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感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語文教師應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以情感入手,寓情于教,將感情賦予教學中,感染學生的心靈,使其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興趣。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實施方法
情感教育作為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在教育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可使他們對學習形成良好的積極情感。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以便激勵他們更好地學習語文,增強語文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實施情感教學呢?
一、什么是情感教學
所謂“情感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以人為本”,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有意識地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有利于語文學習的情感因素,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自信心、主動性和目的性,努力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教學中的師生共同參與并和諧發(fā)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zhì)提高和個性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感教育的價值是:對人的生存具有積極意義,能促進學生認知的發(fā)展,能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能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fā),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完善學生的品德;有利于學生社會化的發(fā)展。
二、把愛貫穿于語文課教學的始終
產(chǎn)生教育藝術和方法的根源及基礎是愛。情感的培養(yǎng)僅依靠命令是行不通的。若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就要熱愛并關心學生,讓學生充滿希望,這是德育實效發(fā)揮的基礎。融洽的師生關系對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zhì)非常重要,這一點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都深有體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老師,這樣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他的心靈。”這是對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的較好的闡述。以愛為前提而建立的充滿尊重、信賴和理解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一定會使學生對語文課的德育內(nèi)涵有教深刻的體驗,從而在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樹立高尚的社會理想及遠大的志向。
三、教學語言是激發(fā)學生情感的重要手段
古羅馬哲學家賀拉斯說:“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容,同樣,你自己先要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痹谝淮巫魑恼n時,我讓學生以“尊嚴”為話題進行作文時,學生對這個話題感到較抽象,我就用下面一段教學語言來詮釋“尊嚴”:“1840年,林則徐把英國的一箱箱鴉片傾進石灰水中,付之一炬,這就是尊嚴!年僅15歲的劉胡蘭面對敵人的毒刀,毫無畏懼,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共產(chǎn)黨員!’這就是尊嚴!中國人民八年抗戰(zhàn),迫使日本戰(zhàn)犯在投降書上簽字,趕走了日本侵略者,這就是尊嚴!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親手把五星紅旗升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就是尊嚴!鄧小平同志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愛我的祖國和人民?!@就是尊嚴!2005年10月13日,‘神六’上天,揚我國威,壯我豪情,這就是尊嚴!”講到這里,全班學生情不自禁,掌聲如潮。這就是利用教學語言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效果。
四、把握情感要素,營造情感氛圍
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德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diào)都不能打動人心。”情感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到認知因素又要準確把握情感因素。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松骨峰戰(zhàn)斗”,通過對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的描寫,表現(xiàn)了志愿軍英勇殺敵、奮不顧身的革命英雄氣概。戰(zhàn)士們崇高的品格和英勇無畏的壯舉深深地打動了我,我覺得自己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并急切地想把這種感受告訴學生。因而,在備課時,我就把情感性、體驗性的內(nèi)容融進去,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學習情境,讓他們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進作者。再如,我在講授《故鄉(xiāng)》這課時,就嘗試著設計了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故鄉(xiāng)是生養(yǎng)我們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xiāng),我們都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筆來贊美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離情別緒,以及多年后回歸故里時的激動和欣喜……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就于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看到那里的巨大變化,會有怎樣的感受呢?今天,讓我們跟隨《故鄉(xiāng)》中的‘我’一起去感同身受吧……”這樣一個有計劃的情感氛圍就在我的引導下營造好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調(diào)動起來了,迫不及待地想親身體驗一下“我”回故鄉(xiāng)時的種種感受了。
五、融入課文,借助語言傳情
語文教學內(nèi)容中往往存在著一些隱性的情感,學生因為自身經(jīng)歷的缺乏以及思維的限制,有時無法在閱讀課文時完全接受這些情感。這時候,教師就要先將自己融入文章的情感中,然后借助語言來傳達給學生。如,在講授楊朔的《荔枝蜜》時,有些學生就不明白:小小的蜜蜂為什么會給作者帶來那么大的觸動?生活中我們也常??吹?,為何對它們沒感覺呢?于是,我便在講課的過程中插入蜜蜂是如何釀蜜的內(nèi)容,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形,從而讓學生更詳細地了解蜜蜂,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
六、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創(chuàng)設恰如其分的情境,有助于學生與作者情感的溝通、心靈的契合。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边@里所指的完成就是指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當學生面對一篇文學作品時,需要用自身的心理體驗對作品所創(chuàng)設的虛擬空間進行再創(chuàng)造、再構思。當學生自身的體驗與作者所描繪的內(nèi)容達到一致時,作者和讀者之間就會產(chǎn)生一種心靈的共鳴,兩者之間的審美境界也會達到空前的統(tǒng)一,而這種情境的融合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靈悅感。比如,我在講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山水詩《滁州西澗》時,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生動地再現(xiàn)了安徽滁州西澗的景色:茂密的野草生長在澗水邊,岸上的樹林里有黃鸝鳴啼。傍晚帶雨的春潮流水湍急,無人問津的野渡山舟自然擺橫。使學生感受到美的具體形象,激發(fā)學生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進而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一種活躍、協(xié)調(diào)的情緒,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掌握知識,個性得到健康發(fā)展,素質(zhì)得到全面提高。
總之,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以及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效把握情感教育這一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更有效地發(fā)展語文教育事業(yè)。
參考文獻:
[1]魚霞.情感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張厚粲,彭聃齡,高玉祥,陳琦主編.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6:373,377.
[3]黃漢清,黃麟生主編.中學語文教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312.
[4]李澤云.淺談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J].新課程(教研),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