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問題識別能力 “五個善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B-0009-02
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其考試成績的高低、考試結果的好壞有必然聯(lián)系。而問題識別能力又是問題解決能力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F(xiàn)主要結合“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試卷(全國卷)”談談對培養(yǎng)學生問題識別能力的幾點看法。
所謂問題識別就是要明確所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問題都包含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條件,這是已知的關于問題的條件的描述,即問題的原始狀態(tài);二是目標,這是已知的關于問題結論的描述,即要求的答案或達到的目標狀態(tài);三是障礙,正確的問題解決方法不是直接、顯而易見的,解題者必須通過一定的大腦思維活動才能找到答案,達到目標狀態(tài)。顯然,問題識別就是要弄清題目問什么,即問題的最終目標是什么。要達到問題的最終目標,還要弄清題目的已知條件中包含的隱含條件是什么。通過排除無關因素,抓住題目關鍵,找出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的信息,才能快速、準確地解答問題。良好的問題識別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善于”:
一、善于抓住關鍵詞
(2012年高考全國卷第12題)在常壓和500℃條件下,等物質(zhì)的量的Ag2O、Fe(OH)3 、NH4HCO3、NaHCO3完全分解,所得氣體體積依次為Vl、V2、V3、V4。體積大小順序正確的是( )
A?郾V3>V2>V4>V1 B?郾V3>V4>V2>V1
C?郾V3>V2>V1>V4 D?郾V2>V3>V1>V4
本題的關鍵詞應該是“常壓和500℃”“等物質(zhì)的量”“Ag2O、Fe(OH)3、NH4HCO3、NaHCO3完全分解”“體積大小順序”。若學生不能抓住這些關鍵詞,解答本題就會有困難。
每個題目中都存在關鍵詞,只有準確地抓住這些關鍵詞,才能把握題目的本質(zhì)屬性,找到問題的突破口。經(jīng)常聽到學生抱怨看錯題了,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抓題目關鍵詞的訓練,學生不善于“咬文嚼字”,一看題目就憑印象解答,結果就會有“看錯”“忽視”“誤解”等現(xiàn)象發(fā)生。例如,把“不正確的是”看成“正確的是”,看到“22?郾4L”就認為是標準狀況,將離子方程式寫成化學方程式等。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抓關鍵詞的能力。例如:
請你認真閱讀下面的題目,認為已看清了題目中的每一個句子和框圖中的相互轉(zhuǎn)化關系后,就把題目用紙蓋上,然后做題目下面的填空題。兩個同學之間互相批改,看看你答對了多少。
(2008年高考全國卷第27題)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號部分元素組成的5種化合物,其中V、W、X、Z均由兩種元素組成。上述5種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之和等于35。它們之間的反應關系如下圖:
填空:
(1) V、W、X、Y、Z是由 元素組成的5種化合物,其中 均由兩種元素組成。上述5種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之和等于 。
(2) 是白色固體, 是無色氣體, 能燃燒并有水生成。
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專項訓練,學生就會養(yǎng)成抓問題重點、篩選有效信息的習慣。
二、善于復述題目
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題目要點復述一遍,這樣能促使自己進入問題的情境,深入分析問題的情節(jié),弄清題目的已知條件,為達到解題的目標創(chuàng)設條件。
(2012年高考全國卷第10題)元素X形成的離子與鈣離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相同,且X的離子半徑小于負二價硫的離子半徑。X元素為( )
A?郾Al B?郾P C?郾Ar D?郾K
學生能這樣復述:“已知元素X形成的離子與鈣離子具有相同的核外電子排布,其半徑小于S2-離子的半徑,判斷X是什么元素。”就說明學生已真正理解題意了。
三、善于解釋題意
解釋題意比復述題目能力要求更高,是指在問題識別過程中,通過自己解釋題目,促使自己理解問題,達到快速解題的目的。
(2012年高考全國卷第11題)①②③④四種金屬片兩兩相連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組成原電池。①②相連時,外電路電流從②流向①;①③相連時,③為正極;②④相連時,②上有氣泡逸出;③④相連時,③的質(zhì)量減少。據(jù)此判斷這四種金屬活動性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
A?郾①③②④ B?郾①③④②
C?郾③④②① D?郾③①②④
本題可以這樣進行自我解釋:“用四種金屬片分別組成原電池,①②相連時,外電路電流從②流向①,說明②是正極①是負極,①比②活潑;①③相連時,③為正極,說明①比③活潑;②④相連時,②發(fā)生還原反應,②為正極,故④比②活潑;③④相連時,③發(fā)生氧化反應,③比④活潑?!边@樣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四、善于運用輔助手段
在分析題意的時候如果能運用輔助手段,例如寫提綱、列表、畫圖、作標識、劃重點符號等,將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數(shù)量關系、目標要求直觀、全面地展示出來,把對解題有用的信息篩選出來,就能為解題掃清障礙。
(2012年高考全國卷第29題)氯化鉀樣品中含有少量碳酸鉀、硫酸鉀和不溶于水的雜質(zhì)。為了提純氯化鉀,先將樣品溶于適量水中,充分攪拌后過濾,再將濾液按下圖所示步驟進行操作。
回答下列問題:
(1)起始濾液的pH 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 ;
(2)試劑Ⅰ的化學式為 ,①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3)試劑Ⅱ的化學式為 ,②中加入試劑Ⅱ的目的是 ;
(4)試劑Ⅲ的名稱是 ,③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5)某同學稱取提純的產(chǎn)品0?郾7759g,溶解后定容在100mL容量瓶中,每次取25?郾00mL溶液,用0?郾1000mol/L的硝酸銀標準溶液滴定,三次滴定消耗標準溶液的平均體積為25?郾62mL,該產(chǎn)品的純度為 (列式并計算結果)。
在解答(1)至(4)問時如果能作如下輔助示意圖,就能幫助自己思考,達到事半功倍的解題效果。
五、善于發(fā)現(xiàn)熟悉的情境
我們常說會解一道題就會解一類題,因為在遇到陌生的問題情境時,可以聯(lián)想一些熟悉的問題情境,找出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相似之處,從解答原問題的策略中探求出解答新問題的方案。高考題中的很多題與我們平時的練習題情境是相似的,我們可以用已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解決新問題。例如:
(2007年高考全國卷第11題)等物質(zhì)的量的下列化合物在相應條件下完全分解后得到氧氣最多的是( )
A?郾KClO3(加MnO2催化劑,加熱)
B?郾KMnO4(加熱)
C?郾H2O2(水溶液,加MnO2催化劑)
D?郾HgO(加熱)
前面提到的2012年高考全國卷第12題的問題情境與該題就很相似,都是等物質(zhì)的量物質(zhì)分解后比較產(chǎn)生氣體體積的大小,可以用相同的思路進行解答。因此在平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題型歸類訓練,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題目的相似性,學會識別這類題目的類型,學生就能采用已有的策略順利解決相似的問題,就擁有了解決這類問題的金鑰匙。
具備良好的問題識別能力是問題解決的前提。問題識別能力的培養(yǎng)是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的,不會一蹴而就。教師首先要有培養(yǎng)學生問題識別能力的意識,教導學生面對問題不要急于求成,培養(yǎng)學生仔細讀題,弄清已知和未知的習慣。其次要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問題識別策略。每個人對問題的識別都會受其學習習慣、認知風格的影響,因而沒有統(tǒng)一的問題識別模式,教師也不要把自己的策略強加給學生,而應鼓勵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問題識別策略。教師還要注意為學生精選問題識別的例子,對學生進行問題識別訓練。好例子能起到幫助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作用。當學生悟出了自己識別問題的策略后,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