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讀與寫的圓融,能在有效的銜接中,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本文從調(diào)動學生經(jīng)驗,解讀生詞情境化;片斷訓練,將文本和情境鏈接;換位思考,改編文本敘真情三個方面闡述了圓融的策略,論點鮮明,論據(jù)充分。
關鍵詞: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 讀寫圓融 提高寫作能力
筆者所講的讀寫圓融,主要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把生詞、段落、篇章和學生的生活情境及實際相整合,讓學生用第一人稱——“我”的體悟,說活生生的語言,讓課堂語言變?yōu)槎嘣?、多層次化,讓語言的學習浸潤于差異之中,形成“交響樂般的共同體”,讓學生在“登山型”的感受中,選擇自己的方法、速度,隨著一步步的攀登,視野開闊,其趣無窮。即使沒到達頂峰,也能享受過程中有意義的體驗。
一、調(diào)動學生經(jīng)驗,解讀生詞情境化
詞語,是組合句子、表情達意最小的語言單位。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讓文本提供的詞語成為學生活的庫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許多生字詞是學生難懂的,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誘使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將生字詞的形象表達出來。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東方之珠”》字詞教學片斷:
師:“鱗次櫛比”是什么意思?生1:就是高唄!文中不是說“摩天大廈鱗次櫛比”嗎?都“摩天”了,能不高嗎?生2:“鱗次櫛比”是講多的,如一群大雁往南飛,鱗次櫛比的,我都數(shù)不過來了。生3:我查了資料,“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師:你們熟悉的什么地方可以用“鱗次櫛比”來形容?生1:我們?nèi)愚r(nóng)場小街兩旁,賣百貨的攤子鱗次櫛比,一到逢集的時候,街道兩旁賣什么的都有。生2:盱眙縣城大街兩旁的樓又多又高,真是“鱗次櫛比”。生3:盱城泗水邊各種船只一排排的,可以用“鱗次櫛比”來形容……
在這個案例中,讓學生用新詞說話是表面的,真正目的在于誘使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探究詞意,拓展說話的路徑。說到習作,我們常常會想到動筆去寫,其實,說是寫的鋪墊,小學習作就是我手寫我口,沒有說作基礎,寫起來也困難。引導學生在解釋生字詞的過程中,聯(lián)想熟悉的情境,其實也是在調(diào)動習作的素材。
二、片斷訓練,將文本和情境鏈接
片段寫作不像一般整篇寫作訓練時講究“面”的廣度和深度,而主要是以“點”的訓練形式出現(xiàn)。片段寫作訓練的范圍十分廣泛,可以是文章局部,可以是練筆短文,可以是一小段。
如《石榴》讀寫引導片斷:
1.探究第3自然段:文章寫了石榴果的什么?(預設:寫了石榴果的生長過程、顏色變化、形態(tài)、人們的感受……)在這一段中,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2.你最喜歡什么水果,能介紹給楊老師聽聽嗎?(在學生介紹過程中,不必要求每個學生說得很具體、很形象,求全責備反而會讓學生畏而卻步,重在打開每個學生的思路,讓他們進入情境中。教師的任務不在于教授知識,而在于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
3.知道你介紹的水果什么時候長葉、什么時候開花嗎?(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對這個問題,許多學生是不太熟悉的,所以這時教師可以教他們推導,或直接告訴他們結(jié)論。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太易,他們沒興趣,太難,他們沒能力,而在會不會之間,他們發(fā)展得最快,也最易產(chǎn)生成就感。)
4.我們剛才介紹了那么多的水果,如果我們來寫它們,重點是寫什么呢?(果)寫果時可以怎么寫呢?(預設:寫果的形狀、顏色、味道、寫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嘴巴嘗到的、耳朵聽到的、手觸摸到的、寫自己在每個過程中的內(nèi)心感受……)
學生練筆的設計,不僅僅指練筆設計應切合文本內(nèi)容,還應切合文本的語言特點。結(jié)合本課的特點,在寫感受的過程中要展開聯(lián)想,盡量用多種修辭手法去表達,這樣訓練會更有效。片斷訓練,可以說明事物的一個方面,闡述一點看法,可以由詞、句、修辭的表現(xiàn)力拓展開去。將文本和情境鏈接,設置片段寫作訓練可分階段,有梯度,循序漸進。
三、換位思考,改編文本敘真情
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站到文本中體驗情感,表達真情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學生理解習作是用筆說話,說自己個性化的語言。改寫是把別人說的話,唯“我”所用,用適合“我”的想法來表述。要鼓勵學生說出心里的話,自由發(fā)揮,消除其對寫作的恐懼。小學語文課本中文章典型、具體,可作為習作訓練的范本。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心境和情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了解作者的表情達意的路線。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小露珠》改寫教學片斷:
1.師:我們學習了《小露珠》,如果讓你來寫一寫,你會寫什么呢?
2.師:如果我們將課文改寫,你想怎么改?有的學生說,可以改成童話,有的說可以敘寫,有的說可以改成詩,還有的說,可以改成課本劇……
如盱眙縣三河實驗小學三(3)徐依涵同學所寫的《小露珠》:
月光照,露珠到,動物都問露珠好。小青蛙,蹦蹦跳,看到鉆石在閃耀,仔細瞧,原是露珠小寶寶。小蟋蟀彈鋼琴,看到露珠像水晶,放眼看去好透明。小蝴蝶,好興奮,連夸露珠真圓潤。月亮婆婆來助陣,連說露珠美又嫩。
陽光照,露珠飄,植物都問露珠好。向日葵,向天笑,直夸露珠像瑪瑙。白楊樹,舞綠葉,看到露珠當翡翠。喇叭花和嫩草,都說露珠是珍寶。太陽也來湊熱鬧,露珠一笑拜拜了。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所寫的詩,原素材就在課文之中,對小學生來說,要求不要過高,現(xiàn)代詩,在他們眼里就是散文的分行,讓學生將課文改成小詩,大多數(shù)同學,都可以將文章要點抽出,凝練成詩樣的短句,然而讀起來總有點拗口。如何讓學生再前行一步,這時就看教師的主導作用了,可以教孩子一些兒歌的常識,然后就著短句改,改得順口就行。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將讀與寫圓融,能將學到的表達手法和技巧運用到寫作中,能在有效的銜接中,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