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凱特·肖邦的名篇《一個小時的故事》刻畫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本文以女主人公情感變化及心路歷程為線索全面解讀了這篇小說,體現(xiàn)女性真正想要的是掌握自己的命運,獲得自由。從研究外國文學中的女性主義中,對中國的文學文化產(chǎn)生一些借鑒。我國乃至西方社會的女權(quán)主義的終極目標是眾生平等,女性也應(yīng)該享有平等的權(quán)利。
關(guān)鍵詞:女權(quán)主義;自由;束縛;覺醒;幻滅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4-0017-01
一、故事背景及簡介
凱特·肖邦是美國著名女作家,尤其以描寫美國婦女對精神自由、情感獨立的追求而聞名。她的作品人物形象鮮明,心理描寫優(yōu)美細膩,故事結(jié)構(gòu)雖然簡單但觀察力和想象力卻極其敏銳。“現(xiàn)代的批評家稱她為‘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先鋒’,‘美國文學史上占有光榮的一席’”(闞,176)。
《一個小時的故事》是凱特·蕭邦大膽宣揚女權(quán)主義的作品之一,揭露了十九世紀女性逐漸覺醒,渴望自由的社會現(xiàn)實。 “《一個小時的故事》精煉地概述了在一個靜寂的鐘頭里馬拉德夫人對一偶發(fā)事件的情感反應(yīng)和心理路程,但作者揭示的卻是這一婦女形象所經(jīng)歷的婚姻束縛給她帶來的情感折磨,以及自由為這位得到解放的婦女帶來的瞬息歡樂”(胡,33)。該作品完成于19世紀中晚期,正值美國女權(quán)運動的第一個高潮期。雖然在一些“新女性”的努力下,女性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然而,在當時那個男性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里,女性要取得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女性在男性眼里仍然只是附屬品,她們追求平等、追求獨立人格的意識和行為在傳統(tǒng)的社會制度下是反傳統(tǒng)、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
二、自由前的束縛
這位一直被稱為“馬拉德夫人”的女人,我們只能從她姐姐著急時呼喊出的話,知道她的名字叫做“路易斯”。在那個社會,已婚女子只能被冠以丈夫的姓名,以XX夫人來代替,在別人心中,甚至在她自己心中,她只是“馬拉德夫人”,是那位“馬拉德”先生的附屬品。“馬拉德夫人”這個稱呼是她一生的束縛。
親人們小心翼翼得交代其丈夫身亡的噩耗時,唯恐刺激到她。正如人們期望的那樣,馬拉德夫人“她近似絕望地撲倒在姐姐的懷里號啕大哭,淚如泉涌。”但是她“當這暴風雨般的悲傷過去后,她就平靜地獨自走向自己的房間”。她真的悲傷么?她只是不得不表現(xiàn)出非常悲痛,作為男子的附屬品,女性表現(xiàn)出來的應(yīng)該是忠貞,大家也許都以為她是悲傷過度,其實她自己明白,她必須掩飾那種涌上心頭、莫名的、對自由的渴望,獨自品味。
三、自由中的掙扎
掙扎,也許可以被稱作“覺醒”。“‘覺醒’的一幕發(fā)生在馬拉德夫人自己的房間里。她堅持回到自己的房間實際上也是對外部倫理道德束縛的‘本能的逃避’”(蘇,54)。
在當時的男權(quán)社會里,失去了丈夫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啊蛘咂拗臁蛉チ?,天塌了”(王,39)。所以,當她答道:“去吧,我沒把自己搞病?!痹谕馊丝磥恚@可能是謊言,但實際上她此刻心中卻感到無比輕松和愉快,她的靈魂里正一點點滲透著那種自由的感覺,她身邊到處洋溢著生命的氣息。她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歡樂一遍又一遍地低聲重復(fù)那個詞:“自由,自由,自由!”我們可以從整篇文章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的基本都是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并沒有描寫她的語言,她也許是個長時間習慣于服從丈夫,不善言辭,不喜歡表露自己的感情的女人,就算在前文中回答她姐姐著急的詢問時,她回答“走開”時,作者也沒有用感嘆號,而這里,“自由”二字,作者讓它反復(fù)被強調(diào)了三次,并最終以感嘆號結(jié)尾,從這位從來不會表達自己情感的夫人嘴里吐出,體現(xiàn)出馬拉德夫人內(nèi)心對自由強烈的渴望!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馬拉德夫人是個無情的人,因為自己丈夫的死而如此開心和舒暢,可是當她以后可以擺脫丈夫?qū)λ氖`,她可以過她自己想過的生活,愛情對她來說,還有什么意義呢?自由才是她真正想要的。我們也許從小耳濡目染的認為“情”才是這世上最重要的事??墒牵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自由都失去了,愛情對她來說還有什么意義?一段建立在束縛的基礎(chǔ)上的愛情是讓人痛苦的。也許正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四、自由的幻滅
肖邦的短篇故事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結(jié)局。結(jié)尾處,馬拉德夫人為自己獲得自由而歡慶鼓舞,可是她丈夫卻在這時安然無恙地回來了,馬拉德夫人因心臟病發(fā)作喪命,別人都以為馬拉德夫人是因極度高興導致了心臟病發(fā),但讀者卻知道她是因丈夫生還而幻想破滅,大受刺激,從而猝死,由此產(chǎn)生了戲劇性的反諷?!澳嗅t(yī)生關(guān)于她‘死于無法承受的高興’的診斷再次表明男權(quán)社會的權(quán)威和武斷”(叢,284)。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女性的抗爭是不會成功的,是會為社會倫理道德所不容的。平等和自由對當時的女性來說,只是一個夢。也許只有通過死亡,她才能徹底擺脫束縛,得到自由?!霸谒潭痰囊簧?,她曾經(jīng)獲得片刻的自由,但她卻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最終將自己帶入墳?zāi)埂保ㄓ冢?0)。
五、結(jié)束語:
每個人都好奇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是主宰自己的命運。在主人公馬拉德夫人那個年代,自由,對于女性來說不過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奢飾品。然而,就在這短短一個小時的里,她是那么的接近自由。馬拉德夫人的悲劇不僅僅只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但愿,這樣的悲劇,在今天的社會不會重演,我們女性,一定要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
參考文獻:
[1]、叢慧杰,“家中天使”的悲劇———《一個小時的故事》和《穿夏裝的姑們》的比較分析.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83-286。
[2]、胡開杰,由《一個小時的故事》看微型小說中的濃縮人生.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3(8):32-35。
[3]、闞鴻鷹,《覺醒》:女性性意識覺醒的先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9):176-178。
[4]、蘇秀玲,一個小時的抗爭———讀凱特·蕭邦的《一個小時的故事》.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5):53-55。
[5]、王小航,自由與生命的沖突———評析凱特肖邦<一個小時的故事>.平原大學學報, 2005(3):39-41。
[6]、于曉玲,面具之后——《一個小時的故事》中的矛盾分析.吉林廣播電視大學生學報,2008(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