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店和采購都對相關費用具有發(fā)言權,兩套標準、兩套做法,搞得供應商進退兩難。供應商該何去何從?
擁有10余年賣場采購工作經歷,期間從事過基層銷售、賣場管理、商品采購、采購管理、開店規(guī)劃等相關工作,先后擔任營業(yè)主管、行政經理、總經理助理、采購經理、采購總監(jiān)、培訓總監(jiān)等職務,在現(xiàn)代零售行業(yè)擁有完整的從業(yè)經歷,發(fā)表關于現(xiàn)代零售業(yè)及零供關系方面的論文百余萬字,專著30多本,并為多家企業(yè)提供常年KA顧問服務。
節(jié)日將至,供應商A與賣場總部簽下了 “地堆”,供應商B則與賣場分店簽下了促銷位。由于B是與門店直接簽署的促銷協(xié)議,所以賣場將B的促銷位安排在A公司的地堆旁?;顒悠陂g,B總是設法通過增加促銷道具來壓縮A的“地堆”,門店對此也持縱容的態(tài)度,甚至暗示A要給“好處費”,就幫其做好安排。供應商A的業(yè)務員屢次就此事向采購提出質疑,卻也只能在當時得到緩解,第二天又恢復原樣。這就讓企業(yè)犯了難,到底該跟誰簽協(xié)議比較靠譜呢?怎么兩頭都在伸手呢,怎么做才能花合理的費用做好事情?
采購部和門店紛紛伸手找供應商要費用,且內部費用標準也不統(tǒng)一——往往門店的話在采購部不算數(shù),而采購部做出的決定,門店又總找借口不執(zhí)行或者削弱執(zhí)行??傊?,雙方都不買對方的賬——兩套標準、兩套做法,搞得供應商進退兩難。
門店和采購都對相關費用具有發(fā)言權,供應商該何去何從?
原因何在
通常,就供應商被賣場多頭拿捏這件事本身來說,會有幾種情況:
1.賣場故意所為
這也分為不同情況:一是賣場允許或默許總部和門店雙伸手,這樣可以多扒供應商“一層皮”,讓賣場獲取更大的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賣場利用機構設置來加大對供應商盤剝的一種手段。
二是出于管理的目的,通過采購部、門店兩條線的交叉管理,來讓二者相互監(jiān)督和牽制,以防其中一方權利過大而產生問題。從某個層面來說,內部監(jiān)督比外部監(jiān)督來得更有效,畢竟在經營指標和利益面前,采購和門店誰都不肯讓步的。
2.賣場不得已而為之
也就是說,雙重收費并非賣場故意而為,而是其中單方面出現(xiàn)階段性目標壓力過大才這么做的。采購和門店的經營指標是分別考核各有側重的,但這些考核指標都要借助供應商才能完成,不找供應商找誰呢?于是,采購和門店各自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而向供應商“伸手”:在采購那里交了海報費,門店要你做店促;在合同里交了年節(jié)費,回頭門店要你補損耗……并且還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來給你施壓,因為他不把壓力轉給你,又轉給誰呢?
3.門店和采購的個人恩怨
采購和門店人員存在個人恩怨,互相不買賬,甚至是故意要給對方好看,結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供應商成了替罪羊、出氣筒。
分步驟逐次擊破
賣場門店和采購各執(zhí)一詞,供應商該從哪里撕開口子?
1.了解賣場內部管理
要仔細觀察考證,看這家賣場管理是否比較正規(guī),采購與門店權利劃分清晰還是混亂。對規(guī)范的賣場,你需要更多了解其內部的要求, 比如:采購和門店各自的權利劃分是怎么樣的?各自的考核指標是什么?訂單、送貨、結款等具體的業(yè)務對接流程中,涉及到哪些人和要求?賣場對廠家有沒有書面化的管理制度……,然后就匹配它的制度去做事。如果是不規(guī)范的賣場,那就要采用其他更靈活的做法了。
總之,能用規(guī)范的做事方法解決,那大家就用專業(yè)技術來對接,到底是系統(tǒng)對系統(tǒng),還是人對人,哪種效果好就用哪一種。方法沒有對錯,只有適合不適合。
2.做好“預算”分配
最好的應對辦法,莫過于“未雨綢繆”。也就是說,將給賣場的“預算”分開——分別給采購總部和門店各留出相應的“資源”。畢竟,他們有分屬自己不同的指標,作為供應商,你不能顧此失彼,而應懂得利益平衡,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一般情況下,廠家會把大部分的費用投入到采購那邊,比如:進場費、條碼費、年節(jié)費、返傭、促銷費等。但是,門店其實也要承擔考核指標的,比如:損耗、燈箱、圍繞銷售產生的臨時促銷、特別陳列等,這些要是完不成,門店人員是要被處分的。而門店的這些問題不借助廠家解決不了,如果廠家把錢都給采購了,等門店向你伸手了,你不答應的話是不是直接就得罪了人呢?
3.注意人際關系的平衡
不要過于顯露你和某人的關系很好,因為你永遠不確定賣場里面誰和誰關系怎么樣。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對誰都客客氣氣,跟誰都處好關系。做事要有立場,做人就不要隨便有立場,記住你只是在做生意,不要陷入別人的恩怨。
4.確立自己的定位
賣場需要自己的樣板供應商,需要沖業(yè)績的供應商,這些是完成指標的基本保障,一般不會對這些供應商亂開口。所以,你要力求讓自己成為這樣定位的供應商——你太重要了,你不是好欺負的,他就不會找你,而是更多地去找可以欺負的人了。
賣場里每個月都會列出供應商的銷售排名。銷售一直穩(wěn)居前列的,也就是說那些為部門的銷售貢獻比例大的廠家,基本上費用額都是不高的。這是因為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幫賣場做銷售,而不是承擔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費用。但是有些沒有能力做銷售的廠家,就只有被賣場當收費的對象,如果不出錢就得被砍掉。
面對業(yè)績和費用的指標平衡,賣場就是根據(jù)廠家的銷售實力來做權衡的,你有業(yè)績了,才能對無理的費用說“不”。
5.簽署好活動協(xié)議
供應商與賣場簽署的任何一項協(xié)議,都要注意對自身利益的保護。也就是說,協(xié)議中一定要涉及一些保護自己利益的條款。
比如:價格約定,就能讓自己的價格體系得到約束,破盤的可能性要低很多;結款約定,特殊的商品資源要談到特殊的短賬期,賣場到期就要跟你結款,以免貨款被拖款到猴年馬月……當然,不扯皮最好,即便將來要扯皮,也要留有依據(jù)??傊彩乱鲎詈玫臏蕚?,最壞的打算。
平衡里的機遇
賣場多處開口子,對供應商而言也不全是壞事,聰明的供應商會把困境當成自身成長的跳板。
首先,表面上看多頭維護成本會增加,其實,控制得好還會降低成本??刂频母揪褪强词亲卟少忂@條線還是門店這條線,賣場不同,情況也不一樣,怎么有利怎么辦。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沒有了壟斷,供應商反而可以根據(jù)情況選擇議價。
其次,操作難度增加,接觸的口子多了、復雜了,那也意味著可以得到更多的鍛煉和學習。拿在大賣場學習到的高難度知識去對付其他的賣場,不是很好嗎?
很多國內的中小型賣場、私營賣場的內部管理水平其實是很低下的,甚至很多基本的管理方法和技術都很缺乏,供應商可以拿你學習到的大賣場里的陳列方法、促銷方法、商品管理方法、價格控制方法等,去教給這些賣場的采購、門店人員,人家就會把你當專家看。你的意見都是專業(yè)意見,按你的方法做能有業(yè)績能賺錢,那就聽你的了,時間長了對你有依賴了,那不就是你說了算嗎?他要操的心你都幫他考慮了,他省時省力又省心,有銷售有毛利又有利益,何樂不為呢?
最后,這也對供應商銷售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最艱苦的地方鍛煉,你怎么能得到成長呢?
(編輯:袁航 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