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從特定角度對油畫演變歷程的一個梳理,分歐洲古典油畫的產生與發(fā)展、寫實油畫的革新與完善、現代油畫的成長與繁榮、二戰(zhàn)后油畫藝術的式微與世紀末的回歸四個階段,通過文章的闡述力求使讀者對油畫的來龍去脈有清晰的認識與判斷。
關鍵詞:古典油畫;寫實;綜合材料;回歸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4-0106-02
一、歐洲古典油畫的產生與發(fā)展
美術界認為油畫的起源與15世紀以前的兩種繪畫傳統(tǒng)——蠟畫與蛋彩畫有密切關系。蠟畫的繪制技術又稱“熾熱畫法”,是一種用液態(tài)蠟調和顏料作畫的技術,需趁熱繪制,流程復雜,作品不易保存,這種畫法雖然由于材質的缺陷很快被淘汰,但其造型、用色的方法與理念對后來的油畫產生有積極意義;蛋彩畫法即“丹培拉”技法是一種用蛋清和蛋黃調和顏料畫在涂有底子的木板上的繪畫技術,用雞蛋液調色作畫可追溯到古希臘與中世紀,屬丹培拉繪畫的雛形階段,據說13世紀的佛羅倫薩畫家契馬布埃首創(chuàng)坦培拉技法,其弟子喬托加以完善,后來此技法盛行于意大利、尼德蘭和法蘭德斯等國家和地區(qū)。其方法是將蛋液與水混合調和顏料多層繪制,優(yōu)點是能畫出細膩而有光澤的畫面,缺點是干燥太快,色彩的融合困難,畫者必須按照嚴格的程序作畫,另外,由于用生物膠質性的媒介,畫面易霉變,氣候潮濕的地方尤其不宜保存,這也促成了新的即油性繪畫媒介的誕生。蠟畫尤其是蛋彩畫傳統(tǒng)為后來油畫的產生與成熟提供了繪畫技術與理論的基礎。
油畫,顧名思義即以油為媒介調制顏料的繪畫。有關繪畫用油嘗試的記載要比真正意義上的油畫產生要早得多。據悉,最早提到繪畫用油的記載可追溯公元8世紀的“盧卡抄本”,它提到用一種樹脂油調和顏料來透明作畫,在以后幾個世紀的抄本中也有類似的記載。12世紀,僧侶西奧費爾·魯濟羅斯寫了有關“油畫”的文章中介紹了亞麻仁油和阿拉伯樹脂的使用方法。有資料表明,遠在12、13世紀的德國科隆畫派就有人使用油性顏料了,后來公認的油畫發(fā)明者之一的胡伯特-凡-愛克就曾去科隆學畫。還有證據表明,13世紀末在英倫三島出現過類似油畫的繪畫。盡管如此,但一直以來還是沒有找到適合于繪畫的理想用油,直到十五世紀前后的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成功地掌握了理想的繪畫用油,即找到了一種包括做底在內的相對完備的作畫的方法,創(chuàng)作了今天定義的油畫,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的婚禮》和《根特祭壇畫》被認為是歐洲油畫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作品。自此油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在歐洲很快流行開來,此后的幾個世紀油畫幾乎成為西方繪畫的同義詞。
以凡-愛克兄弟為基礎經過文藝復興逐漸完善的早期油畫(即古典油畫)從材料到表現方法諸多方面與現在的油畫有很大的差別,可以說是蛋彩(至少有蛋彩間接多層的制作方法)與油彩結合的技術。古典繪畫的造型與色彩基本上是按嚴格程序分階段完成的,一般我們也說這種技法是間接畫法或透明畫法。
雖然油畫材料的定型稍晚于文藝復興,但它很快就容納了此前文藝復興繪畫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并以自身的優(yōu)越性推動文藝復興繪畫走向高潮。從尼德蘭的凡-愛克兄弟到德國的丟勒、荷爾拜因與意大利的美術三杰再到隨后的威尼斯畫派及西班牙的格列柯,構成了文藝復興繪畫或者說古典繪畫的巔峰狀態(tài)。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諸因素共時綜合地運用,但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不同個性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偏重,形成了略有不同風格。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家大部分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達·芬奇的繪畫是這種風格傾向的代表。同時期的北歐畫家則大多傾向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單純的明暗過渡,丟勒的繪畫是這方面的代表。意大利的提香特別注重油畫色彩表現力,他常在暗底子上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畫面,透明顏料的多次暈染,忽厚忽薄的運筆,造就出豐富而美妙的質感效果。
文藝復興時期雖然很多繪畫大師的技巧、技法不盡相同,但受到社會尤其是宗教功利目的的限制與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另外,解剖學、透視學的完善也使他們更好地秉承著自古希臘就已奠定的表現客觀形象的理念,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系統(tǒng)而完善的古典寫實的技巧與觀念被奉為繪畫藝術不可逾越的頂峰,這一時期的畫作也成為經典了經典范本。盡管如此,對于今天的習畫著來說,多層罩染的作畫程序比較繁復,更適用于預先有周密考慮的繪畫,繪制效率與情感表達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二、17至19世紀中后葉寫實油畫的革新與完善
16世紀以來,以油性材料打底使用油性媒介調配顏料的作畫方法已很普遍,蛋彩這種繪畫材料漸漸為油性材料取代,以往繁雜的多層覆蓋作畫技術相應走向簡化。整體來說,17世紀至印象派的繪畫是世俗或者說現實的寫實主義取代理想的古典寫實主義油畫成為主旋律的時期,也是寫實主義繪畫漸趨完善,走向巔峰的歷史時段。盡管這一時期在寫實油畫的范疇內,但鑒于繪畫派別、潮流繁多,我們只能按時期兼顧主流繪畫思潮逐一介紹。
17、18世紀的油畫強調戲劇化的人造光成為一股潮流,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打破了之前油畫中和諧有序的光感效果,強化了明暗對比的表現方法,往往用畫面背景的大片暗部襯托明亮的主體人物,令人感到畫中光線耀眼。荷蘭畫家倫勃朗繼承并拓展了卡拉瓦喬的明暗強光法,把不透明的厚涂法與透明渲染法結合,造就畫面強烈的光影與虛實變化,他那渾厚而又揮灑自如的畫風是油畫技藝的典范,他也成為西方油畫的代表性畫家。另外法國的拉圖爾的用光也是這方面的代表;與此同時,強調直接的筆觸及色彩表現力的趨勢也不可阻擋。據了解,巴洛克藝術的代表魯本斯基本用油性媒介調制顏料,它是一種現用現研磨且有流動感的顏料,使用加入樹脂的調色液作畫,由于油能很好地融合顏色的性能,魯本斯能通過筆觸很好地表現各種感覺,創(chuàng)造了接近現在的一次完成法的油畫技巧。魯本斯的摯友,西班牙的委拉斯貴支也采用類似的方法,變前者的激情動感為寧靜典雅,創(chuàng)造了筆觸輕松、洗練而意味無窮的油畫技藝。荷蘭畫家哈爾斯用揮灑自如的筆觸敏銳捕捉生動的人物姿態(tài)與表情令人印象深刻。法國畫家華托浪漫而迷人的筆觸讓人留連忘返。他們的畫作顯示了對古典油畫繁瑣程序簡化所帶來的油畫技藝與精神傳達的自由。
19世紀前后,工業(yè)文明帶動的以光學、染色化學為基礎的色彩學理論建立起來,隨之而來,化學合成的品種繁多的新顏料出現了,便于攜帶的錫管油畫顏料越來越普及。油畫的描繪對象由神話、宗教這些遙遠的世界徹底變得關注眼下世俗、現實的世界,畫家關注鮮活的自然與現實世界,忠實于自己的視覺發(fā)現。從借古喻今的新古典主義到富于激情與理想的浪漫主義再到現實主義繪畫,從尊重眼前所見的18世紀末的英國風景畫派到19世紀初的面向自然的法國巴比松畫派再到1874年巴黎的第一次印象派畫展,這些預示著油畫又有了新的突破性的拓展。
印象派的繪畫代表著這個階段的成果。畫家尊重視覺發(fā)現,以直面自然寫生的繪畫方式,用直接調配顏料的方法沉迷于他們的視覺世界,他們用科學的冷暖變化的條件色的理念與方法淘汰了過去油畫中的醬油調子,他們的色彩表達是寫實油畫色彩的巔峰,他們確立并成熟起來的繪畫方法就是今天我們慣用的一次性直接畫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實主義油畫融合印象主義的成果在俄羅斯掀起了又一座高峰。列賓、蘇里科夫、謝羅夫、列維坦等畫家的作品表達了俄羅斯民族大方、樸實的氣度。
盡管19世紀的歐洲油畫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流派,油畫技法也相應各具面貌,但總體而言都具有寫實的整體特征,它們共同表現為:一幅油畫是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體,色彩的主調統(tǒng)一著畫面各部分的顏色,局部色彩在過渡的漸變中互相形成協(xié)調的關系,不存在突兀的色塊;筆觸基本上是為塑造形象服務,被描繪的物象統(tǒng)一在中心焦點的構圖中,形成與真實視域相近的真實空間效果。
三、19世紀末到二戰(zhàn)前的現代油畫的成長與繁榮
從19世紀末葉開始,西方油畫開始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傳統(tǒng)油畫相對狹窄的藝術功能和一體化的寫實體系已經達到自身的高度飽和,印象派之后,順應藝術觀念的變革,畫家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繪畫語言本身,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現自然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最高準則。印象派之后的后印象派畫家率先離棄了傳統(tǒng)油畫模式。塞尚探研用幾何形構成藝術形象,將油畫對自然空間的表象描繪轉向繪畫本體語言表現力的探索,創(chuàng)造出一個富有自身秩序的與自然平行的藝術世界,他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高更以象征的色彩和造型綜合畫面,作品的空間被壓縮而走向平面化,具有非描述性的原始神秘氣息。凡.高以熾熱的情感帶動迅速狂放的用筆與濃厚、明亮的色彩表現內心情緒的焦躁不安。他們的作品成為油畫面貌劇變的標志。稍后時期的維也納分離派、納比畫派、巴黎畫派是他們藝術探索的延續(xù)與拓展。
20世紀初,現代油畫進入多元發(fā)展的繁榮時期。在此時的油畫中,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加上藝術觀念的不同追求最終造就了不同的風格流派。作為現代繪畫開端的立體主義淡化色彩而主要作造型上的自由構造;代表著色彩運用最高成就的野獸主義強調平面色塊的對比效果,注重情感的表現;表現主義繪畫通過色彩和筆觸的使用表現扭曲心理的、躁動的社會生活;超現實主義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繪畫;抽象主義純粹以作為繪畫語言的點、線、面構成畫面,沒有具體可分辨的形象。
現代藝術的崛起使繪畫從方法到觀念都徹底發(fā)生了轉變,集中體現在空間營造上由三維立體轉向平面化處理;在審美理念上由客觀轉向主觀表達;在表現形式上由具象轉向抽象。畫家不再重視間接表達情感的寫實的創(chuàng)作方式(即便運用也不以具象再現為目的),而基本采用通過材料本身直接物化精神的創(chuàng)作方式。可以說從油畫底材與工具的選用,到畫面的具體操作,無不是畫家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體。各種繪畫技法無所不用,諸如噴濺、潑灑、侵染、壓印、拼貼等等,畫家通過各種有視覺效果的新手段建立自己的語言風格,他們使歐洲畫壇呈現光怪陸離的繁盛景象,他們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也孕育著繪畫的危機。
四、二戰(zhàn)后油畫藝術的式微與世紀末的回歸
二戰(zhàn)后的西方畫壇,首先是延續(xù)達達主義觀念的各種各樣的反架上藝術成為西方藝術的主流,與之相比,油畫藝術顯得單薄無力。其次是新藝術中心美國引領的新繪畫的出現,與以往相比,各種繪畫流派急速地運行和變化著,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照相寫實主義、極少主義、涂鴉藝術等像走馬燈似的悉數登場,但隨著藝術觀念的改變導致油畫材料與其它材料相結合,從而產生了不歸屬某一具體畫種的綜合性藝術。
戰(zhàn)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在質疑架上藝術的存在價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歐洲以德國為先導的新表現主義的興起并在世界范圍內蔓延,還有各種看似古老的具象繪畫形式的復蘇并引起輿論重視,與之相關的誕生出一批現當代有影響力的新表現主義、具象、具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油畫藝術有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興起態(tài)勢。其中產生了巴爾蒂斯、弗洛伊德、培根、趙無極、莫蘭迪、阿列卡、洛佩茲、帕爾斯坦、懷斯、費謝爾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世界級繪畫巨匠,特別引人矚目的是國內對油畫的熱情與有益探索。他們讓繪畫找到了重新復活的載體,使人們從當今浮華躁動的快節(jié)奏社會中又找到了審美體驗的原點、找到了久違的心理經驗歸屬,讓迷失的繪畫又有了新的方向。
當今的油畫注重個人體驗,畫家或許發(fā)掘古典油畫的許多優(yōu)秀品質,或許拓展現代繪畫平面化處理的新的可能性,他們試圖通過對過往傳統(tǒng)的發(fā)掘與整合尋求承載當代藝術觀念的新途徑,他們深信油畫在現當代有存在延續(xù)的必然性。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著:《藝術發(fā)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2]、[德]馬克斯·多奈爾著:《歐洲繪畫大師技法和材料》,楊鴻晏、楊紅太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3]、[法]丹納著:《藝術哲學》傅雷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10
[4]、[瑞士]海因里希·沃爾伏林著:《藝術風格學》潘耀昌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5]、[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6]、[英]肯尼思·克拉克著 《風景畫論》 呂澎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