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俗樂舞,是民間風俗推崇的民間樂舞,相對西周時期雅樂舞的繁榮,秦漢時期則是民間俗樂舞發(fā)展的高峰期。秦漢俗樂舞內(nèi)容龐雜,表演形態(tài)綜合,舞蹈長期與雜技和武術在角抵百戲中同場表演,相互影響。此外,俗樂舞充分利用舞具、舞服抒發(fā)情感,加強美感,已成為我國傳統(tǒng)舞蹈的特色之一,使秦漢舞蹈不但在藝術技巧上有很大提高,在抒發(fā)人物內(nèi)心情感、表現(xiàn)詩般的意境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關鍵詞:俗樂舞;秦漢時期;畫像磚
[中圖分類號]:J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4-0108-01
所謂俗樂舞,是民間風俗推崇的民間樂舞,相對西周時期雅樂舞的繁榮,秦漢時期則是民間俗樂舞發(fā)展的高峰期。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棄周天子雅樂舞,大興角抵和俗樂舞,自此舞蹈經(jīng)常和雜技、武術一起在角抵百戲中表演,互相影響。漢代舞蹈活動普遍興盛,偏愛女樂歌舞表演,宴上往往借酒起舞,漢賦中有很多關于舞蹈的描寫,漢代畫像磚、壁畫和舞俑中也保留了大量技藝結合的舞蹈形象。
西周雅樂舞始于周公“制禮作樂”。周王朝建立后,宮廷設置舞蹈機構,在整理前代遺存樂舞的基礎上,結合新編樂舞,與宗法禮制對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強調(diào)樂舞的政治和教化功能。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民間俗樂舞開始進入宮廷。秦始皇滅六國,八方樂舞齊聚咸陽,各國不同風格的舞蹈大大促進了俗樂舞的交流和發(fā)展,為漢代舞蹈的繁榮埋下了伏筆。而秦朝創(chuàng)設樂府征集民間樂舞,更為漢代擴大樂府建制,大規(guī)模收集各地民族民間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秦漢俗樂舞的內(nèi)容龐雜,表演形態(tài)綜合,舞蹈長期與雜技和武術一起在角抵百戲中表演,相互發(fā)生多方面影響,漢代雜技中許多跳、轉(zhuǎn)、滾、翻、撲、跌的技巧被舞蹈吸收,發(fā)展成為舞蹈語匯,使?jié)h代舞蹈技巧和藝術表現(xiàn)力大大提升。同時,漢代充分利用舞具、舞服抒發(fā)情感,加強美感,成為我國傳統(tǒng)舞蹈的特色之一。再如劍術這類武術也逐漸發(fā)展成多種表演形式,雜技有跳劍,舞蹈有劍舞。秦漢時期,在帝王將相節(jié)慶宴飲之時,也棄雅樂而好俗樂,尤其喜觀女樂歌舞表演,而且往往借酒起舞。這些都是漢代俗樂舞的遺風流韻,我們在漢代的畫像磚、畫像石就可見許多這樣的例證。
南陽出土的漢化像石中,有兩個“女樂”舞人在四樂人的伴奏下,并列齊折腰,舞人腳下還有四個盤和鼓。這證明了漢代表現(xiàn)腰功的折腰動作,是《盤鼓舞》中的重要技巧。山東畫像石有一樂舞圖,一人仰面,深下腰,另一人傾身面向折腰者,揮袖而舞,兩人姿態(tài)各異,卻彼此呼應協(xié)調(diào)。又如戚夫人的“翹袖折腰之舞”,所謂“翹袖折腰之舞”,是一種以舞袖、折腰為主題動作的藝術舞蹈,是注重腰功與袖式變化的舞蹈形式。從漢畫像石所見舞姿,多為舞袖、折腰,可見這是當時常用的舞蹈動作。
山東安丘漢畫像石中,有好幾幅細腰長裙,盛裝打扮的人物形象,他們手執(zhí)長巾,繚繞空際,那圈紋、波紋的流動線條,顯示了舞巾的動態(tài)。浙江海寧出土的漢畫像石中,那越身騰空的舞巾者,舞姿奔放而優(yōu)美;腳下有盤,似在表演“盤舞”時同時舞巾。再現(xiàn)了《巾舞》的形態(tài)樣貌。
畫像石中,有很多長裙曳地,微曲身,舉袖回頭或揚袖叉腰,款款而舞的形象。這是更富于抒情性的《袖舞》。在四川彭縣出土的漢畫像石和江蘇揚州出土的玉雕舞人,屢見這類舞蹈形象。山東出土的漢畫像石中的《舞袖》形象,或男女對舞,女子雙人舞,或獨舞,有的表情柔婉嫵媚,有的風格健朗明快。雙人舞往往用兩個不同的舞姿,相互呼應,構成一致協(xié)調(diào)美麗的畫面。
各地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有許多《建鼓舞》的形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建鼓舞》舞姿多為男子,江蘇沛縣出土的漢畫像石上也有女子建鼓舞的形象。這種一面擊建鼓,一面舞蹈的形式,是漢代最富于粗獷豪放之美的舞蹈之一。
漢代百戲中的舞蹈,主要表現(xiàn)魚龍變化的形態(tài)狀貌,魚龍之舞的形象見于山東安縣漢畫像石的“百戲圖”,下方刻有龍舞,有羽人戲龍、龍口銜魚;上方刻爬桿、弄丸、弄劍、巾舞。山東沂南漢畫像石“百戲圖”中也刻有魚龍之舞,旁有建鼓、鼓等樂器伴奏。
秦漢宴筵中的舞蹈,既有歌姬舞人的表演性對舞,也有主賓和賓客間的禮儀性對舞,“以舞相屬”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習俗。宴會中主人先舞,客人以舞回應,依次傳屬。如果主人邀請,而客人不以舞為報,往往結下冤仇。漢畫像石中對“以舞相屬”的禮儀舞蹈,也有所表現(xiàn),如四川彭縣出土的漢畫像石中,主人戴冠,寬袍廣袖,袖中又套窄長袖,五彩鑲邊,右手舉起,左手作相邀狀,客人亦長袍廣袖,舉右手,左手前伸答舞,主人旁有女侍者執(zhí)便面(扇子),客人旁有男侍者,端一長案,正擬捧上酒饌。此外,還有以舞相屬的連環(huán)圖像。
漢代正處在我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是一個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時代,這種時代精神,比較明顯的反映在俗樂舞的表演藝術中。隨著漢代社會安定與生活殷實,俗樂舞愈加普及和繁榮,無論在朝在野,俗樂舞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這與漢代文化的廣播寬厚,與漢代社會濃厚的生活氣息是密切相關的,而俗樂舞本身兼具技與藝的獨特魅力也頗能適應各階層雅俗共賞的審美需求。大量漢畫像磚中保存的各種豐富的舞蹈形象,充分說明了我國舞蹈文化的悠久歷史。俗樂舞的興盛,使舞蹈不但在藝術技巧上有很大提高,在抒發(fā)人物內(nèi)心情感、表現(xiàn)詩般的意境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此外,漢代開通了與邊疆地區(qū)特別是西域的交通,也為漢代廣采博收異域樂舞創(chuàng)造了條件,多民族的文化藝術交流,特別是具有鮮明而獨特異域風格的胡舞胡樂,為漢代俗樂舞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使?jié)h代舞蹈的藝術魅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這也是漢代俗樂舞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