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兩國作為全球兩大經濟“增長極”,共同將周期最長的本輪全球經濟繁榮推向了頂點。在歷經了各國政府一致的危機救市和全球再平衡的熱議后,美國帶頭實施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又將全球帶進了廉價貨幣戰(zhàn)爭的泥潭,人民幣也陷入了對內貶值與對外升值壓力的困局。由于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至今尚未涉及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核心內容,從而加大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程度和調整的難度,人民幣匯率應盡快由宏觀政策工具向國際化戰(zhàn)略定位轉變。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貨幣政策;人民幣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2)08-0030-05
一、全球寬松貨幣政策背景下的廉價貨幣戰(zhàn)爭
全球金融危機仍在演繹之中,選擇并持續(xù)實施超級寬松貨幣政策的深層原因無一例外地旨在通過通脹稀釋債務,且期望通過控制本幣升值,以外需拉動本國經濟增長。沉重的債務負擔已成為發(fā)達經濟體共同面臨的難題,削減債務最便捷的方式是靠通脹來降低債務的實際價值或者稀釋債權的實際價值。從現(xiàn)行政策實踐來看,通脹已成為各國政府消減債務的共同的、現(xiàn)實的選擇。發(fā)達經濟體超級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其主要目的正是為了消減債務。
若說競相貶值的貨幣戰(zhàn)爭是“以鄰為壑”的話,美國通過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美元進入了有序貶值通道的舉措,則是“以四海為壑”。在實施了兩輪規(guī)模龐大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2011年8月9日,美聯(lián)儲宣布將把聯(lián)邦基金利率在O~0.25%的歷史最低水平至少維持到2013年中期。2011年9月22日,美聯(lián)儲宣布啟動以“扭轉操作”為主要內容的“質化寬松”貨幣政策。2011年11月4日,美聯(lián)儲議息會議宣布維持0到0.25%的聯(lián)邦基礎利率至2013年中期。201 1年10月到2012年3月底之間,美國財政部計劃發(fā)行8460億美元的凈適銷債務。為配合美國財政部發(fā)行凈適銷債務計劃,美聯(lián)儲又推出了購買抵押支持證券的新計劃。次貸危機后歐洲央行對采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最為謹慎。2011年11月3日,歐洲央行新任行長馬里奧·德拉吉替代讓·克勞德·特里謝執(zhí)掌歐洲央行后,宣布將歐洲央行的再融資操作利率、邊際貸款利率和邊際存款利率全部下調25個基點,分別降至1.25%、2.00%和0.50%,從11月9日開始生效。歐元區(qū)2011年10月通脹率已達3%,遠遠超過歐洲央行為維持物價穩(wěn)定設定的2%的警戒線。不難發(fā)現(xiàn),面對歐元區(qū)主權債務危機向銀行危機的蔓延,歐洲央行也無法堅守控制通脹作為其唯一政策目標。
回顧歷史,2001年3月,作為當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央行首創(chuàng)“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十年來日本央行一直堅定地踐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2011年8月,日本銀行投放基礎貨幣比上年同期增加15.9%,連續(xù)36個月同比增長。受美歐等主要發(fā)達經濟體持續(xù)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大多數(shù)新興經濟體則面臨熱錢大量流入,通脹壓力持續(xù)加大,經濟增速放緩的嚴峻形勢。隨著歐元區(qū)危機的蔓延和歐洲經濟的衰退,促進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首要的任務,寬松貨幣政策繼續(xù)成為各國政府依賴的主要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歐洲經濟正陷入衰退,美國經濟處于“無就業(yè)式增長”狀態(tài)。中國和日本的結構性矛盾深重,低利率政策難改無疑。不難預料,全球將在較長時間內繼續(xù)維持廉價貨幣競爭的格局。
二、中國加快人民幣匯率由階段性宏觀政策工具向國際化戰(zhàn)略定位轉變的必要性
1.中國以人民幣匯率作為階段性宏觀政策工具的選擇
縱覽世界200多年經濟發(fā)展史,匯率工具先后成為各國經濟發(fā)展特殊階段實施貿易保護的重要政策工具?!白杂少Q易本質上是維持現(xiàn)狀的一個學說,它的作用往往是導致國家間比較優(yōu)勢以和比較劣勢的既有格局得以永恒化?!痹谟Q霸之前,保護主義也盛極一時。如英國紡織工業(yè)立足未穩(wěn)時,“一旦查出英國公民出口未加工的羊毛,就要判處斷其右手的刑罰,倘若再犯,則處以絞刑。另外,在教區(qū)牧師證明裹尸布確系國貨之前,禁止下葬?!睂τWo主義政策的不滿正是美國掀起獨立戰(zhàn)爭的原因之一。美國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德國的弗里德里?!だ钏固匕l(fā)展了與亞當·斯密自由主義相反的理論,說明了對新生工業(yè)實行保護的正確性和必要性。第一輪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貿易的±曾速低于各國國內生產增速,除英國外大多數(shù)國家國際貿易并沒有作為資本積累和收入增長的支柱而替代國內市場。20世紀初,在國際工業(yè)品市場上獨領風騷的英國面臨來自德國的競爭。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使整個工業(yè)國家才看到出口可以作為彌補疲軟的國內需求的一種方式。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各國紛紛放棄金本位制,貨幣競相貶值,從而引發(fā)貿易大戰(zhàn),導致經濟全球化減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主要國家紛紛放棄金本位制,競相貶值本幣成為各國用來推動出口的重要手段,部分原因是關貿總協(xié)定(WTO前身)制定的新的國際貿易規(guī)則使各國難于維持原有的高關稅保護水平。通過維持低匯率。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獲得顯著成效的國家和地區(qū)有德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等。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1974~1975年全球發(fā)生經濟蕭條,通過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發(fā)展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促成了經濟全球化向社會主義陣營拓展。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的中美建交到1979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再到2001年加入WTO。中國自主選擇了一條漸進式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發(fā)展的道路。在人民幣匯率管理制度上,中國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前,實行人民幣釘住由十幾種主要貨幣構成的貨幣籃子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此時中國沒有加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大循環(huán),人民幣匯率還沒有被當作經濟發(fā)展的工具。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后至1994年以前的階段,中國實行多重匯率制度,目標是保持出口產品競爭力,爭取多創(chuàng)匯。第三階段是1994~2005年之間,中國實行單一釘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保持穩(wěn)定,能有效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第四階段是2005年7月21日后實施的參考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匯率形成制度。1999年歐元問世,2002年后美元開始進入戰(zhàn)略性貶值通道,歐元區(qū)成為中國越來越重要的貿易伙伴,人民幣匯率繼續(xù)釘住不斷貶值的美元必將遭致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后,經過一段時間重新釘住美元的反復后,2010年6月19日,參考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重新開始運行,通過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穩(wěn)定,以保持出口的相對穩(wěn)定,成為新時期人民幣匯率管理追求的目標。
在中國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的同時,人民幣匯率也成為眾矢之的。雖然人民幣匯率并非造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及全球失衡的根本的、或者唯一的原因,但現(xiàn)今人民幣匯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對內貶值與對外升值的雙重悖論之中。人民幣對內貶值壓力來自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貨幣超發(fā)。多年來,我國貨幣政策真實目標是以犧牲人民幣對內穩(wěn)定為代價來保持人民幣對外穩(wěn)定(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國內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持續(xù)保持在接近經濟增長速度的兩倍,導致貨幣嚴重超發(fā);其二。外匯占款成為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因央行發(fā)行人民幣的抵押物為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資產,美元近年來持續(xù)大幅度貶值使作為人民幣發(fā)行抵押物的資產嚴重縮水,體現(xiàn)在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人民幣負債成本不斷上升,央行(反映中國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凈資產每況愈下,累積了人民幣對內貶值的壓力。通俗地說,中國國際收支長期保持雙順差,意味著中國出口的是商品,進口的是貨幣(美元為主的外匯)。理論上,這樣的模式若能繼續(xù)下去,中國境內貨幣會越來越多,商品越來越少,通脹將愈演愈烈。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滯后,直接導致了現(xiàn)階段人民幣面臨對外升值的壓力。盡管《中國人民銀行法》(1995年)第三條明確規(guī)定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wěn)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十多年來,為支撐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的運行,中國貨幣政策實際上是以穩(wěn)定人民幣匯率為首要目標的,以國內通脹累積為代價,保持了人民幣名義匯率的穩(wěn)定。由于經濟規(guī)模的不斷擴張、巨額的貿易順差和官方外匯儲備的長期累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并未相應發(fā)生實質性變化。外界一致認定人民幣匯率相對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存在低估。
2.人民幣匯率作為階段性工具使用的局限性
按照中國決策層的思路,中國的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是快速崛起為一個經濟政治強國。市場機制的選擇僅僅是實施這一戰(zhàn)略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然而,繼續(xù)拖延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代價可能是巨大的,人民幣匯率到了必須由階段性的政策工具向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轉變的新階段,只有加快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才能破解人民幣對內貶值和對外升值的雙重悖論。
一是繼續(xù)控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化延誤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改革時機。以加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階段性升值步伐抵御輸入性通脹,以及繼續(xù)控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化,都可能延誤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改革時機。一般認為,通過人民幣升值減少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增長減緩將減少基礎貨幣的投放,通脹壓力將得到緩解。然而,中國通脹根本性質是內生性的。而非輸入性的。另外,本幣升值是有利于通過降低進口成本減輕通脹壓力。實際上,國際大宗商品以美元計價,美元下跌大宗商品價格必然會上漲,人民幣升值相對于美元升值的幅度難以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完全對沖。如果人民幣有效匯率變動不足以影響中國經濟的對外平衡,那么內生性通脹的形成機理不會改變,以人民幣升值抵抗通脹可能成為一個偽命題。隨著歐元區(qū)危機加劇,全球經濟將進入衰退,美聯(lián)儲繼續(xù)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增大,但美元會重回升值通道,屆時人民幣并無力繼續(xù)跟隨美元匯率開始升值。加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和控制人民幣兌美元的變動舉措,本質上是拖延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改革。再者,中美經濟關系的核心是債權債務關系,而非貿易關系本身。人民幣兌美元階段性加快升值,真正的受益者是美國。早在1972年,時任美國財政部顧問的哥特費雷德·哈貝勒就敦促美國政府只需關注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就業(yè)、價格穩(wěn)定和經濟增長),而不必理會貿易赤字。他指出貿易收支盈余國對美國貿易赤字的選擇只有三種:一是通脹;二是貨幣升值或浮動;三是增加美元儲備。所有這些措施。均有利于美國。時至今日。美國的貿易逆差也依舊不是美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真正關注的目標,減輕自身債務負擔才是美國力壓人民幣升值的真正目的。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力促日元升值如出一轍,當初美國迫使日元升值是以《廣場協(xié)議》的形式實施,如今美聯(lián)儲通過主動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主動貶值美元迫使中國就范?!斑@種狀態(tài)可以比喻為窮人以高利息從富人那里借錢,再以低利息把錢借回給富人”。
二是短期內加大中國官方外匯儲備資產損失和長期累積人民幣對內對外貶值壓力。當下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被用來抵御輸入型通脹和促進外部平衡。導致了財富從中國向美國的轉移。中國的海外資產如美國國債是以美元計價,中國接受的債務如FDI卻大多數(shù)是用人民幣計價的。當美元對人民幣貶值時,中國整體對外債務的美元價值就會上升,而中國擁有的海外資產的價值不變。結果,中國的凈國際投資頭寸,即中國總資產與總負債之差就會惡化,這表明財富從中國向美國的轉移。此輪國際金融危機,可以被比喻為“(債權)資產危,債務機”。不僅中國,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因幣值被動升值也直接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損失。新興市場國家陷入了由曾經扮演債務人角色時的債務危機轉向如今扮演債權資產所有者時的資產危機。
從長期看,加快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將累積未來貶值壓力。若換算成人民幣,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因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升值而出現(xiàn)“減記”,負債方為人民幣,只要人民幣利率不變,即不發(fā)生市值變化,這種情況下,中國央行的凈資產已發(fā)生損失。若人民幣利率水平提升則會出現(xiàn)人民幣負債成本上升,這樣,資產方減記,負債方加記。中國央行凈資產損失將會更大。中國央行賬戶上的官方外匯儲備資產是央行發(fā)行人民幣與商業(yè)銀行交換而得的,央行凈資產損失的經濟含義,即已進人流通的人民幣購買力下降。換言之,鑒于官方外匯儲備資產是國內人民幣發(fā)行的抵押物,而這個抵押物在不斷貶值,人民幣的內在價值必將隨之下降,人民幣內在價值的下降必將轉化為人民幣在國內購買力的下降,即國內通脹壓力將會不斷累積。美元若回到升值通道,人民幣又難以跟隨其進入升值通道(因受制于中國經濟結構性矛盾,人民幣匯率失去了進一步升值的空間),人民幣購買力也難以提升。
其實,通常狀態(tài)下,美國國內大約2~3%的通脹水平,就已經抹掉了中國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的名義收益。人民幣短期對外升值和長期對內貶值的狀態(tài),若轉向對內對外同時貶值的組合狀態(tài),就意味著危機就在中國降臨了。對應的情形是:中國持續(xù)多年的雙順差轉向了雙逆差。中國的雙順差仍在不斷累積,這正是促成危機在中國爆發(fā)的能量的積聚過程。按照余永定先生的研究結論:“中國的雙順差是中國長期推行吸引FDI的優(yōu)惠政策,特別是加工貿易型FDI優(yōu)惠政策的結果。加工貿易型FDI和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支配地位說明:雙順差已經成為結構性問題,無法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內加以糾正?!?/p>
三、加快人民幣匯率由政策工具向國際化戰(zhàn)略轉變的具體路徑
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發(fā)展模式必然形成雙順差的格局,繼而形成國內資源被國外使用的不利結果。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目標選擇的是控制人民幣名義匯率穩(wěn)定,由于對沖不完全,通過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導致實際匯率的上升,實際匯率上升將使貿易順差不斷減少,最終將導致貿易逆差的出現(xiàn)。只有當貿易逆差出現(xiàn)時,發(fā)展中國家才真正利用了國外資源。問題是,假設其他條件不變,沿著此路徑以實際匯率的升值迫使中國走上貿易逆差的狀態(tài),理論上將出現(xiàn)兩種組合狀態(tài):其一,貿易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美國狀態(tài));其二,貿易逆差與資本項目逆差(危機狀態(tài))。只有前者是優(yōu)化狀態(tài),是我們所追求的;后者是不可持續(xù)的危機狀態(tài),是我們所擔心的、必須盡力避免的。結合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應該按照如下步驟加快人民幣匯率由政策工具向國際化戰(zhàn)略轉變:
1.加快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改革步伐
由于中國貿易順差和官方外匯儲備不斷累積,近年來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呈現(xiàn)一邊倒的趨勢。盡管事實真相可能是美元等相對其他貨幣的高估,而并不是人民幣低估,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一日不實現(xiàn)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就將難逃眾矢之的的窘境。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應該摒棄“只要對手主張的,我們就反對”的思維定勢,堅定不移地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而不是采取被動地“升值”或“貶值”對策。(1)以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穩(wěn)定為目標,加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單日波動幅度。隨著歐元區(qū)主權債務危機向銀行業(yè)蔓延,歐元明顯喪失了與美元的抗衡能力。人民幣匯率相對于美元的單邊上升速度相應也應該放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單向升值的策略應該調整為以控制人民幣加權匯率相對穩(wěn)定為目標,繼續(xù)保持出口對本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為我國經濟轉型爭取時間。在具體操作目標上,應緊盯人民幣離岸市場動態(tài)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情況,以及人民幣名義匯率的變動情況,適時調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動方向與變動幅度。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單日波幅的不斷拓寬,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下降,結售匯的壓力將會自動減輕,央行單方面購匯壓力也隨之減輕,外匯儲備增長隨之放慢,直至出現(xiàn)負增長。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幅度將進一步擴大。(2)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的建立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的基礎。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本身是尋找人民幣均衡匯率的關鍵,人民幣相對美元被動升值的策略應該盡快讓位于加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可通過加大單日波動幅度調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讓人民幣可升可降。對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的任何拖延,本質上是想繼續(xù)依賴外部市場,阻礙中國經濟轉型,扼殺中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程。當前中美經濟關系的核心是債權債務,美國力壓人民幣升值,目的在于減輕自身對中國的債務。一旦美元開始新一輪的升勢,人民幣無力跟隨時,人民幣貶值將會直接導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夭折,中國經濟難以進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軌道。
2.進一步選擇性地開放資本項目
根據(jù)國際經驗,一般認為應該將資本項目開放放在對外開放的最后階段。筆者建議選擇性地加快開放資本項目,以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和利率市場化改革形成外部壓力。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劃分的43個資本交易項目中,我國已有12個項目完全可兌換,有16個項目部分開放。不過,最核心的借用外債、跨境證券投資、中資機構對外貸款和直接投資等項下,仍然實行資本賬戶管制。在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同時,應逐步提高結售匯標準,更多地藏匯于民。結合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應該加快開放中資機構對外直接投資,鼓勵私人機構進行境外直接投資。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金融抑制與貨幣寬松現(xiàn)象長期并存,導致國內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境內人民幣資產的虛高。以資本項目逐漸放開形成的壓力轉化為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動力,不斷減少境內外市場間的套利機會,將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3.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
如上所述,由于長期實行低利率和人民幣匯率低估政策,加之資本賬戶封閉,形成投資驅動和出口拉動下的持續(xù)高增長,累積了國內通脹和資產泡沫。儲蓄存款低利率對于儲蓄者是一種僅次于通脹的稅負,是對儲蓄者的掠奪,實施低利率政策的結果,是國民收入第一次分配向資本所有者傾斜。在國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中,負利率政策再使廣大的儲蓄者消費能力減弱,迫使儲蓄者進行更多儲蓄,這導致消費占GDP的比重進一步下降。鑒于中國貨幣政策工具、數(shù)量工具如存款準備金率、央票發(fā)行等空間所剩無幾,當務之急是將緊縮性貨幣政策由數(shù)量型工具轉到價格型工具的軌道上來,讓人民幣存款利率朝市場化利率水平不斷接近。從國際經驗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將是提高利率水平的過程,利率水平的提升將直接抑制投資增長,有利于中國經濟向內外均衡方向前進,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形成,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外部平衡,以出口減弱來抑制投資增長帶來的產能擴張,將為利率市場化提供改革的空間。
4.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我國以跨境貿易結算為重點的人民幣國際化已走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前面。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為重點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目的有二:一方面,在人民幣預期升值的背景下,人民幣結算有利于國內出口企業(yè)規(guī)避由美元結算產生的匯兌損失:另一方面,因勢推進人民幣區(qū)域化和國際化。2009年以來,人民幣貿易結算累計達2.05萬億元人民幣。2011年上半年,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9575.7億元,同比增長13.3倍。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涉及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外的企業(yè),至今幾乎沒有一家大型跨國公司在貿易中采用人民幣。人民幣貿易結算蓬勃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國內地公司一直在與它們的香港子公司進行交易,以圖在兩個市場之間套利。貿易結算、貿易融資和境外融資是三類主要的套匯和套利方式,貿易結算項下存在的套利產品大致有轉口貿易項下對外支付貨款、人民幣轉匯款業(yè)務、中間商人民幣轉匯款業(yè)務、延期付款等;貿易融資中存在套利的產品包括人民幣全額質押的海外代付類組合產品、人民幣海外代付、協(xié)議付款等進口代付類產品、人民幣訂單融資等出口代付類產品、人民幣全額質押的進口保付、人民幣遠期信用證、組合類融資產品等;離岸市場人民幣融資中存在套利的產品,主要是海外直貸、人民幣保證金海外直貸以及企業(yè)間人民幣外債。筆者以為,在人民幣匯率和外匯管制體制不變的前提下,單方面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水到而渠未成,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人民幣國際化最終要由結算貨幣向儲備資產目標邁進,人民幣由結算貨幣到儲備貨幣,還需要滿足更多的條件。如果“十二五規(guī)劃”中關于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由出口依賴型轉向內需和服務業(yè)驅動型的構想無法順利實施,中國將不具備推動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條件。另外,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中國有可選擇的金融資產、金融市場深廣和開放、對內幣值穩(wěn)定、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健全、政局穩(wěn)定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任重而道遠,必須審慎推進。
總之,中國經濟獲得長足發(fā)展后必須承擔大國責任,現(xiàn)階段中國應承擔的大國責任應該是維護人民幣匯率的穩(wěn)定,人民幣匯率的穩(wěn)定必須包含人民幣的對內(利率)對外價格(匯率)的穩(wěn)定。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是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的制度基礎,也是實現(xiàn)中國經濟真正轉型的前提,中國經濟的真正轉型和步入可持續(xù)發(fā)展軌道又是促成人民幣匯率由政策工具向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轉變的必要條件。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