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文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了設計,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那么,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呢?筆者認為應該打造多彩的小學語文實踐活動課堂。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具體該怎么做呢?
一、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
課外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古今中外,一些能靈活、嫻熟地駕馭語言的文人都是博覽群書的。因此,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不僅能增長他們的智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還有利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對文學的理解、分析和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加強課外閱讀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1.激發(f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需要,才能積極主動地開展課外閱讀。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通過環(huán)境氛圍熏陶、誦讀鑒賞感染、成果集錦展示、比賽匯報交流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愛讀書、讀好書。
2.教給方法。許多學生有閱讀的興趣,但怎樣閱讀又有些力不從心。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和開設閱讀方法指導課等途徑,指導學生掌握精讀、略讀、速讀、跳讀等幾種常用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方面的能力。
3.推薦作品。為避免學生“偏食”,教師要適時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比如學了《三顧茅廬》等歷史故事,可要求學生課后讀《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學了古詩后可要求學生課后閱讀《小學生古詩》中的相應內(nèi)容;也可根據(jù)文章作者指導學生讀其作者的系列作品。
4.開展活動。經(jīng)常開展一些活動,如“成果集錦展示”,將《讀書筆記》本、《優(yōu)美詞句小報》等進行交流、評比,增強學生讀書的成就感。還可以通過“讀書推薦交流”、“古詩擂臺賽”等活動,給學生閱讀以更大的推動力,促使他們持之以恒地去讀,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精心組織游藝活動
開展語文游藝活動,可以將聽讀寫各項內(nèi)容結合起來,創(chuàng)建較為廣泛的設計空間,使學生在融知識性、趣味性、針對性于一體的游藝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語文、用語文,增長知識,提高語文能力。
1.游戲。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它可以調(diào)整學生的心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智能。如“找朋友”(為漢字配偏旁、部首等)、“抓特務”(修改病句)、“做實驗”(閱讀教學中難理解的地方所做的實驗)等。
2.表演。表演類游藝活動一般指根據(jù)課文所提供的情節(jié),讓學生扮演其中的某些角色進行表演。表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增進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促進知識的鞏固,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如《九色鹿》這個故事,可在讀熟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它編成課本劇,并演給其他學生看。這樣學生既可以讀到,又可以聽到,更可以看到,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蘇教版中的許多課外及課本中的情節(jié)都非常適合表演。除此以外,與課文相關的朗誦演講、論辯和主持等活動也都是表演的形式。
3.競賽。競賽幾乎人人都經(jīng)歷過、都看過??烧Z文游藝競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而設置的活動,所以,一般的比賽,如“誦讀比賽”、“故事比賽”、“演賽”等都是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的最好形式,對學生學好語文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幫助積累寫作經(jīng)驗
習作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xiàn),一種認識過程的結果反應。任何反應都是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的,離開實踐活動,就不會有心理的源泉,也不會有思維的源泉。所以說,實踐活動課對習作訓練有特別的意義,語文教師也要注意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
四、注意與其他學科整合
語文知識包羅萬象,和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在把握語文個性的基礎上,還要適時注意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整合。
1.與音樂的整合。如在教學《長江之歌》、《讓我們蕩起雙槳》、《水調(diào)歌頭·中秋》等課文時,與音樂課整合,讓學生唱,效果更好。
2.與美術課整合。如在教學一些景色優(yōu)美的課外或古詩文后,讓學生動筆畫一畫,他們一定會興趣盎然。如學《九寨溝》、《黃山奇松》等課文時,讓學生畫一畫五彩池、黃山松等,促使學生對散文、對詩、對風景更感興趣。
3.與勞動、社會等學科的整合。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強,做什么都比其他人得心應手,參加實地勞動后寫出的作文會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這是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所無法想象的。做完一次實驗后,他們獨特的感受要比其他人更直接、更實在。當然,在一些語文競賽活動中,如果離開數(shù)學的參與,如計分、報數(shù)等,比賽也會很難進行下去。
可見,語文實踐活動只有與其他學科整合,學生的能力才能均衡發(fā)展,整體提高。
綜上可以看出,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有效途徑,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最佳方法。因此,每一個致力于語文教學的研究者都應該把它當做自己教學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