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4-0020-02
向往愛。
恐懼世俗的眼光。
向往救贖。
恐懼面對。
向往平淡、浪漫的簡單生活,但那個時代給予他們的只有恐懼。
她是害死眾多猶太人的罪犯,他是放棄救贖的懦弱者。
但不要忘記,他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們也是受害者。
去反思戰(zhàn)爭。
去反思人性。
去為了一個人已經(jīng)盡力了,承擔一個渺小的命運,維護一點可憐的自尊。但時間和空間總是那么宏大,世界和再渺小的人也發(fā)生著千絲萬縷不能分割的聯(lián)系??倳腥四敲床恍遥⑿〉囊簧?,最后承擔不起,維護不了而哀嘆。
去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不論是邁克代表的德國戰(zhàn)后一代,還是漢娜代表的戰(zhàn)爭一代,經(jīng)歷過迷茫與彷徨,終于都能夠勇于面對自己,走出過去的陰影而輕輕一笑。
去理解愛情的長和人性的寬。
關于二戰(zhàn)和納粹的影片數(shù)不勝數(shù),斯蒂芬·戴德利的《生死朗讀》可以脫穎而出自然有它的奧秘。影片以獨特的視角關注那段慘絕人寰的往事,不再出現(xiàn)慘烈的畫面,不再羅列慘無人道的罪行,而是全心全意的把焦點放在普通人身上,透過他們的目光,通過他們的改變,折射出一段心碎的歷史,和歷史舞臺上身不由己的人們。
漢娜
1、對書海的向往
因為漢娜送路上猩紅熱病發(fā)的邁克回家,邁克病好后到漢娜住處感謝她,他們發(fā)生了關系。漸漸的,情欲變成了愛情。他們見面的次數(shù)逐漸增多,漢娜讓邁克念書給她聽,陶醉于書的世界。邁克為她朗讀希臘神話《奧德賽》、《陰謀與愛情》等著作,可見漢娜對書的炙熱向往。
在獄中,她聽著邁克寄來的錄音帶,重新找到了精神寄托。出于對書海的渴望和對邁克的愛,漢娜學會了寫字。她寫信給他,要求他多寄一些愛情小說來。這個被她稱為孩子的人如今變成了她精神世界的支撐,對她來說,這個孩子變成一個可以依賴的人了。他長大了,她可以愛他了,她還學會了閱讀。
久久收不到邁克的回信,終于見面,漢娜在邁克眼中看到的又是逃避和恐慌。種種原因讓漢娜選擇了自殺,自殺時她光著腳站在一堆書上,那么熱愛書的她是不會用鞋和襪子去玷污它們的。邁克忍著巨大的悲痛和內(nèi)疚走進了她的獄室,書架上整齊地放著他寄給她的錄音磁帶,還有一些她學會讀寫后借來閱讀的書籍。
漢娜對書海的向往撐起了這個時代帶大背景下的有關人性、戰(zhàn)爭、命運的大故事,可謂新穎獨特。同時,這樣卑微的人,這樣執(zhí)著的追求也給觀眾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動。
2、為尊嚴選擇的離開
為了掩飾“文盲“這個讓她羞恥的事實,她拒絕了原來工作的地方對她的提撥,選擇去參軍以求逃避。只是,那是二次大戰(zhàn)期間的德國,她進入的是德國軍隊,成了臭名昭著的納粹集中營的女看守。這次離開或許早已注定了她的命運。
或許是出于自責、或是對法律的無知、漢娜對指控供認不諱,并因為不愿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認字的事實,而認下本不屬于自己的重責。出于對“自尊“的守護,這次他選擇了離開有陽光有綠樹的生活,開始了遙遙無期的黑暗監(jiān)獄歲月。
當她和邁克再次兩手相握的時候,她明顯地感覺到了邁克的局促與不安。于是接下來的談話變得客套而生硬。她很聰明,或者說敏感,看清人心的動蕩與變化。于是她知道,邁克沒有與她面對面的勇氣,或者說是面對他自己過去的勇氣。20年來,外界的變化也是她的致命點。我們可以想象,自卑如她,脆弱的自尊是絕對不允許自己接受來自這個自己口中的KID的憐憫。也或許是因為無法寬恕自己犯下的罪行,漢娜選擇了離開人間,這次是徹徹底底的離開。
漢娜的不幸之處在于,在她那條偏執(zhí)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為有文化和尊嚴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類的尊嚴之前,她已經(jīng)不得不面對了關于人類尊嚴的大是大非的殘酷考驗。為了不失尊嚴,她一次次的選擇各種形式的離開,可以說是一種懦弱的逃避,也可以講是一種堅強的守護。
邁克
1、現(xiàn)實籠罩下的糾結(jié)愛戀
漢娜與十五歲的邁克的愛情對麥克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以至于他思念她,為她的受難感到疼痛,他為她讀一箱一箱的書,而他為她讀書這一事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項壯舉,我們都能看到他讀得字字真誠。邁克有了婚姻,卻早早離婚,女兒也從不親近他,身為律師的邁克,時時刻刻還在為當年的行動感到愧疚,或許正是因為對漢娜還有愛。
但出于考慮世俗的眼光,邁克無法正視他與漢娜的忘年戀。出于諸多現(xiàn)實因素,或者說是自私,邁克無法幫漢娜洗清罪名。他為漢娜寄磁帶,但他沒有去看她,在監(jiān)獄工作人員通知他漢娜即將出獄時,他遲疑了,或許他從沒想過漢娜有一天會出來。因為當初漢娜判的是終身監(jiān)禁,或許漢娜的出獄超出他原來的想象。他撂下電話,電話里的聲音最后說:“如果你不幫助她的話,她將沒有任何未來可言”。他最終還是來了,漢娜見到他時是那樣難以置信的表情,那樣又驚又喜。當漢娜滿懷感情地伸出手,對他說“孩子,你長大了”的時候,他慌張地縮回了手。大概是他預先演練得太多,他說會為她介紹工作、為她找了個住所、報名社區(qū)活動——這一切都是在安置一位老人。漢娜的眼神顫抖了,“我還是喜歡別人為我讀,不過這一切都結(jié)束了,是嗎?”他無語。然后他問她有沒有想到過去,她說:“關于你的?”他搖頭,是關于奧斯維辛,她的眼神冷下來了,說:“人死不能復生。我學會了閱讀?!?/p>
其實邁克心中藏著難以割舍的愛,但成年的理智和對于現(xiàn)實的種種考量讓他選擇了拒絕“回到過去”。
2、復雜感情背后的兩次沉默
麥克和漢娜的關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在納粹的罪行面前或合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國人和年輕一代之間的愛恨交織的復雜關系。
“當我努力去理解時,我就會有一種感覺,即我覺得本來屬于該譴責的罪行變得不再那么該譴責了。當我像該譴責的那樣去譴責時,就沒有理解的余地了。兩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譴責。但是,兩者都行不通?!毙≌f這樣表達這種復雜的感情。
麥克知道了漢娜是文盲,卻沒有告知法庭這一事實,而選擇了沉默;原因可能是麥克內(nèi)心不希望漢娜因為自己的介入而得以減罪,并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或許,麥克覺得揭穿她的文盲身份等于毀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決定;或兩者兼有或更復雜。
第二次,漢娜在監(jiān)獄里學會了讀寫,并給麥克寫來了字體蹩腳但飽含希望的書信,但麥克卻選擇了沉默,沒有給出漢娜最需要的回應。因為麥克需要計較的現(xiàn)實因素就更多了。
在麥克的沉默中,我們看到了麻木。這種麻木是讓日常生活繼續(xù)下去所要付出的代價?!斑@樣才有可能讓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并在這種生活中繼續(xù)生活下去。”
漢娜沒有拯救猶太人,麥克也沒有拯救漢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種牽絆中,麥克沒有勇氣再去面對自己曾經(jīng)的愛,更沒有勇氣把他的愛變成真正的寬恕。
無論是寬恕,還是愛與正義,都需要一個超越性的維度,否則就會被日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沒,或者被罪所壓垮,或者被計算所腐蝕。
影片的結(jié)尾處,麥克把他原本疏遠的女兒帶到了漢娜的墓地前。的確,他有責任把漢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來)重新講述一遍,而這個重新講述的故事應該不只是關于罪與罰,更是關于愛、正義和寬恕。
向往和現(xiàn)實是有距離的。
你向往愛,努力接近愛,卻被現(xiàn)實拒之門外。
或者確切的說,把你拒之門外的是二戰(zhàn)和納粹環(huán)境下的恐懼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