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技工學校學生在學習上產(chǎn)生障礙甚至討厭學習,教學工作很難進行,課堂教學不能有效發(fā)揮其教學效果,教學質(zhì)量不能很好地提高,這一直都是技工教育的一大難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一是加強思想教育,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進入后面的學習階段;二是認清職業(yè)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三是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三個原則:帶著“問題”聽課原則、互動原則、成功原則。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在和諧的氛圍中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采取成功法則,盡量讓每個學生在“成功”中進步。
關(guān)鍵詞:技工學校;課堂教學效果;互動原則;成功原則
作者簡介:章淑芬(1971-),女,湖北黃陂人,湖北省電力建設(shè)技工學校,講師。(湖北武漢430011)
中圖分類號:G717#8195;#8195;#8195;#8195;#8195;文獻標識碼:A#8195;#8195;#8195;#8195;#8195;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1-0026-02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的突飛猛進,社會用人已不再只是青睞于一紙文憑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具有一技之長的職業(yè)技能型人才更受到各個企業(yè)的歡迎。但基于用人制度長期受“文憑化”思想的影響,現(xiàn)在大部分學生仍舊選擇的是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就業(yè)途徑,這就使得技工學校的生源只局限于中、高考落榜或是在社會上找不到合適工作的青少年。由于生源的單一,使得學生的素質(zhì)參差不齊,學生在心理上、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缺乏良好的理解能力、行為習慣、成功體驗等,因而在學習上形成很大的障礙,如果此時學校在學生思想上引導不當,教育不到位,就會使學生出現(xiàn)厭學情緒,長期下去,教學工作很難進行,教學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通過以下舉措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有所獲。
一、加強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態(tài)
在教學工作的開始,學校不能盲目地開始上新課,而要將學生思想工作放在首位,讓他們擺脫掉不良的思想觀念和不好的生活習慣,讓他們擺脫掉中學學習失敗的陰影,重拾學習的信心和決心。不能一開始就放任自流,等到學生產(chǎn)生不良行為或厭學情緒時,再采取各種辦法制止已為時過晚。糾正錯誤的成本比預防錯誤的成本要大得多,而且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成效。所以,在管理學生時,要防微杜漸,讓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來迎接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二、認清職業(yè)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有了需求才有了行為的動力。教學之初,先要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需求,要以未來工作為前提,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的興趣,構(gòu)建良好的學習目標。有了目標,才會有學習的動力。
確定目標時,一定要讓學生面對現(xiàn)實,了解未來的工作及其性質(zhì),對今后的工作性質(zhì)從心理上認知,從而轉(zhuǎn)化為思想上的認可,鼓勵他們制定切合實際的工作目標,不要好高騖遠,這樣他們才能安下心來,為了今后的工作,腳踏實地地學好一門技能。
有了對工作性質(zhì)的正確認識,學生知道自己所學知識的用途、要學到什么程度,對學習有較為明確的方向,這樣學習就不再是一個盲從的過程。同時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克服學習障礙、減小他們的厭學情緒。如果就業(yè)形勢好,學生感覺學有所用,今后出路有保障,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動機就會增強。
三、堅持三個原則,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上,如何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如何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如何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學到他們需要的知識?要做好這些,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1.帶著“問題”聽課原則
帶著“問題”聽課,就是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前提教學,分析出教學難點及主要掌握內(nèi)容,然后在每節(jié)課前將此以幾個“問題”的形式先提出,也可將問題書寫于黑板,讓學生在聽課前就明確這節(jié)課將要解決的“問題”,從而讓他們將平淡的聽課過程變成一種主動尋求答案的過程。另外有研究表明,45分鐘的課時內(nèi),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只在前20分鐘內(nèi),而帶著問題聽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并延長注意時間。聽完教師的課程講授后,能答對教師的“問題”,學生們必然會產(chǎn)生一種收獲與成功的喜悅,同時在教師的激勵下,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互動原則
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這不是一個單邊的過程,它是知識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轉(zhuǎn)移的過程,它的完成,不能單是教師唱獨角戲的過程,它應(yīng)是一個“雙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只有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讓學生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才能使教學工作順利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呢?
(1)建立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達成情感上的互動。
1)要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個性差異、心理變化,掌握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發(fā)展特點,研究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chǔ)和生活經(jīng)驗等,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問題的癥結(jié)等等,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地與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溝通,教學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2)要關(guān)愛學生。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學生。有了愛,師生之間才能達成情感上的溝通、情緒上的感染、人格上的感化,才能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教師,接受教師所授的課程,正所謂“親其師重其道”。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交往時的語言表達、面部表情、姿態(tài)變化、視線交流等,都會使學生獲得有關(guān)自我在教師心目中的價值,以及教師對自己的評價、態(tài)度等方面的信息。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護,這不僅能帶給學生心靈上的溫暖,同時更會增加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
3)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師生的平等,感受到教師的關(guān)愛,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設(shè)身處地的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尊重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和真實情感。在認知上,教師不能以自己的認知方式去要求學生;在情感上,教師不能忽視學生作為未成年人的情感體驗以及他們的情感要求,要尊重他們做出的行為選擇,更要尊重他們的奇思妙想。
4)要多鼓勵學生。良好的課堂氛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精心培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友善的鼓勵和強化手段。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正確的評價、適當?shù)谋頁P、熱情的鼓勵都是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成績的肯定,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等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以正面鼓勵為主,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學生,激勵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鼓勵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激勵學生的進步,滿足學生的社會與心理需求,形成課堂中積極向上的氛圍和學生專心投入的熱情,所以,鼓勵、激勵是有效課堂管理的核心。
鼓勵的形式多種多樣,一絲會心的微笑、贊賞地點點頭、親切的撫摸與拍打、肯定性的言語、擊掌喝彩都是鼓勵,都能給學生很大的精神動力;另外良好的激勵方法也可讓學生信心倍增,比如讓學生展示他們的優(yōu)秀作業(yè)、試卷、作品、筆記等,教師采用隨堂記分法等,都能起到很好的課堂效果。
(2)設(shè)計有效的課堂提問,以達到思維互動,師生互動。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學中教師不光要授業(yè),同時更要解答學生的疑惑?,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只有點燃學生心中的導火索,才能引導他們積極地思索。那么惑從何來呢?良好的課堂教學就是要在學生心中構(gòu)建合理的“惑疑”,并連同學生自身的“疑惑”一起解答,從而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那么,如何構(gòu)建“惑疑”?課堂提問就是一種很好的手段,它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一種基本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思維,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課堂提問不在于多,主要是要具有針對性。比如課堂教學主要分為這樣幾個過程:舊課的復習—新課的引入—傳授新課—強調(diào)重難點—總結(jié)新課—布置作業(yè)。這個過程是課堂教學的一條“筋”,而教師的提問也要沿著這條“筋”來開展,在教師的牽引下,讓學生也能摸著“筋”,從而也能順著教師的教學思路前行,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比較清晰。有效提問也因此分為:復習舊知識時考查式提問;引入新知識時承上啟下鋪墊式提問和懸念式提問;講授新課時多角度提問;切入重難點時層層深入式和引導、啟發(fā)式提問;總結(jié)新課時歸納式提問等。在這幾個提問環(huán)節(jié)中,還可多形式地穿插一些提問方式,如拓展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式提問;勾起學生注意的興趣式提問;面向不同層次學生的針對式提問等。教師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這些提問,課堂教學一定是活潑多變、豐富而有序的,師生之間也能達成很好的思維互動。
(3)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達成教學上的互動。
理論上的教學方法有很多,有些也很好,對教學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但是,是否所有的方法都適用于課堂教學?是不是在課堂上教學方法用得越多,教學方法越新奇,課堂就越生動、豐富?教學就越有成效?其實并不然。課堂上每節(jié)課的時間很有限,如果過于追求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勢必會讓教學單純地成為一種表演,一節(jié)課下來,走馬觀花,很是熱鬧,但學生卻不知所云。例如,在多媒體教學引入課堂教學之初,很多教師為了追求新的教學方式改革,不分專業(yè),一改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全都投入到多媒體應(yīng)用上來。其結(jié)果是有些教師雖然用上這種先進的教學方式,可學生在課堂上仍舊是哈欠連天,提不起精神。什么原因?原來,先進的教學手段如果應(yīng)用不當,只能讓學生不僅在視覺上產(chǎn)生疲勞,在大腦上也產(chǎn)生疲勞,一節(jié)課下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怎樣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不是新奇的,不是變化繁多的,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合適于教學內(nèi)容,合適于所學專業(yè),合適于學生,合適于教師教學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其中,合適于學生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1)以“形”助學,變“抽象”為“直觀”。技工學校的學生,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抽象思維的能力較弱,相比而言,形象思維就容易得多,因此,理論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轉(zhuǎn)換成具體的、形象的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化繁為簡”。所以理論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采用一些有“形”的方式來教學。采用具體形象化的板書、板畫,直觀的教具如模型、實物、掛圖、投影等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克服學習障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出一些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常言道,“聽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可見做的重要性。因此,在抽象的理論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看到的盡量讓其“看”,對于難度大的知識點,如果能讓學生做的盡量讓其“做”。例如,在“電力安全知識”中,當講到各種急救止血與包扎的技術(shù)時,如果教師只是單一地講解或是放投影,學生的印象不會很深,但是,如果此時能讓學生對照教師的講授,一步一步地在自己或同桌的身體上進行實際操作,甚至上臺演示操作,這樣,相比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聽一遍,效果就好得多??梢?,“做中學”用得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成功原則
“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有了信心,我們就有前行的動力。技校生由于中學的一些失敗經(jīng)歷,學習起來往往缺少信心,長期的消極心理,必然導致逐步喪失了學習的原動力。
如何才能建立起學生的學習信心呢?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一旦學生在學習中品嘗到成功,就會產(chǎn)生進一步“參與”學習的動機和愿望,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此時巧妙地加以引導,即可幫助學生實現(xiàn)“參與―成功―參與”的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持續(xù)保持自主參與學習的動機。
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就得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了解他們的知識缺陷及程度,從而“因材施教”,低起點要求他們,小步子訓練他們。課堂提問、上臺演講、上臺示范等機會留給不同類別的學生,難度合理分配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學生參與的“成功率”,讓其感受到“成功”后教師真誠的關(guān)愛與鼓勵,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激起學生的信心,產(chǎn)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愿望。
另外,為了滿足學生成功的心理,教師還可采用展示法,將學生的優(yōu)秀作業(yè)、試卷、資料、筆記、作品在全班進行展示,讓其成功的印跡長時間地保留在大家的關(guān)注之中,從而獲得長遠的激勵作用。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投入自己的愛心與耐心,學生才會產(chǎn)生學習的信心和決心,這樣通過“雙邊”的努力,技工教學才能發(fā)揮出其應(yīng)有的效果。
(責任編輯: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