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 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B-0021-02
學生由于受遺傳、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在學習上存在著差異。如果教師忽視這些差異,在教學上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勢必會造成“優(yōu)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了”的后果。要扭轉這種局面,達到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大膽地嘗試分層教學,使學困生能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成績;中等生能發(fā)揮自身潛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優(yōu)等生能進一步提高學習水平,獲得更快的發(fā)展。下面談談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一些做法。
一、學生分層
在分層教學中首先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成績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根據(jù)具體情況約按3∶5∶2的比例確定各層次的人數(shù)。A層學生要求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基礎知識,能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挖掘與反思,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B層學生要求能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能力;C層學生要求能掌握基礎知識、基本的解題方法,具備基本的思維能力。學生分層可以通過成績考核來進行,同時要遵循三個原則:自愿原則、公開原則、動態(tài)管理原則。教師不能強迫學生參加分層的成績考核,可向學生傳達分層教學的目的和意義,讓學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參加考核。在考核后,要將根據(jù)考試成績確定的分層結果公開。如果教師暗箱操作,將自己主觀的分層結果強加給學生,勢必會導致學生不滿。被分為C層的學生會認為老師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自尊心會受到傷害。公開分層結果后,教師要陳述自己的意見和原則,并接受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調整分層結果。分層之后,有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有所轉變,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取得了學習的進步;也有的學生不思進取,驕傲自大,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對此,要實行分層動態(tài)化管理,將進步的學生提升到較高的層次,將落后的學生下放到較低的層次。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在教學中及時掌握各類學生的情況,對其展開有針對性的、適合其目前狀況的教學。
二、授課分層
授課分層是分層教學中最主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授課分層中,要處理好基本要求和個別要求的關系,即既要講授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又要兼顧各層次的學生學有所獲。這就要求在講授基本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進行教學目標分層、提問分層、課堂練習分層。
教學目標分層,即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對A層的學生進行探索性教學,引導他們自己去探求新知識,熟練運用基礎知識,做到能從容應對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對B層學生進行提高性教學,使他們既要知道“怎么做”,還要明白“為什么這樣做”,能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并逐步學會自我探索;對C層學生進行補償性教學,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訓練,使他們能基本掌握知識要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能使優(yōu)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學困生“吃得了”。
提問分層,即在課堂提問中,教師對要提問的問題進行層次劃分,一些較有難度的問題讓A層學生回答,難度適中的問題讓B層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給C層學生多提供回答的機會。提問分層遵循的一條原則是“提供給中差生更多回答問題的機會”,學生回答問題感到困難時,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墓膭詈蛶椭?。提問分層可以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使課堂充滿濃厚的學習氣氛。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教師首先向C層的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能通過觀察看出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征嗎?然后向B層的學生提問:我們說“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為什么這里要強調“且”字呢?“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和“一組對邊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這兩句話正確嗎?最后向A層的學生提問:我們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旋轉1800之后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完全重合,由此可以知道平行四邊形有什么性質呢?通過這樣的分層提問,使C層學生初步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性質,B層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性質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A層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課堂練習分層,即在授課分層中,教師精心設計出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對A層學生側重設計提升其學習能力的習題,對B層學生通過練習側重考查他們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對C層學生注重他們的基礎訓練,讓他們多練習。
例如,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教師可設計幾個習題,讓學生進行分層練習。
層次C:如圖1,已知AB=DC,AC=DB,證明△ABC≌△DCB。
層次B:如圖2,已知AB與CD相交于O,∠A=∠D,CO=BO,證明△AOC≌△DOB。
層次A:如圖3,已知AB=AC,BD=CE,證明△ABE≌△ACD。
三個層次的題目分別讓相應的三個層次的學生做,從C層到B層到A層,難度逐漸加大。通過這樣的分層練習,讓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同時,鼓勵低層次的學生除完成本層次的練習外,嘗試完成較高層次的練習。
三、輔導分層
在分層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統(tǒng)一,因此輔導分層應包括對學生功課的輔導和與學生心靈的溝通。通過雙管齊下,縮小學生的層次差距,讓低層次的學生向較高層次邁進。在功課輔導中,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使其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達到教學目標。對A層學生的輔導注重讓他們掌握知識點的聯(lián)系和異同,通過具有較高難度的綜合性練習,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對B層學生的輔導則側重他們對知識點的回顧和復習,使其能夠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把握中等難度的基礎性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難度不太高的綜合性練習,培養(yǎng)他們的數(shù)學能力;對C層學生則采取“多輔導、多練習、跟蹤指導、查漏補缺”的方法,幫助他們基本掌握基礎知識,適時指導他們適當嘗試一些中等難度的基礎題。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師生交流,教師多與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對于A層學生,教師應多提醒學生不要驕傲自滿,鼓勵學生向更高的目標努力前行;B層學生由于存在著多或少的缺點與不足,以至于成績總是或徘徊于中等水平,教師應多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與學生共同找出他們的不足,鼓勵他們努力向A層靠攏;C層學生的情感因素是最復雜的,他們總是感到自卑,覺得老師和同學們看不起他們,這就需要教師要多關心他們,多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并幫助其解決,多鼓勵和支持他們,增強他們的信心。
分層教學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能較好地處理全體與個別的關系,有效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如何更好地實施分層教學,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