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是用相關(guān)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一種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說出某事物的名稱,而是用與之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事物來代替它,也就是改換事物的名稱。它可以使人一聽到名稱,就聯(lián)想到該事物的特點,獲得鮮明的印象,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活潑。借代有以下幾種常見的類型。
1.用事物特征代替本體事物
(1)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可是沒有料到他竟會那么窮,榨不出一點油水,已經(jīng)氣破肚皮了。(魯迅,《藥》)“紅眼睛”指代牢頭阿義。
(2)圓規(guī)一面憤憤地回轉(zhuǎn)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魯迅,《故鄉(xiāng)》)用“圓規(guī)”指代楊二嫂。
(3)“蘆柴棒”著急地要將大鍋子里的稀飯燒滾,但是倒冒出來的青煙,引起了她一陣猛烈的咳嗽。(夏衍,《包身工》)用“蘆柴棒”指稱那個十五六歲、瘦骨嶙峋的紡織女工。
(4)先生,給現(xiàn)錢,袁世凱,不行么?(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用“袁世凱”——銀元上的人頭像這個特征代銀元。
(5)大路上跑來一對紅領(lǐng)巾。用佩戴紅領(lǐng)巾這個特征代替少先隊員。
(6)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縉紳”原意是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帶里,所以稱做官的人為“縉紳”??N亦作搢,插;紳,腰帶。
2.用具體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1)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用“槍桿子”指稱武裝斗爭。
(2)他們沒有見識,沒有膽量,只曉得飯碗!飯碗是他們的終生唯一的目的。(葉圣陶,《抗?fàn)帯罚┯谩帮埻搿贝殬I(yè)。
(3)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用“口舌”指代辯說、口才。
(4)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金戈鐵馬”指代精銳的部隊。
3.用專有名稱代替泛稱
(1)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用“雷鋒”指代具有雷鋒精神的人。
(2)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上萬的“諸葛亮”,每個鄉(xiāng)村,每個市鎮(zhèn),都有那里的“諸葛亮”(毛澤東,《組織起來》)“諸葛亮”是三國時代人物的名字,他在中國人民心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稱。這里用來代替有智慧的人。
4.用事物的一部分代替事物的整體
(1)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一針一線”指代所有的物品。
(2)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用“一草一木”指代所有的花草樹木。
(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用帆船的突出部分“帆”指代整個船。劉禹錫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亦同。
(4)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檣”是船的桅桿,“櫓”是劃船的用具,類似于槳。用“檣櫓”指代戰(zhàn)船。
(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用“眉”代稱頭,“摧眉”即低頭。白居易的“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中的“低眉”也是此類用法。
5.用結(jié)果代替原因
(1)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芭醺埂笔切Φ慕Y(jié)果。
(2)在場的觀眾都為運動員捏了一把汗?!澳罅艘话押埂笔蔷o張、著急的結(jié)果。
6.用材料代替本體
(1)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fā)對青銅。(陸游,《又又》)古代用青銅做鏡子,所以此處用以代稱鏡子。
(2)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李賀,《李憑箜篌引》)“吳絲”是指吳地出產(chǎn)的絲;“蜀桐”指蜀地出產(chǎn)的桐木,據(jù)說“吳絲”和“蜀桐”都是制造箜篌的上等材料,以此指代箜篌。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絲”指代弦樂器,如琴、瑟琵琶、箜篌等,“竹”指代管樂器,如笛、簫等。“絲竹”代稱音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也是此類用法。
(4)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管”是指管樂器,“弦”是指弦樂器,在此均代稱音樂。杜牧《阿房宮賦》中的“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亦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把它們并列起來代指音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5)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jié)B出,便于書寫,并免蟲蛀,故稱。代指史冊、史書。
7.用工具代替本體
(1)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過零丁洋》)因為干和戈是戰(zhàn)爭的工具,以“干戈”指代戰(zhàn)爭。成語“化干戈為玉帛”中的“玉帛”,是指玉器和絲織品,古代諸侯會盟朝聘所帶的禮物,借指和好、和平。即把戰(zhàn)爭變成和平。
8.用色彩代替本體
(1)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以“綠”指代葉,以“紅”指代“花”。類似的還有歐陽修的《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含風(fēng)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裊裊垂。(王安石,《南浦》)以“鴨綠”借代春水,“鵝黃”借代嫩柳。
(3)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以“黃花”指代菊花。毛澤東詞句“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亦同
9.用作者、產(chǎn)地代替本體
(1)你喜歡田間,我喜歡馬雅可夫斯基。田間:我國現(xiàn)代詩人,代表作有長詩《給戰(zhàn)斗者》、《戎冠秀》、《趕車傳》等。馬雅可夫斯基:俄國十九世紀(jì)的詩人,代表作長詩《列寧》。這里用“田間”和“馬雅可夫斯基”指代他們的詩歌作品。
(2)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傳杜康是發(fā)明酒的人,以此代指酒。
(3)四兩紹興不過癮,再來四兩。“紹興”是出產(chǎn)紹興酒的地方,以此代指紹興酒。
10.用官職代替本體
(1)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琵琶行》)用“江州司馬”指代白居易,他曾任此職。
(2)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杜甫,《春日憶李白》)庾信,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在北周時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這里以“開府”指代庾信。鮑照,南朝文學(xué)家,曾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這里以“參軍”指代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