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學原理》課程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學生對課程的概念和理論在理解上的困難,依據(jù)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與對學生的評價的調(diào)查,對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可采用多元互動課堂、引導式討論、多層次案例庫、經(jīng)典原著導讀和設立本科生導師等方式,并按照教學資源將其合理組合運用。
關鍵詞:本科教學;政治學原理;教學改進方法
《政治學原理》作為政治學類和行政管理類專業(yè)的基礎性必修課,具有為該專業(yè)的本科生培育政治學興趣、奠定政治學理論基礎和認知框架的目的與重要功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程要求的知識傳導和學生對所授內(nèi)容的接受感知間的差異往往讓這些目的難以達到,甚至產(chǎn)生使學生遠離政治學的負面影響。
一、《政治學原理》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一)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在理解上的困難
《政治學原理》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會涉及到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但因該課程大都開設在大一學年,這些概念和理論相對于大一的本科生來講,顯得過于抽象而難以理解,例如,主權、政治、國家、權力等概念均是對人類政治社會中某些共同特征的歸納,在現(xiàn)實中幾乎很難找到完全符合的對應物,學生在接受相關知識時就容易感到空洞,興趣寥寥[1]。政治學中的基礎理論,例如民主理論、國家理論等所要解決的問題距離學生所親身感知的現(xiàn)實又過于遙遠,這就會帶來理解上的困難。
(二)政治學經(jīng)典原著在閱讀上的困難
閱讀經(jīng)典是學科入門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政治學原理》課程中如果適當鼓勵學生閱讀原著將會讓學生更快走入政治學的研究領域。但政治學中的經(jīng)典原著大都苦澀難懂,例如,《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或是《政治生活中的系統(tǒng)分析》都不是大一學生能夠輕松讀懂的著作,讓學生閱讀原著經(jīng)典,可能不會有助于對課程的學習,反而使學生遠離該學科。
(三)進行討論式授課上的困難
如果在授課中學生出現(xiàn)難以理解的情況,引入討論,讓學生在相互辯駁中加深理解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方法。采用討論課的一個前提是學生已對所討論的問題和所涉及的知識有所掌握,若不具備這些條件,學生一方面不知道該討論什么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討論失去控制?!墩螌W原理》中的一些用于進行辯論的題目都較為宏大,例如,民主國家還是權威國家更助于推進經(jīng)濟發(fā)展,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專業(yè)基礎,對于剛接觸該學科的學生而言,貿(mào)然進行討論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四)進行案例教學的困難
案例可以加強對概念或理論的直觀理解,在圍繞案例的互動中可以提升授課的效果。而政治學中的案例,例如國際間的沖突和戰(zhàn)爭、宗教對于政治行為的影響等相對而言距離學生的日常實踐較遠,學生對其難以形成直接有效的認知。甚至,有些概念或理論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找到完全吻合的例子,比如“自然狀態(tài)”、“社會契約”等,本就是學者為了闡述理論所假想的狀態(tài)。在案例選用上必須要考慮到這些情況,否則會導致學生的錯誤理解。
在《政治學原理》教學中存在著課程內(nèi)容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學生的認知能力之間的差距,為了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來彌合這一差距,我們對教學進行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嘗試。
二、教學改進的方式
針對既有教學方式的不足,在實際中所采取的改進措施主要是培育多元互動的課堂、開展引導式討論、建立多層次的案例庫、進行經(jīng)典原著的導讀、配備本科生導師。
(一)培育多元互動的課堂
原有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述課程內(nèi)容,即使有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也大多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一對一的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會留下許多學生未理解的難點,在缺少互動的情況下,這些疑問會累積起來,以至造成對后續(xù)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障礙。多元互動的課堂則是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與學生展開互動,進行師生之間的多元交往溝通和動態(tài)交互影響[2]。多元互動的課堂需要培育寬容、自由、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即時對不理解之處進行提問和允許學生針對與教師所講述觀點的不同意見發(fā)言,通過同學間和同學與教師間在課堂上的互動提升對課程內(nèi)容的領會。例如,權力是一個有多個學者做出界定的概念:“權力是不得不服從的力量”、“影響他人的能力”、“實現(xiàn)意志的能力等”,在講述該概念時,可以鼓勵學生對不同的界定進行發(fā)言,講出自己贊同或者反對的理由。又例如,在涉及到觀點評價的講述時,“是威權國家還是民主國家更能夠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在同學間進行一定的互動,讓多個同學針對彼此的看法進行發(fā)言,以更深入明了觀點的邏輯。
(二)引導式討論
在《政治學原理》課程上進行討論的一個困難是學生缺少相關的知識儲備和邏輯分析能力,在討論中容易離題,抓不住討論題目的關鍵點,使討論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引導式討論則要求教師在討論中成為討論內(nèi)容、主題、邏輯的引領者,在討論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討論所必需知曉的基礎知識,當討論偏離主題時使其回到預定軌道上。比如在討論一本書的邏輯時,需要教師先建立起該書的基本邏輯框架,引導學生討論出該書所運用于解釋的主要變量,并搭建起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在討論學術觀點時,則要求教師介紹相關學派的不同觀點,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對觀點中的漏洞進行批駁。
(三)建立多層次的案例庫
因課程中的概念和理論往往比較宏大,單個案例只能觸及一個層面,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案例對所講述的要點進行闡述。概念或理論往往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層次,或者是定義和指標層次,例如民主的概念,經(jīng)典的定義則是民有、民治、民享(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對該概念進行細化則有公開定期的匿名選舉、反對黨合法存在、新聞自由等組成要素,再進一步設定其測量指標時,就會采用選民在成年人中的比例、新聞自由的程度等指標。因此,建立一個對應概念和理論各個層次的案例庫將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授課中的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案例組合去闡述相關概念和理論。
(四)經(jīng)典原著導讀和配備本科生導師
閱讀經(jīng)典是學科入門的有效手段,但直接接觸原典對大一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難度。經(jīng)典原著導讀則是要求教師根據(jù)課程的內(nèi)容,每個階段介紹一到兩本涉及該階段內(nèi)容的原著,介紹原著的基本邏輯框架、在學科中的地位以及一些相關知識,以啟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減少學生閱讀時的難度。例如在介紹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時,可以介紹該書的學科地位,并重新梳理該書的章節(jié)邏輯。即使如此,面對生澀的原著,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仍只是“淺嘗輒止”,很少有學生能通讀全書,每10名或20名學生配備一位專業(yè)教師作為本科生導師則可以一方面督促學生讀書,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學生和教師間的交流,當學生閱讀和學習中遇到難題時有求助的對象。
三、教學改進的效果和評價
在上述改進方法施行一學期后,我們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問卷發(fā)放對象是大一的50名行政管理專業(yè)學生,在問卷中分別設置了對這5個措施的評價問題,選項均為效果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很差,對其分別賦值為,1、2、3、4、5。寬松、互動、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多元互動的課堂)的平均分數(shù)為4.08,引導式討論的平均分數(shù)是4.16,多層次案例教學的平均分數(shù)是3.94,經(jīng)典原著導讀的平均分數(shù)是3.98,本科生導師的平均分數(shù)是3.46。這5個教學改進方法都得到了學生的正面評價,高于代表一般水平的3分。其中,前四項得分都在3.9分以上,只有第5項低于3.5分。在對學生的訪問中,就有很多學生談到,“感覺《政治學原理》的課堂氛圍很好,同學們都很活躍,教師的講述也很生動,并不覺得課程內(nèi)容很難懂”。而在本科生導師這一項上,有學生認為,“可能教師比較忙,雖然配備了專門的導師,但是聯(lián)系不多”,也有學生認為,“不太敢和老師多交流,有本科生導師和沒有前感覺沒什么區(qū)別”。所以,要提高本科生導師的效果,不僅需要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讓學生習慣于在遇到難題時主動求助于教師。
總體來看,所采用的5項教學改進方法在實際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元互動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在寬松平等的環(huán)境中坦誠的和同學、教師交流學習中的困惑,教師也可依據(jù)在交流中所傳達的信息調(diào)整講述的難易度。引導式討論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探求所遇到的問題,并在相互的討論中初步建立起假設、驗證和駁斥的研究路向;多層次的案例教學不僅使課程變得更貼近實際和生動,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具備縱、橫向和從宏觀到微觀的立體理解邏輯;經(jīng)典原著導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進入的難度,培育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和能力;本科生導師則可以在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起一條暢通和制度化的溝通渠道。但這些方法在實際中也會受到資源上的限制,多元互動的課堂可能會拉長講述某一內(nèi)容的時間,使后面的課程內(nèi)容草草帶過或沒時間涉及;引導式討論雖然加強了教師的作用,但仍受限于學生的素質(zhì)和能力,如果每一個細節(jié)都需要教師引導,那就起不到討論的作用;多層次的案例則會消耗收集案例和按照課程內(nèi)容設置案例的時間和精力;經(jīng)典導讀的作用也可能只是讓少部分學生具備“啃”原典的興趣;配備本科生導師則會加重教師的負擔。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很難在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全部5個方法,而具體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則是由教師根據(jù)自身的授課風格、所擁有的資源和學生的能力,按照課程的內(nèi)容多種方法組合運用,以提高教學效果,減少教學要求和學生認知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丁士松.關于政治學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0(6).
[2]張荊紅.論多元互動教學模式在政治學原理課程中的 應用[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
[責任編輯:趙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