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普通話水平測試 命題說話題 得分率 測前培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B-0041-02
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全程為口試,沒有筆試,主要考查應試人的普通話能力。普通話水平測試共設四道題,總分100分。第一題,讀單音節(jié)字詞,10分;第二題,讀多音節(jié)詞語,20分,第三題,朗讀短文,30分;第四題,命題說話,40分。命題說話題主要測查應試人在沒有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時的語音標準程度,說成句成段話語時的自然流暢度,所使用的詞匯、語法是否規(guī)范,能否圍繞主題組織語言。應試人的普通話表達能力強不強,普通話口語表達是否規(guī)范標準,最終是通過“說話”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第四題命題說話作為判斷應試人的普通話水平的有效依據(jù),分值比例最高。
在多年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中,筆者發(fā)現(xiàn),命題說話題是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得分關鍵。在此,筆者主要分析命題說話題的失分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測前培訓策略,以期提高命題說話題的得分率,進而提高應試人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
一、失分原因分析
應試人在命題說話題中失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應試人受方言影響,出現(xiàn)字音錯誤。以筆者所身處的廣西為例。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qū),民族語言、方言眾多。廣西考生受方言影響,其在普通話表述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普通話方言化現(xiàn)象,即方言普通話。最常見的聲韻母錯誤類別有:舌尖前音與舌尖后音、前鼻音與后鼻音。此外,很多方言、民族語言中有不少發(fā)音與普通話差異較大,如:邊鼻音、舌面音與舌尖音、塞擦音、送氣與不送氣音、齊齒呼與撮口呼、卷舌韻母等。字音問題極大地影響了應試人的語音面貌。
第二,應試人的語言組織能力不強,在測試中出現(xiàn)停頓、結巴的現(xiàn)象。說話的流暢程度也是命題說話題的主要評分依據(jù),應試人在說話的過程中,如果停頓的次數(shù)較多,會酌情扣分。
第三,應試人不重視選題,隨意改變題目,甚至出現(xiàn)離題的現(xiàn)象。命題說話題提供了兩個說話題目,應試人須在二者中選擇其一,并以選中的題目為主題進行講述。一些應試人在備考時,忽略了對題目的選擇,到了正式測試的時候,臨時選擇一個題目,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講述,匆忙地應付會讓“說話”沒了方向感。在測試中,有些應試人說了一段之后又重新選擇題目,往往導致出現(xiàn)無效語料或者離題的情況。
第四,應試人的口語表達趨向書面語言,缺乏口語感。不少應試人在報題目時說:“我的命題作文是……”命題作文和命題說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作文是書面語言,說話則是口頭語。如果應試人一邊說話,一邊組織書面語言,說話就會有背誦感,表達生硬、死板,還會影響說話的流暢程度。
第五,應試人在考前上網(wǎng)搜集資料,背誦網(wǎng)絡文字。不少應試人考前積極地在網(wǎng)絡上查找相關的話題內(nèi)容,一些應試人還將網(wǎng)絡文字背誦下來。不少應試人在考場上復述網(wǎng)絡文字時出現(xiàn)錯漏,而且往往不能及時填充內(nèi)容,因而導致水平無法正常發(fā)揮。
第六,應試人受心理因素影響。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前三題的測試,應試人只需要照著指定的內(nèi)容讀出來就可以了,不需要考慮組織語言的問題。但是,當測試進入第四題時,沒有了文字的依據(jù),在3分鐘內(nèi),應試人既要組織語言,又要顧及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很多應試人還未測試就已經(jīng)感到精神緊張。如果應試人在測試過程中出現(xiàn)語音或語法錯誤,他們的緊張程度還會更進一步地增加。應試人臨場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對其應試狀態(tài)有很大的影響。
第七,測前培訓時間較短,不能充分保證培訓的效果和質(zhì)量。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測前培訓時間一般不會太長。方言地區(qū)的應試人本來普通話底子就薄,再加上培訓的時間少,培訓的內(nèi)容多,他們未能得到足夠的練習。
二、測前培訓的要點
筆者認為,開展測前培訓輔導時,應根據(jù)大綱的要求,并結合命題說話題的評分標準,針對主要的失分點進行輔導,以提高應試人的命題說話能力,從而使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成績。在培訓過程中,應要求應試人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有序組織語言,注意口語表達。普通話水平測試主要測查的是應試人的普通話掌握程度。有不少應試人在準備時,力求“文采好,表達好,口才好”。然而,在實際測試中,測試員最關注的是音節(jié)要素、詞匯與語法的正確程度以及表達的流暢程度,說話的內(nèi)容并非關鍵。命題說話不是命題作文,因此,簡單的口語表達即可。例如,以《我尊敬的人》為題,有應試人這么表達:“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父親。我的父親今年50歲了。生活的壓力使得他過早地白發(fā)叢生。每次看著父親的滿頭銀發(fā),看著深深的皺紋密密麻麻地爬滿了他的額頭和眼角,看著他那瘦削的臉龐,我忍不住心痛……”此時,我們應該向應試人強調(diào),測試時,不要刻意追求優(yōu)美的詞藻、華麗的字句,這些趨向書面語的表達,往往會在測試中成為語言流暢的絆腳石,并建議其使用更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今年50歲了。家里沉重的負擔讓爸爸很操心,看著他滿頭的白發(fā)、深深的皺紋,我總覺得很難過,希望能為家里分擔一些,為爸爸分擔一些……”
第二,靈活把握題目,不要過于拘謹。命題說話項的說話題目一共有30個。測試中,應試人將從兩個指定的題目中,選擇一個來展開說話。這30個題目涵蓋廣,而且都很生活化。我們應指導應試人在選擇題目時,盡量選擇能在實際生活中尋找到相關事例,容易引起自己的內(nèi)心共鳴,便于發(fā)揮的題目。選定題目后,對內(nèi)容的表述可相對靈活。例如,以《我和體育》為題,既可以講述自己喜歡體育,參加體育運動給自己帶來了哪些好處,也可以講述自己為什么不喜歡體育,體育讓自己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困惑。我們在進行培訓時,應該向應試人強調(diào)命題說話的靈活性,使其不拘泥于某些特定的形式(如,對題目的主題內(nèi)容只能表示贊同或進行夸獎)。
第三,列簡單提綱,豐富說話的內(nèi)容,增強說話的流暢程度。不少應試人在測試中說話不順暢,甚至前言不搭后語,這往往是因為應試人的說話內(nèi)容貧乏,缺乏事例,組織語言條理不清造成的。在測前培訓中,我們應該讓應試人先了解命題說話的30個題目,并思考:說話的主題有哪些?這個題目讓我聯(lián)想到了哪些人物或事例?題目的內(nèi)容大概涵蓋哪些方面,可以從哪幾個角度去講述?我們還應該指導應試人列提綱,可以在每個題目旁邊列一個簡單的提綱(不超過3點),提示要講述什么事例。
第四,注意人稱的使用,要使用第一人稱“我”,不要使用第三人稱“他”或“她”等。用第一人稱講述,便于直接表達內(nèi)容,抒發(fā)情感。測試時使用第一人稱,應試人的思路會更加清晰,表達會更加流暢,如:“我喜歡的季節(jié)是秋天。我喜歡秋天的涼爽,喜歡秋天的豐收景象。為什么我喜歡秋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的生日就在秋天……”用第三人稱進行講述,往往會使測試員在聽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困惑。例如,某應試人是這樣開始講述的:“難忘的旅行,就是有一次他和她去北?!睖y試員不但要評分,還要分辨哪個是“他”,哪個是“她”,評分的結果可想而知。而且,平時應試人很少使用第三人稱說話,在測試中突然使用第三人稱,往往會出現(xiàn)語句銜接不恰當、表述不自然的情況,這也會影響測試成績。因此,我們在培訓的過程中,應該建議應試人使用第一人稱來講述。
第五,加強語音訓練,在說話過程中盡量保持良好的語音面貌,并注意維持音量大小。不少應試人在測試開始后的第一分鐘內(nèi),還能較好地注意自身的語音問題(比如,注意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以及不同方言音的區(qū)別),語速也比較慢,聲音的音量適當,可往往過了一分鐘之后,語音狀態(tài)的保持開始不穩(wěn)定,方言問題、語法問題逐步出現(xiàn),說話的音量也開始變小。因此,我們應該督促應試人加強語音訓練,并幫助應試人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找到自身的語音問題,對癥下藥,克服方言的影響。
總之,在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測前培訓中,我們必須加強對應試人說話能力的培訓,不斷研究實用的輔導方法,讓應試人最大程度地減少在命題說話題上的失分,提高命題說話題的得分率。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