長率分別高達4.9%、6.0%、4.5%和5.1%,在歷史上極為少見。20世紀80年代末至1994年危機前,墨西哥同樣經歷了較長的經濟繁榮期??偟膩砜矗谶@些經濟體持續(xù)繁榮的吸引下,資金不斷投入,加劇了經濟體的不平衡,經濟結構問題被表面上的持續(xù)繁榮所掩蓋。
(二)外部資金大量流入
經濟持續(xù)高增長以及政策因素吸引了外部資金的大量流入,使這些國家更容易受到反向資本流動的影響,尤其是在外部資金以流動性極強的短期債務和熱錢為主要形式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例如,危機前的泰國為吸引外資,實施了一系列推進金融自由化的措施,鼓勵從國外以低成本借入美元,導致資金大量流入。墨西哥以及其他拉美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兩次危機前,都經歷了大量外資流入的情形。
(三)國內信貸快速增長
在外部資金大量流入的情況下,各國為維持固定且相對較高的匯率,導致國內流動性明顯增多。例如,1981—1997年,韓國、泰國和印尼等東南亞各國國內信貸的實際平均增長率分別高達13%、17%和25%。而金融自由化使外幣貸款非常容易。比如,墨西哥利率自由化改革使銀行以粗放擴張來降低成本,銀行貸款以每年20%-30%的高速增長。日本在經濟泡沫時期,金融資產收益大幅上升,促使企業(yè)大舉從銀行貸款并投資金融資產,法人企業(yè)在1985—1990年間共籌集405萬億日元中,有185萬億來自金融機構貸款。
(四)普遍的過度投資
在外部資金大量流入、信貸快速增長和對經濟持續(xù)增長的樂觀預期下,危機前各國普遍出現過度投資的現象,資產價格泡沫隱現。例如,1986—1995年,韓國、泰國以及印尼等國的投資占GDP平均比例分別高達33.9%、36.3%和32.6%,導致電子、汽車等一些關鍵工業(yè)部門以及房地產出現生產過剩。1990年前,日本興起投資股票和土地熱,企業(yè)和個人大舉借貸投資金融資產和土地。
(五)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快速上漲
過于樂觀的預期導致大量資金轉向投機性強的資本市場。例如,日本股票市值從1981年的81萬億日元劇增至1989年的527萬億日元,而同期日本GDP增長不到一倍,股票市盈率已達到250倍的異常水平。危機前,泰國房地產貸款占總貸款比高達25%,商品房空置率偏高,股市、樓市乃至整個經濟出現過度繁榮。1993年末,危機前的墨西哥股市也同樣極度繁榮,以美元計價的股價達到1985—1989年平均水平的10倍。
(六)貿易持續(xù)逆差并不斷惡化
危機前,這些國家貿易狀況不斷惡化,逆差持續(xù)擴大,造成了對維持本幣幣值的信心喪失,使得經濟在外部沖擊面前不堪一擊。拉美等發(fā)展中國家的經常項目逆差由20世紀70年代初的平均70億美元猛增到1975年的310億,逆差的持續(xù)增加使得這些國家大量依靠對外債務融資,從而增加了利息負擔。1990—1996年,泰國的經常項目逆差占GDP的比例平均達到7%,而且由于不恰當地維持高匯率使得競爭地位不斷下降,外界對泰國維持幣值能力的信心開始動搖。
(七)貨幣普遍被高估
危機前,這些國家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貨幣普遍被高估。例如,在“廣場協(xié)議”背景下,日元兌美元匯率由1984年的251上升到1986年的160。泰國、墨西哥等國在危機前都選擇了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導致本幣逐漸被高估。
三、金融危機的救治措施比較
(一)財政政策
發(fā)生金融危機時,這些國家出現了貨幣大幅貶值,為防止財政大幅惡化,這些國家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例如:拉美債務危機時,各國要求壓縮開支,減少財政赤字;歐洲貨幣危機時,英國政府減少對外舉債,緩建一些政府的工程項目;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泰國要求政府官員厲行節(jié)約,減少不必要的出國訪問;馬來西亞1998年政府支出削減18%,部長工資降低10%等[1]。
(二)匯率政策
世界銀行統(tǒng)計,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爆發(fā)經濟金融危機的比例始終高于固定匯率國家。發(fā)生經濟金融為危機時,匯率動蕩,為控制匯率暴跌局面,有關中央銀行進入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例如,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泰國動用1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印尼也多次進場干預,具有一定成效。
(三)貨幣政策
發(fā)生經濟金融危機時,加強對商業(yè)銀行貸款的管理,控制貨幣發(fā)行量,盡力使貨幣增長率同經濟增長率相一致。例如:歐洲貨幣體系危機時,部分央行審慎地運用存款準備金制度、“窗口指導”、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并對中長期貸款貸前進行了嚴格的審批,對市場流動性也作了從緊管理。東南亞及金融危機時,馬來西亞、菲律賓都對房地產業(yè)的貸款額作了限制。
(四)消費政策
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始終是救治經濟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例如,日本為振興萎靡不振的經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擴大國內需求,降低利率,居民消費呈現上升趨勢,減稅購買住宅使東京等大城市的新建住宅銷售量大幅回升。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泰國鼓勵國民購買國貨,多次舉行“泰人助泰、食國產、用國貨”的廉價國貨集市。馬來西亞號召國民減少進口貨的消費,韓國也大力提倡使用國貨。
四、啟示
(一)深入客觀分析金融危機的實質有助于準確認識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危機的發(fā)生雖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特別要注意經濟增長過程伴隨著結構性矛盾的積累問題,微小的外部沖擊都可能成為引發(fā)危機的導火索。另一方面,也應注意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有利之處。日本經濟衰退促進產業(yè)向我國轉移,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增長強勁,投資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制造業(yè)投資比重迅速提高是為明證。東南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政策,增強吸引外資優(yōu)勢和增強出口優(yōu)勢,也擴大了影響、提高了國際地位。越南的金融危機放緩了我國產業(yè)向越南等國家轉移的步伐。
(二)優(yōu)化經濟結構才能夠促進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
優(yōu)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強實體經濟是金融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我國經濟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必備條件。根據比較優(yōu)勢建立起來的企業(yè)不會形成對外過渡依賴。而且,隨著生產要素結構的升級,資金逐漸由相對稀缺變?yōu)橄鄬ωS富,勞動力由相對豐富變?yōu)橄鄬ο∪?,產業(yè)結構和技術結構自然要隨著比較優(yōu)勢的變化而升級[2]。
(三)加強宏觀調控政策的協(xié)調配合,維護金融穩(wěn)定
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xié)調與配合,熨平經濟的大起大落,維護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充分發(fā)揮財政政策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優(yōu)勢,堅持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嚴格控制信貨規(guī)模和信貸投向。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企業(yè)效益偏低等問題。應繼續(xù)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嚴格控制信貸投向[3]。
(四)注意金融開放與金融監(jiān)管的協(xié)調,提高金融監(jiān)管效能
金融開放與金融監(jiān)管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后危機時代,在進一步完善微觀審慎金融監(jiān)管的基礎上,應重點構建宏觀審慎金融監(jiān)管體系,維護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風險的底線。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內容應主要包括企業(yè)資產負債率、銀行逾期貸款比率和壞賬率、通貨膨脹率、貨幣供應增長率、外匯儲備與短期國際債務的比率、預算赤字、經常項目逆差、利率和匯率政策等。同時,在完成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后,應該進一步加快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制度[4]。
(特約編輯:羅洋)
參考文獻:
[1]范香梅,鄒寧靜.金融危機的本源及其救助措施探究——基于三次重大金融危機的比較分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1(1).
[2]李東星.美國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比較分析[J].特區(qū)經濟,2009(12).
[3]李東榮.淺析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危機的成因和防范——從東亞和拉美金融危機引發(fā)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
3(5).
[4]葉謙,沈文穎.拉美債務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成因的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