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居易《策林》上承“永貞革新”,下啟其“志在兼濟”的前期官宦生涯,在白居易思想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茲試將《策林》置于元和元年白居易應(yīng)制舉試的歷史事實下,展開其寫作背景的分析
關(guān)鍵詞:白居易;《策林》;寫作背景
[中圖分類號]: I25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4-0211-01
《策林》作為匯集了白居易早期政治、文學(xué)、哲學(xué)思想的一本策文集,其思想對其自身產(chǎn)生了終生性的持久影響,它是在白居易應(yīng)制舉試的大背景下寫作而成。
唐代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常舉是常年制度化舉行的科舉考試,為“常供之科”【1】進士科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而制舉是由皇帝臨時下詔,用策問之法親自考察應(yīng)試舉子,一般是就當前時事提出問題,讓應(yīng)試者表達個人見解和提出解決之道,要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
相對較固定化的常舉而言,制舉由于是皇帝為選拔“非常之人”而設(shè)立,隨時設(shè)科,專門下詔,故對于眾多士子而言不啻為一條宦途上的終南捷徑。按照吳宗國先生在《唐代科舉制度研究》里考證,制舉及第的優(yōu)厚待遇有:制舉及第,原來沒有出身和官職的,多授以從九品下階或上階的縣尉;有資蔭或出身而未釋褐,考試成績一般的,即按其資蔭或出身所應(yīng)敘之階或高一階授官;原有官職的,可加階授官;制舉可連續(xù)參加,并且可以得到連續(xù)的升遷。通過制舉可以獲得成為左右拾遺或京畿縣尉的職位,對于表達政見、引起皇帝關(guān)注或是政績外顯、迅速升遷具有重要作用。
白居易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地連過“縣試”、“州試”和“進士考試”三道大關(guān),真可謂“十年常苦學(xué),一上謬成名”。而在貞元十九年三十二歲時他又順利通過科目選考試,授秘書省校書郎,而此類文詞清華之選對于仕途的較快升遷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度過了幾年清雅逍遙的日子之后,白居易迎來了一次最為重要的機遇:元和元年舉行的制舉。《策論》的寫作背景正是白居易元和元年應(yīng)制舉試,決求高等。
《策林序》曰:“元和初,予罷校書郎,與元微之將應(yīng)制舉。退居于上都華陽觀,閉戶累月,揣摩當代之事,構(gòu)成策目七十五門。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應(yīng)對者,百不用其一二。其余自以精力所致,不能棄捐。次而集之,分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薄?】在策林的序言里,蘊含有極其重要的信息:
——第一,指明了《策林》的寫作時間背景,乃任校書郎期滿之后;
——第二,指明了寫作的地點,乃上都“華陽觀”;
——第三,指明了寫作的目的,乃與元稹一同準備制舉考試。
首先,從寫作時間背景來看,乃白居易校書郎任滿之時,若他不參加制舉,則應(yīng)守選,等待敘用。而正如同其進士及第之后,未等待三年應(yīng)銓試卻先參加科目選考試而提前授官一樣(按:《冊府元龜·貢舉部》曰:“進士及第后,三年任選,委吏部依資盡補州府參軍,緊縣薄尉?!薄?】)作為一個一心“兼濟天下”的胸懷雄心壯志之人,白居易此次又未等及守選之日,校書郎期滿即參加制舉考試,其宏圖壯志與過人才華,可見一斑。
其次,從寫作地點“華陽觀”來看,“華陽觀”的來歷及白居易為何選址于此備考,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按照徐松《唐兩京城坊考》所說,華陽觀“本興信公主宅,賣與劍南節(jié)度使郭英義?,其后入官。大歷十二年為華陽公主追福,立為觀”?!?】至于白居易為何要選址華陽觀備考,除了華陽觀靜雅幽閉,適合復(fù)習之外,更是有著更深層的歷史原因的。就華陽觀的環(huán)境而言,永貞元年白居易《永崇里觀居》有句云:“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軒車不到處,滿地槐花秋?!薄?】此詩前半部分寫華陽觀的優(yōu)美清雅的環(huán)境,后半段寫自己怡然自樂、悠然自得的心境,這便是對他為何要選址華陽觀備考的直接回答。而從歷史背景來看,則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貞元二十一年,唐順宗即位,隨即拉開了一場大改革的序幕,旨在解決藩鎮(zhèn)割據(jù)的混亂局面、削弱宦官對朝政的把持等,以求整肅國政,史稱“永貞革新”。但是,唐順宗畢竟尚未形成廣泛的效忠于他的政治勢力,自己又體弱多病,這場革新運動在宦官、地方割據(jù)勢力的合力圍剿下,不滿一年即告夭折??疾彀拙右住稙槿松显紫鄷?,不難看出,白居易對于永貞革新表現(xiàn)出強烈的贊賞和支持,結(jié)合白居易前期志在“兼濟天下”,一心施展才華、報國安民的背景來看,其對于永貞革新的贊賞可以說順理成章。白居易當時雖僅為校書郎,官職卑微,但他仍處于權(quán)力斗爭的核心京城,同時他又直言上書時任宰相的韋執(zhí)誼,表達對于永貞革新的支持,從以上來看,白居易絕不可能可以因位卑言微而置身事外、全身避禍。永貞革新在當年便夭折,白居易于次年便開始準備制舉考試,在永貞革新失敗的硝煙尚未散盡之時,作為一個曾經(jīng)上書宰相明確表示支持革新的年輕士子,白居易自然會一定程度地遠離官場斗爭的硝煙,遠離局中人的關(guān)注,遠身避禍,閉居于華陽觀暫避風頭,同時正可以安心準備策論。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jié)論:
——第一,白居易選址華陽觀備考,首先是著眼于華陽觀清雅幽靜的良好環(huán)境,易于安心準備策論;
——其二,更深層次地,作為一個上書當時宰相明確支持過“永貞革新”的年輕士子,白居易移居華陽觀,更是為了躲避革新運動失敗的風頭,遠身避禍。
通過梳理《策林》的寫作背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策林》,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早期思想,從而更好地把握白居易畢生思想發(fā)展的脈絡(luò)。
注釋:
【1】杜佑《通典》卷一五·《選舉三·歷代制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第三五三頁。
【2】謝思煒《白居易文集校注》卷二十五·《策林一·策林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第一三五一頁。
【3】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六四一·《貢舉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六三九頁。""
【4】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三·《西京》,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90年,第四九頁。
【5】白居易《白居易集箋?!肪砦濉らe適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二七二頁。
參考文獻:
[1]、(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19年。
[2]、謝思煒:《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3]、劉明華:《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學(xué)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4]、蹇長春:《白居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
[5]、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
[6]、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