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體驗的審美體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礎上的。從審美心理的角度看,旅游體驗具有主體性、浸入性、互動性和不確定性,其核心價值在于審美。旅游體驗造就了審美的人、完整的人。旅游審美體驗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動之中,追求審美存在和生命創(chuàng)造的強烈內心感受。文章從旅游體驗的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和審美想象三個層面展開。旅游體驗充滿著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審美意蘊,它是為了探尋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并借由想象獲得存在的真實和生命的沉醉。旅游體驗體認的是人與物化、神與物契的審美情懷,高揚的是生生之德的審美境界。旅游體驗中所體現(xiàn)的審美精神是彰顯的、獨立的、本真的人性;它所追尋的審美境界是自由的、升華的、解放的審美人生。
[關鍵詞]旅游體驗;審美;休閑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2)05—0088—06
一、詮釋旅游體驗
(一)旅游體驗研究現(xiàn)狀
以色列旅游社會學家尤里(Uriely)指出,旅游體驗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就已經成為旅游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他對旅游體驗的概念演變進行了多角度、多學科的梳理,尤其強調了此概念在后現(xiàn)代社會中的重要發(fā)展和變化:
從旅游體驗與日常生活的區(qū)別研究轉向對區(qū)別的否定;從總體概念轉向復雜多樣化的概念;從對旅游對象的關注轉向對旅游者主觀流動意義的關注;從矛盾性、決定性的陳述方式趨向相關性、補充性的解釋。
布爾斯廷(Boorstin)把旅游體驗定義為一種流行的消費行為,是大眾旅游非自發(fā)的預制的體驗;麥坎內爾(MacCannell)則認為,“現(xiàn)代旅游者主要是前往異地尋找一種替代性的真實體驗”。旅游體驗是對現(xiàn)代生活之煩惱的一種積極反應,是現(xiàn)代人為克服這些問題而追求的一種“真實性”經歷。這兩個定義引發(fā)了一些爭論。加拿大的兩位學者于2009年回顧了國際旅游體驗研究的成果,并將其歸納為6個研究方向,即體驗基礎研究、尋求體驗行為研究、體驗方法論研究、特殊旅游體驗之本質研究、規(guī)劃與傳遞體驗的管理問題研究。
經過半個世紀的積累,國外的旅游體驗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比如科恩(Cohen)的現(xiàn)象學方法,麥坎內爾的“新涂爾干主義”(neo—Durkheimian)視角,維肯斯(Wickens)的“高夫曼(Goffman)(社會人類學的框架分析)角色理論”,巴斯(Barthes)的文化批評與沖突理論,以及艾薩路德(Elsrud)的“建設性對話導向方法”等。
人類在這種活動中所體驗到的是自信、充實、舒暢、愉悅、自豪……,這種情感正是一種審美情感。這種活動及其所產生的體驗在人類的實踐中反復發(fā)生,使體驗不斷深化,終于積淀為現(xiàn)代人類的旅游情感。因而,旅游感受不是一種單純的生理快感,而是在人類實踐中出現(xiàn)的社會性情感,它蘊蓄著豐富的社會內容。
1995年,王婉飛發(fā)表了《略論游境的創(chuàng)獲及其審美心理過程》,認為旅游是一個“立體性的審美過程”。章海榮在對旅游美學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存在著一個和“暢”相類似的學術空間:“游”。謝彥君在我國率先提出了“旅游體驗”的研究范疇,在其專著《旅游體驗研究——一種現(xiàn)象學的視角》(2005年)的帶動下,出現(xiàn)了一系列關于旅游體驗的專門研究。旅游研究體驗論的嘗試,意味著旅游研究新視角的出現(xiàn),其一是研究基礎的轉向,從經濟學、管理學向社會學、心理學的轉向;其二是研究對象的轉向,從將旅游者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轉為將旅游者的“體驗”作為研究對象,這一轉向,更為關注旅游者的人本需要。從國內對旅游體驗的研究來看,一類是需求/動機意義上的體驗分析,其目的是為旅游供給提供建議和參考,多以旅游體驗動機一旅游體驗行為對旅游者進行分析,屬于旅游規(guī)劃和旅游營銷的應用研究。與之相對應,旅游體驗的基礎研究還不充分。存在/需要意義上的體驗研究,其目的是為人類自身真實存在和美好生活提供方向和指導,即從旅游體驗人本需要——旅游體驗價值著眼,進行哲學社會學的理論研究。
(二)審美心理學視角下旅游體驗的屬性和特征
“很久以來,旅游體驗一直被單方面地理解,或者從高峰體驗的角度,或者從消費者體驗的角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旅游就包含在審美與感覺的存在之中”。
體驗給予旅游者的是什么?基于麥坎內爾對于文化體驗的分析,體驗的第一個部分是在舞臺、電影里出現(xiàn)的,生活中的某個有代表性的方面,他將其稱之為“模式”;體驗的第二個方面是在模式基礎之上的信仰或情感,他將其稱之為“影響”。旅游企業(yè)關注提供體驗的模式,以獲得更好的經濟收益;而社會學更關注影響,即旅游體驗對于旅游者審美存在的影響。
第一,主體性。旅游體驗是獨享的審美感受,體驗本身就是吸引力。旅游者的體驗是個性化的、獨享的親身經歷。旅游者可以與旁人分享旅游見聞和旅游紀念品,但體驗不能分享。這種主體性成為旅游的巨大魅力。旅游者融入旅游環(huán)境,與目的地居民接觸與交往,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體味生活之美。旅游體驗,彰顯的是審美的獨立和自主。
第二,浸入性。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美感是一種高峰經驗,通過對自我的觀照,追求在創(chuàng)造中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人們在自我實現(xiàn)時就會出現(xiàn)高峰經驗和美感。派恩二世與吉爾摩(PineⅡGilmore)提出了“體驗王國”的模型,“展示體驗并不是如何取悅顧客,而是如何使他們置身于其中”;“客人參與有教育意義的體驗是想學習,參與逃避體驗是想去做,參與娛樂體驗是想感覺,而參與審美體驗的人就想到達現(xiàn)場”。相比較“融入”這個詞,筆者更傾向于“浸入”,旅游體驗是一種浸入式的審美。作為“活動”的旅游是可以作為商品而生產出來的,作為“體驗”的旅游是旅游者與其浸入的情境互動的結果。同藝術審美一樣,旅游同樣使人獲得全方位的感觀刺激。不僅如此,旅游所蘊含的“異質性”恰恰提供了獨特的審美觀照。這種審美觀照不是被動的感覺和認知,而是主動的積極參與;這種審美是旅游者情感的外化,飽含想象,意味著新鮮和激動,意味著新的生活。
第三,互動性?!懊朗侨祟愅陼r期的原始體驗”。通過體驗的“橋梁”,審美與旅游天然地維系在一起。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所觀所感,無一不與旅游目的地環(huán)境、旅游業(yè)的服務、當地居民的態(tài)度息息相關。在這樣的特定審美場域中,旅游者不僅是審美體驗的感受者,還是審美體驗的創(chuàng)造者。旅游的過程是關于體驗的,旅游體驗的本質是關乎審美的。這里的審美不僅僅是感觀意義上的審美認知,不僅僅是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心態(tài),更多的是關于人本需求的審美境界。
第四,不確定性。縱覽旅游的各種定義,無外乎兩個重要特征,一是離開常住地,意味著空間的位移,以及空間位移帶來的新奇;二是離開時間的約束,意味著旅一游一旅的時間有限,意味著時間限制帶來的不確定性。這樣的特征給予旅游最深刻的影響就在于差異性與不確定性。人們朝覲、狂歡,人們游戲、漂泊,一切都與旅游相關,一切又似乎超越了旅游的范疇。旅游,亦被稱為成人的游戲。游戲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重復,可以把自己放進想象的空間,人們因而樂此不疲。云游四方,浪跡天涯——旅游體驗的審美滿足也許根本就在于對不確定的追求。
旅游體驗充滿著融經歷、踐行、感悟為一體的審美愉悅,充滿著對存在和創(chuàng)造無限向往的審美理想,是身心交融的審美化合,旅游體驗的核心價值在于審美。因此,審美體驗是旅游者在情境互動之中,追求審美存在和生命創(chuàng)造的強烈內心感受。
(三)成就完整的人
從旅游體驗的層次來看,經歷了三個層次:身到、心到、神到。對應在審美境界上,旅游體驗的美是悅目之美、悅心之美、悅神之美。正如席勒(schiller)所說:審美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感性的人通過美被引向形式與思維,精神的人通過美被帶回到物質,又被交給感性世界”,人的感性與理性通過審美生活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并達到和諧統(tǒng)一,成為“審美的人”?!罢怯螒蚨抑挥杏螒虿攀谷顺蔀橥耆娜恕薄糜握谴诉^程的美好踐行,通過“體驗”這一中介,人從異化的“碎片”狀態(tài)解放出來,感性和理性重新融合成為整體。
古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旅行對人生的完整同樣重要。感官的愉悅,帶來了興奮和快感。美景與美情,相得益彰;美麗景色與風情體驗,喚起內心深處的情感,情景共鳴,情境交融,情意相怡。大美在于人性。自然景物、情感碰撞,終究見于精神之陶冶。精神世界的暢爽,生命的美好燦爛,集于瞬間的體驗和感悟,一種物我交融,那是一種天人合一;對生命本質的最終體認,那是生命的重新發(fā)現(xiàn),那是審美境界的自我實現(xiàn)。
盡管旅游之審美對象是被壓縮的時空,審美感知卻可以無比躍動,審美情感可以無比放飛,審美想象可以無比連綿,審美信仰可以無比堅貞——旅游之審美存在無比自由!“把想象的青春和理性的成年結合在一個完美的人性里”。旅游蘊涵著審美,旅游體驗造就了“審美的人”——“審美的人”是自我發(fā)展、自我創(chuàng)造的人,因而是完整的人。
二、旅游體驗之審美感知:人在旅途的跨文化審美意蘊
旅游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主體負載著一定的文化因子,不僅將原有的文化傳播到異地,也受到異地文化和風俗的影響。在文化的比較、傳播和熏陶中,跨文化的交往隨時給予旅游者新奇和碰撞。
旅游體驗是一種跨文化的、身心共融的審美體驗。旅游,作為自然美引發(fā)的美好情感而勃興;旅游,作為輕松活潑的活動很好地填補了人們的閑暇時間;旅游,作為一種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斷發(fā)展。旅游體驗,不僅滿足人們的審美愉悅,更有助于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作為人們審美追求和審美向往的形式載體,旅游已經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成為現(xiàn)當代審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是一種新鮮刺激的生活,在旅游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新奇的,旅游者的每一個毛孔都張揚著發(fā)現(xiàn)的沖動;旅游,也是一種休閑安逸的生活,在旅游過程中,盡可以放棄,沒有人是必須,沒有物是必須的,旅游者的每一個毛孔都張揚自由的愉悅。旅游將生活的必然與審美的自由融為一體,旅游之審美意蘊,是直接的體驗,是直面的人生,使人不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同時得到精神的愉悅和升華:旅游之審美意蘊,是文化的互動,是文化的體驗,可以說,沒有哪一種文化體驗與交往如同旅游的體驗,如此真切,如此感性。
旅游,意味著慣常生活的離棄;同時,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涵蓋了生活的全部。距離產生美。旅游這一方式,本能地造就了審美的可能。同時,旅游又使距離無限地縮小。在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特征的今天,這種直面的跨文化交往,賦予文化交往的新鮮感、本真感和自由度。人們觀賞、交往、模仿,既是無所不包的生活審美,又是洋溢著自我的直覺碰撞。無論是休閑垂釣,還是樂舞狂歡;無論是今日相聚,還是明日作別;若即若離,朦朧又清晰,凝結著審美的極致。
三、旅游體驗之審美情感: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
葉朗先生說,“旅游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審美活動,也就是超越實用功利的心態(tài)和眼光,在精神上進到一種自由的境域,獲得一種美的享受?!比绻f,旅游體驗研究是“將旅游現(xiàn)象從日常生活世界中剝離出來,從而構建一個相對獨立、可以對其展開旅游研究的領域——旅游世界以及構成旅游世界的各種體驗情境范疇”,我們也可以采取另一種方法,與剝離相對的方法——回歸,即“將旅游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去”,這種回歸并不完全意味著模糊旅游與日常生活的界限,而是從這種回歸中找尋旅游的意義和本質。這種回歸的基礎看似在于西方后現(xiàn)代社會中“非真實性的泛濫”所導致的對一切真實性的叛逆;對處于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當代社會,這種回歸隱喻了主體性文化思潮的崛起,表達了對“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的取向。
旅游的審美動力源自何處?旅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怎樣?這些疑問,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社會學思潮緊密相連,與我國20世紀80年代伊始的“新的美學原則”之崛起一脈相承。著名的旅游社會學家特納(Turner)、麥坎內爾和納什(Nash),都對自己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定義進行了反思。那時人們對旅游的認識基于這樣的觀點:日常生活的體驗是非真實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yōu)榱舜蚱剖`,從旅游體驗中去追尋生活的真實。從20世紀90年代起,受到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思潮的影響,日常生活體驗與旅游體驗、旅游/休閑與工作之間的邊界都日益模糊。瑞恩(Ryan)指出,休閑生活和那些與游憩相關的活動一樣,日益豐富,尤其在那些軟件行業(yè)中,工作空間往往也提供健身、SPA、沐浴、滑板等設施。生活越來越一體化,人們在商務旅途中,既工作,也探訪親友、觀看體育賽事,或是旅游度假。在理想社會中,休閑終將在自由的尺度上,與工作達成統(tǒng)一。
如果說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社會活動是以區(qū)別化為特征的,包括標準化和制度化,那么后現(xiàn)代社會則趨向消解,包括對區(qū)別本身的消解。隨著網絡的普及,使人們沒有“旅”就可以“游”,人們甚至可以“虛擬旅游”。后起的當代中國旅游產業(yè)既面臨著行業(yè)標準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要求,又面對著旅游者日益多樣的個性化的旅游需求。日常生活越來越忙碌,人們渴望度假來放松身心。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對于中國人來說,旅游不是偶然為之的奢侈,而是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旅游與生活越來越不可分。
可以預見的未來是:旅游體驗的多元化和個性化。旅游體驗的追求不是單一的,它就像多元化的生活一樣,發(fā)展的動力和機緣都在于對豐富度的渴望和對未知的好奇。對旅游體驗的渴望,是普通大眾對生活世界的審美追求。旅游體驗是關乎個人的?!安皇侵苯尤ベ澝郎?,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0年前,當孫紹振先生評價當時的一些新銳詩歌作品時,提出這樣的“新的美學原則”的時候,還是相當有爭議的話題;現(xiàn)在看來,他的觀點其實非常敏銳而率真地表達了人們個性化的審美需求和審美向往。在經歷了長期的思想禁錮之后,詩歌以及文學作品“向人的內心進軍”——“人”被大寫,“個性”彰顯出來。人們旅游,不僅贊美如畫的風景,重要的是將自身融于如畫的風景。從觀光旅游到休閑旅游,從大眾旅游到可持續(xù)發(fā)展旅游,旅游發(fā)展的進程不僅昭示著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趨勢,更體現(xiàn)了旅游者審美需求的演繹。旅游的生態(tài)化、休閑化不僅是自然的要求,也是內心的需要。風景成為內心永遠的風景,體驗也許轉瞬即逝,但體驗將會成為心中永遠的風景。所謂“景在心中,人亦在景中”。人們喜歡旅游,因為旅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旅游就是去追尋那“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
四、旅游體驗之審美想象:存在真實與生命沉醉
(一)旅游體驗之存在真實
真實性,是旅游體驗研究關注的重點。真實性理論的提出,代表著一種批判旅游商品化的價值觀,但從一開始似乎就走人了一個怪圈。如果說“商品化”導致了旅游產品的舞臺化,導致了“非真實”,旅游早已進入產業(yè)發(fā)展的階段,商品化無處不在,也無法避免,正如同商品化早已成為整個社會的特征;那么結論似乎很清楚:旅游不可能真實,對真實性的追求也是不可能通過旅游來實現(xiàn)的。所以,曾經得出極端結論:“旅游業(yè)越是繁榮,它越有可能變成一個巨大的騙局”。所有的人被誘惑進入,實際上卻永遠被真實世界所阻隔。這樣的爭論其實來自這樣的擔憂,即生存真實感日漸消失。但是,慶幸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我們尚能體驗到它——存在的真實和存在的美感。
藝術的“真”與“美”本也不是同一范疇。旅游所提供的文化場景,無論其原生態(tài)到何種程度,都是一種再造的藝術;旅游吸引物也的確越來越“舞臺化”了——完全的還原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象原本就是重要的審美體驗要素,審美離不開想象。如同中國畫并不追求形的逼真,而是追求意境之美。意境源自何處?是畫家的想象激發(fā)了欣賞畫者的想象。如果說詩的想象是“適應人類對于生活真理和內在心靈的探求,也為了滿足人類心靈對于想象刺激的愛好,對新鮮印象的渴求”;那么,真實和想象之間,正為旅游審美的發(fā)生和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旅游者的旅游體驗過程,從個體評價標準來看,在一定程度上會滿足于眼見為‘實’。而只要他滿足于此,這種‘真實’就是他所要的‘真實’?!睆哪撤N意義上說,旅游是朝著“真實的想象”而去,帶著“想象的真實”而歸。孫紹振先生在解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曾經有一個很好的命題“猜到的比看到的更動人”;借用一下,想象的往往比真實的更動人。旅游之前的“猜”和“想”也同樣是重要的審美過程;旅游的審美也因游走在真實和想象之間,才別有一番滋味。想象,恰恰體現(xiàn)了旅游者具體的、感性的審美,高揚了旅游審美的主體精神。由想象去詮釋真實,用真實構成下一個想象。旅途的魅力正在于此。
1999年,王寧提出了“存在真實”,意味著真實評判的主觀主義轉向。旅游產品的好壞并非由是否商品化來決定,其追求者和評判者就是旅游者本人。對于個體旅游者來說,旅游體驗總是真實的,也僅僅屬于其個人。這種體驗無法被模仿,無法被商業(yè)化地重構。旅游的獨特體驗,每次不一,不僅成為其回憶中最美好的一部分,而且最大、最真切的“真實”就是旅游者自己的意愿。這種意愿,正體現(xiàn)了人對于自身生存方式的選擇,體現(xiàn)了人在定居與游走之間的平衡和補充。
“人在名利行走,心在荒村聽雨”可能是當代很多旅游者內心的真實寫照和深刻的旅游動機。身處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否定其慣常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否定慣常的消費觀念(往往表現(xiàn)為愿意花更多的錢)、時間觀念(往往表現(xiàn)為“不守時”)、審美觀念(往往表現(xiàn)為對視覺有異常沖擊的人和物的特殊興趣),甚至倫理觀念(往往表現(xiàn)為更隨意的“情感行為”)。雖然可以批判旅游者的生活是不真實的,但對日常生活的逃離,是否意味著旅途生活恰是其所要的“本來”?經由這樣的“再現(xiàn)”,旅游者感受到的不僅是新的生活方式,還有全新的自己??鬃诱f“樂可以知己”,我們可以說“游可以知己”:景觀可以再造,但體驗永遠真實。如同休閑與工作正日益融為一體,旅游與日常生活也互相補充——由此構成了存在的全部?!奥糜蔚淖饔茫头路鹨粋€美麗的點綴,是灰暗的日常生活中的亮點。它意味著康復,意味著新生。只有經過這樣的旅行,我們的存在才能得到證明?!边@一真實,是存在的真實。
(二)旅游體驗之生命沉醉
旅游體驗的著眼點是旅游者生命之美的再造。沉醉的美感不僅是認知的,而是體悟到的?!霸诖嬖谥髁x那里,藝術被歸結為人的日?!嗽凇膶徝荔w驗的產物?!甭糜螌徝荔w驗不僅包括豐富、生動的審美感知,更蘊含著活潑、深刻的審美情感。旅游體驗不僅能使旅游者感受美,更能使之體驗“暢”。更重要的是“美”和“暢”本身就包含著旅游者自身的投入,因而彰顯出“創(chuàng)造性”。一群人到相同的目的地游覽,每個人的審美體驗不盡相同,因為旅游者“再創(chuàng)造”了旅游審美?!霸賱?chuàng)造”的可能性越大,“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越大,旅游者的審美體驗越是完美。
如果說藝術的審美體驗通向藝術創(chuàng)造,旅游審美體驗通向的則是生命的創(chuàng)造。“體驗思考的是生活的意義和存在的真理,體驗不是從邏輯的觀點看世界,而是以內在的心靈去體悟世界;體驗之思是一種詩化思維,是一種詩化的生活方式,體驗本身就是目的?!睆倪@個意義上說,人們通過旅游體驗,追求休閑理想,實現(xiàn)自己的審美人生?!段男牡颀垺分姓f,“目既往還,心亦吐納?!甭糜蔚膶徝荔w驗不只是靜觀,不只是沉思,不只是冥想,而是充滿著驚喜的發(fā)現(xiàn)之美,充盈著顫動的創(chuàng)造之美,這種創(chuàng)造是對生命之美的創(chuàng)造。
海德格爾(Heidegger)曾經說過,“藝術作品以自己的方式開啟了存在者的存在。這種開啟,即揭示,亦即存在者的真理,是在作品中實現(xiàn)的”。同樣,旅游者正是以體驗的方式開啟了自身的存在,獲得了自我的真實呈現(xiàn)。海德格爾把美視為真理存在的一種方式,存在者被存在之光照耀,就是真正的創(chuàng)造;旅游體驗——追求“美”,崇尚“閑”,這樣的休閑存在不僅意味著存在的呈現(xiàn)、存在的真實,更意味著存在的創(chuàng)造。
結語
旅游體驗之審美境界
旅游體驗源于何物?用西方式的研究語言來說,其源于對生存真實的追求;用中國式的研究語言來說,其源于對審美境界的追求。“美學都將力求‘看護’那與審美體驗和審美溝通相關的人生中詩意的東西,并努力去闡釋它,從而使我們的存在在此過程中變得明朗起來?!?/p>
旅游體驗的審美體系是建立在人本基礎上的。旅游體驗對于旅游個體來說,始終是一個審美過程,始終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體現(xiàn)了對未知的探索,體現(xiàn)了對休閑境界的渴望,從而使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旅游的時空轉換,為人生體驗的拓展提供了先天的條件,通過豐富的審美展現(xiàn),能使人獲得身心的放松和精神的滿足。現(xiàn)代社會,旅游體驗已經成為生命美學建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旅游體驗通過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情感,成為人之存在的再造。
田義勇博士新近由文論體系論及“審美體系的重建”時,提出“世界本體即‘生生不息的否定力’的判斷”。旅游體驗的美感何在?源于否定,終在超越。對于慣常生活的否定,對于慣常行為的否定,對于慣常思維方式的否定,而正是在這樣的否定中,旅游者獲得了審美體驗,生命得以綻放,生存得以呈現(xiàn),不斷去追尋休閑之人生境界。
旅游體驗體認的是人與物化、神與物契的審美情懷,高揚的是生生之德的休閑境界。旅游體驗中所體現(xiàn)的審美精神是彰顯的、獨立的、本真的人性;旅游體驗所追尋的審美境界是自由的、升華的、解放的審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