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聲樂教學中,經(jīng)常遇到學生的通?。涸诰毬暫透璩臅r候,由于氣息位置比較淺,喉嚨打不開,導致聲音位置低,直接影響到聲音的音色、音質(zhì)、音量等問題。
[關(guān)鍵詞] 聲樂教學 高位置 訓練 方法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47
聲樂訓練方法都有自然階段,不自然階段和科學的自然階段三個過程。自然階段,即是沒有經(jīng)過訓練但也有高音、也有特點、也有韻味。唱歌時往往憑感覺和模仿,也能達到一定的自然平衡,許多通俗歌手都屬于這個階段。不自然階段,即嗓音條件很好,但方法不對,喉頭不穩(wěn)定,喉嚨有點緊,位置低、氣息淺。在老師指導下,個別環(huán)節(jié)一改就正,但已破壞了原有的自然平衡,于是唱起來很不自然,原來有的高音也上不去了,許多學生都要經(jīng)過這個階段。老師在教學中,應(yīng)設(shè)法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盡快度過不自然階段,進入科學的自然階段。不自然階段是正常的,但這個階段不能太長,太長了會破壞學生的興趣和信心??茖W的自然階段,即已經(jīng)形成了良好的歌唱習慣,對各種方法運用自如,要強則強,要弱則弱,高低、明暗、虛實都能掌握,并能用各種方法表達作品所需要的感情 。
啟發(fā)性的感覺教學是我貫穿在教學訓練過程中的基本原則,所謂啟發(fā)性的感覺教學,就是通過生活中能做到的感覺,啟發(fā)學生找到正確歌唱的發(fā)聲狀態(tài),使學生盡快度過不自然階段,達到科學的自然階段,其中還包括形象的比喻,即通過某種比喻,達到聲東擊西,舉一反三的目的。這一原則也是我在教學中度過自然階段和不自然階段的方法和特點。當然,在掌握啟發(fā)性的感覺教學的基本原則以后,老師仍應(yīng)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要求。
聲樂的基本要求是位置要高一點,氣息要深,橫膈膜要降下來,喉嚨要打開,聲音要靠前。怎么才能達到這些要求?獲得高位置方法有:
一、母音演唱訓練方法
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用的是兩組母音。一組是“嗚”(u)、“喔”(o)母音,一組是“衣”(i)、“欸”(ei)母音?!皢琛保╱)、“喔”(o)母音訓練的特點是:一是聲音容易垂直,二是喉嚨容易打開,三是聲音容易掩蓋,四是上下容易統(tǒng)一,即位置和氣息容易接到一起。用這一組母音來訓練,對解決一些聲音擠的、緊的、卡的、喉嚨打不開的情況比較好。掌握了這一組母音的訓練方法后,可把其它字的感覺套進去,并把這種感覺統(tǒng)一到這一組母音的感覺上。也就是說如果用“嗚”(u)母音帶頭的話,那么所有字都要有靠“嗚’(u)的感覺。例如《黃河頌》這首歌曲,開頭兩句歌詞是: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演唱訓練時則用“嗚”(u)代替所有的字了。換成“喔”(o)母音也一樣。這樣聲音便基本上能夠達到全打開,進行聲音的掩蓋,氣息形成一條線,這個基本訓練對學習美聲的人非常重要。
“衣”(i)、“欸”(ei)母音的訓練要因人而異。它對高聲部的訓練很好,它可以獲得水平線,即使聲音靠前,這一組母音主要解決學生唱歌的音色較沙、聲音比較空、聲帶的強力不行、音色不漂亮等問題,尤其是男高音可多用這一組母音訓練。而學習民族聲樂的學生在打開位置以后更應(yīng)加強這一組母音的訓練,因為它可以解決聲音強度的問題,即民族聲樂中混合的問題。這一組母音訓練能使聲帶拉緊,使聲音漂亮。有些男高音有沙氣漏風的現(xiàn)象,用這一組母音訓練很有效。
在母音唱法的訓練中,中低聲區(qū)我一般用偏“啊”(a)母音。在美聲唱法的“啊”(a)母音訓練中沒有純“啊”(a)。1981年中央樂團的吳其輝先生到意大利學習,回來后曾經(jīng)說意大利唱法的核心是母音變型,即“a”發(fā)聲訓練時就不是唱那個字“啊”(a)了。這也是說在一個感覺上換所有的字,即母音變型了,但相對來說又是那個字。也就是在一個狀態(tài)下唱所有的字,這個字動作很小,例如:“啊”(a)--“喔”(o)--“嗚”(u)自然連貫的轉(zhuǎn)換。這就是“喔”(o)母音過渡的作用。1963年匈牙利專家布倫巴羅夫來京時,他有一種觀點是把聲音列為三段,有一段從中聲區(qū)“啊”(a)過渡到小字二組的降3和降4這個音。如果他不變的話“啊”(a)那一定是白的。我的觀點是從頭到尾做這個基本訓練都要有“喔”(o)的感覺,如中低聲區(qū)偏“啊”(a),但實際上有“喔”(o)母音的變型的“啊”(a)。
二、 哼鳴演唱訓練方法
哼鳴唱法能夠達到以下目的:(一)解決聲音的位置和氣息上下不通暢、不統(tǒng)一的問題,(二)解決喉嚨方面不用勁的問題,哼鳴時一定要哼對,不對不如不哼。哼鳴時要把哼鳴哼在假聲位置上,就是唱小聲的感覺,位置很高。哼鳴時喉嚨不要用勁,哼的時候哼鳴的感覺上用氣去嘆氣,就是把哼鳴嘆在氣上哼,哼完之后用哼的感覺把字套進去。在哼鳴中,對訓練不同唱法也有多種不同的方法。檢查哼鳴是否正確的標準是嘴在隨便動時,哼鳴不受影響,也就是用哼鳴的感覺帶出的聲音以后,咬出的字嘴巴的動不受影響,反言之,即嘴巴亂動聲音不受影響。訓練時可以張嘴哼,也可以閉嘴哼,也可以邊動邊哼。哼鳴作為一種基本訓練手段,第一要哼對,第二要把哼不同的效果用在不同的作品上。
根據(jù)唱法的不同,哼鳴時有大哼鳴和小哼鳴之分。小哼鳴焦點比較集中,較適合唱民歌。大哼鳴比較開,有點空,掩蓋色彩比較濃,它對解決一些聲音緊的很有效。大哼鳴對演唱創(chuàng)作歌曲、外國歌曲比較合適。大哼鳴的哼法與小哼鳴是一樣的,只是有一種很小聲哭泣的感覺,它的作用能使聲音比較寬厚、暢通、掩蓋、圓潤。
三、歌唱時哈欠狀態(tài)(打開喉嚨)的使用
打哈欠狀態(tài)就是將喉嚨打開,軟腭部分抬起來,把打哈欠狀態(tài)套用上去以后,能使聲音達到掩蓋的位置,使喉嚨打開,通暢。其實歌唱的狀態(tài)就是打哈欠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你可以在閉嘴時打哈欠去體會。有一種提法說歌唱家與一般人的區(qū)別是歌唱家說話像打哈欠,這一說法很值得注意。作為一個學聲樂的同學,養(yǎng)成一種說話發(fā)聲好的習慣對歌唱是有好處的。哈欠狀態(tài)很重要,它應(yīng)慣穿唱歌的始終,慣穿到所有字。打哈欠切勿打僵,打僵了就沒有彈性,這樣很難解決高音。有人問,唱高音前的動作是怎樣的。我說當你要喝水的時候,你在喝水前有一個動作,這個動作就是唱高音之前的動作。打哈欠要自然、放松,喉嚨打開了即可。如果哈欠打不好,在唱的時候要注意把小舌頭抬起來。小舌頭抬起時,里面就開了,這個方法在唱歌中對打開喉嚨高位置是有效的。有同學讓我解釋什么是意大利的美聲唱法(狀態(tài))。用意大利歌劇大師吉諾·貝基的話來說,意大利唱法(狀態(tài))就是“外面微笑,加里面的哈欠,你把氣吸好了,打開喉嚨就唱”。這句話很簡單,但要真正把喉嚨打開,把聲音解放出來做到聲音libero(就是聲音很松弛),那就太難了。在我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很多問題和毛病,都和打開喉嚨有關(guān)。喉嚨打不開,就會產(chǎn)生喉音,也即舌根音。這樣唱高音就會喊叫,發(fā)出白聲;或者是共鳴位置比較低,停留在口腔,音波亂顫抖、亂搖晃,這些就是喉嚨關(guān)閉的綜合癥,因此,我深切地體會到:要學好唱,首要的就是要打開喉嚨。喉嚨開得比較好,位置才能上去,共鳴位置比較好,這時呼吸才能下得來。如果喉嚨打不開,呼吸再好,聲音也出不來,氣息下沉從何說起,氣再下沉上面還堵著哩。所以“喉嚨一定要打開”這點是極為重要的。我在外學習期間,老師上課時老說的一句話:“Apregola”(打開喉嚨)。
四、唱歌時的微笑狀態(tài)
為什么歌唱時要微笑? 因為面帶微笑可以同時打開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利于獲得頭腔共鳴。唱歌是需要共鳴的 (即保持微笑的狀態(tài)),使聲音能通向鼻腔,這樣的聲音才能放出來,更飽滿。共鳴分胸腔共鳴,頭腔共鳴等。胸腔共鳴一般在中底聲區(qū),是很容易就掌握的,而頭腔共鳴就要在練習中細細體會了,頭腔共鳴在國外大師的專業(yè)術(shù)語中被形象的稱作是面罩共鳴,它要求你的鼻腔是健康的(也就是不能感冒不能有鼻煙炎),我認為面罩共鳴實際上是打開鼻咽腔的產(chǎn)物。就是說,當歌者的聲音獲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鳴時,鼻咽腔就是完全打開的狀態(tài)。如果說打開喉嚨是要求打開喉咽腔和口咽腔,那么,要想把聲音送進頭腔,還必須同時把鼻咽腔打開。所以音樂教育家貝基先生說:“我所說的打開喉嚨是要求上下左右都打開。”如何做到在打開喉咽腔的口咽腔的同時,把鼻咽腔也完全打開,從而獲得充分的面罩共鳴呢?以下幾種方法就是打開頭腔的基本手段 :1.面帶微笑聲音容易進入面罩位置。貝基先生說:“古代的老師教唱歌只教兩件事:一是打哈欠打開喉嚨;二是微笑地唱有助于聲音進入面罩。就靠這兩點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歌唱家?!?2.用哼唱的感覺到面罩共鳴。他說:“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碑斎贿@種哼唱必須是以完全打開的喉嚨和良好呼吸支持為前提,否則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另外在哼是要盡量找到一種暈乎乎的感覺,這說明打開了鼻咽腔真正哼到頭上去了。 3.不張大嘴也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鳴。除不張大嘴外,貝基先生還要求歌者不要用嘴去控制聲音或用嘴去做聲音,這樣往往會影響面罩共鳴。 4.小聲練唱有利于找到面罩共鳴。 5.講話時也應(yīng)該盡量運用面罩共鳴。正像斯基巴說的那樣:“說話要像唱歌那樣好聽,唱歌要像說話那樣自然。” 其中微笑是最美最有效的方法。它的實質(zhì)就是:提顴肌,微笑著說話,嘴角微微向上翹,同時感覺鼻翼張開了,試試看,聲音是不是更清亮了。唱歌時的微笑狀態(tài),就是在唱歌時抬得起笑肌,它能達到幾個目的:(一)解決聲音的高位置問題,(二)解決聲音靠前的問題(不論那一個聲部),(三)解決一些學生的聲音容易過重、過壓的問題,(四)解決音色的問題。笑肌能否抬起來,對音色影響很大,尤其唱民族聲樂的,必須會笑,笑肌抬不起來,聲音就虛、暗。
五、假聲位置的運用
我們先來探索一下“假聲位置”,“假聲位置”是在深呼吸支持下的一種欲發(fā)假聲時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酷似在陌生人面前不好意思張大嘴打哈欠而偷偷向下吞咽哈欠,尚未咽下時的“內(nèi)開”狀態(tài)。此時各腔體的狀態(tài)是: (1)鼻腔因欲咽哈欠的感覺,仿佛鼻子上端(眉心處)向軟硬腭交接處拉緊、靠攏而引起的軟腭提起,鼻腔打開。(2)下巴(下頜關(guān)節(jié))因欲咽哈欠像掉下來似的松開。(3)軟腭因欲咽哈欠而繃緊提起。(4)喉頭因欲咽哈欠而穩(wěn)定地落下。(5)咽壁因欲咽哈欠而加強張力,向后擴展,向下繃緊。(6)胸腔因欲咽哈欠而自然挺起。(7)腰腹因欲咽哈欠呈前后左右對抗擴張狀。
以上七點就是欲咽哈欠時呼吸和共鳴腔體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就是我們所提到的“假聲位置”的具體感受。一旦找到“假聲位置”,演唱起來聲音寬廣,上下統(tǒng)一,能夠產(chǎn)生高亢、粗獷的音響效果。假聲的位置是聲音最高的位置。所謂假聲位置的運用,就是打到假聲位置的感覺來把聲音放大,用來解決聲音高位置和聲音上下統(tǒng)一的問題。尤其是解決高音的問題,一些喉嚨特別緊的人較合適這種方法。正常情況下,假聲位置找到時,開始的聲音比較小,逐漸把喉嚨打開,把氣放下來,擴大以后高音就可以解決。但在唱假聲位置時,應(yīng)記住一定要把假聲的感覺嘆在氣上唱,因為位置太高以后,氣容易高。同時也要注意嘆氣狀態(tài),放松,喉嚨要打開,喉嚨、氣息要配合好。有一種說法,假聲擴大以后的高音,是訓練高音及高位置的方法。這一觀點認為假聲位置真聲唱,實際上是假聲位置的運用,也就是等于把真聲的感覺唱到假聲位置上去,也可以說用唱假聲的狀態(tài)把聲音放出來。
上述是聲樂高位置訓練的幾種方法,也是筆者在國內(nèi)外多年的學習和實際演唱與教學中獲得的一些體會和感覺,請同行們多提寶貴意見。
參考文獻
1.李晉瑋、李晉暖.沈湘聲樂教學藝術(shù).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2.徐小贅.聲樂演唱與教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3.鄒本初.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11月
作者簡介
張快彩,嘉應(yīng)學院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