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動手實踐是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操作實踐活動對學生概念的形成,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知識的鞏固、思維的發(fā)展及情感態(tài)度等的發(fā)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刹僮骰顒尤绻皇菫榱诵问健榱苏n堂“活”而不加以思考合理運用,那么這樣的操作活動往往是無效的,不會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起到幫助作用。只有把握好操作活動的選材,操作活動的時機,操作活動中的啟發(fā),才能使操作活動行之有效,才能真正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學有所獲。
關鍵詞: 操作實踐 操作材料 操作時機
新課標指出:有效地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形式。這里課標強調了動手實踐是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學實踐也表明操作實踐活動對學生概念的形成,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知識的鞏固、思維的發(fā)展及情感態(tài)度等的發(fā)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刹僮骰顒尤绻皇菫榱诵问?、為了課堂“活”而不加以思考合理運用,那么這樣的操作活動往往是無效的。我在兩次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
第一次教學:
師:孩子們,請你們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個角,用這個角刺一下手掌,看看有什么感覺?
生:刺人,是尖尖地……
師:我們剛才說的尖尖地,在數(shù)學上把它稱為角的頂點。
師:摸一摸角的這里(指著三角板的一邊),有什么感覺?
生:像刀一樣,滑滑的……
師:角的邊有什么特點?
生:彎的,扁扁的……
師在此引導:角的邊是直直的。
板書出角的各部分名稱(頂點、邊)。
師追問: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呢?
生: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反思】
我設計這個摸角的活動,意在讓學生感知角的特點,并由此得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結論。粗略一看,學生確實獲得了角的特點的感性經驗,知道了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可細細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忽略了一些問題。學生指出角時通常是指一個點,畫角時只會沿著三角尺畫一圈。在問角的邊有什么特點時,有學生認為角的邊是彎的,這明顯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了解角是怎樣組成的。在他的腦海中可能還是這樣一種表象,角就是一個尖尖的點,或者是由整體的一條線組成,只是在組成時中間轉的部分是尖的,又或者角就是三角尺。在教學中沒抓好這個教學資源來教學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最后,雖得出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但這一結論基本是由老師歸納得出的。從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可以看出教師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與所學知識不相適配,導致此操作活動給學生學習角的概念帶來了負面影響。
第二次教學:
教師出示了多個圖形,有四邊形、五邊形、橢圓形等,讓學生進行分類。學生經過討論交流,把這些圖形進行了分類。
師:你這樣分類的依據(jù)是什么?
生:左邊的圖形有角,右邊的圖形沒有角。
師:誰能把這些角來指一指,在哪?
根據(jù)學生所指,教師沿圖形畫出角?!啊瘛笔菃??“不是。”逐步完善,讓學生感知平面上展示的角的樣子。它不是一個點,點和線必須相連。
接下來,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畫下來的這些角,問: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共同點?學生發(fā)現(xiàn)了都有點,從點開始有兩條直直的線。然后在三角尺上用手去觸摸,去感覺角的頂點“尖尖的”的特征,兩條邊的“直直的”特征,發(fā)現(xiàn)兩條邊是從這個頂點出發(fā)的。
我想這樣學生對角的組成概念的掌握會好一些。如果沒有相適配的材料操作,變操作活動為感知活動有時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建立表象。但不是所有的知識形成過程都適合于動手操作,應根據(jù)學習內容、學生思維等特點來選擇恰當?shù)膭邮植僮鲿r機。如知識形成前動手操作,知識形成后動手操作。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是此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我設計在創(chuàng)造角以后讓學生拿出“活動角”通過做游戲——變角的大小,來體驗感受角的大小和角的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題材選得很好,可實際效果不太好,是什么原因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感覺不到角的大小和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呢?我進行了反思。
第一次教學:
師:(拿出活動角)請你變出一個比老師角大的角。請你變出一個比老師小的角?
師: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
我所出示的角,跟學生的角比,邊要長得多。我的設計意圖是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角和老師的角進行比較時能考慮兩個因素:第一,角的大小跟邊長短的關系;第二,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程度的關系??蓪W生卻不知道該從如何答起,頭腦中沒有形成相應的概念。
【反思】
經過反思,發(fā)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操之過急,前面操作時啟發(fā)時機不當,鋪墊太少,學生沒有這種跳躍性的思維,缺乏這種歸納總結的能力。這里就有了這樣一個問題:操作活動中該如何有效地啟發(fā)呢?
第二次教學:
師:請你把你手中的角變大(學生操作)再變小呢?(學生操作)
師:要變成比你現(xiàn)在的角大的角,你是怎么做的?(啟發(fā))
生:把兩邊拉開一點。
師:要變成比你現(xiàn)在的角小的角,你是怎么做的?(啟發(fā))
生:把兩邊合攏一點。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角的兩邊叉開得大角就大,叉開得小角就小。
由此,學生感知到角的大小和邊的叉開程度有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然后,我做了個“小魔術”。手中的一個角變變變,兩條邊都長了許多,讓學生觀察角變大了沒有,學生由此產生了分歧。一些學生認為角變大了,另一些學生認為角沒變大。經過一番討論,學生通過比角的大小,發(fā)現(xiàn)雖然角的兩邊變長了,但角還是叉開那么大。由此得出結論,角的大小和角的邊的長短無關,只和角兩邊的叉開程度有關。
通過兩次教學這節(jié)課,可以看出,把握好操作活動的選材,操作活動的時機,操作活動中的啟發(fā),才能使操作活動運之有效,才能真正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