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們對外界刺激產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情感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同時存在,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形成優(yōu)勢的興奮中心,有利于克服、抑制“怕”“沒興趣”等心理狀態(tài)。消極的情感,則會麻痹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助長對事物(閱讀)的厭惡情緒,更怕、更沒“興趣”了。學生每一課是否樂于學下去,課前的情感熏陶,尤為重要,它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的課前情感熏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發(fā)。
一、認知欲的引發(fā)
當今學生都具有強烈的認知欲望,渴望解決頭腦中的疑問。利用這種心態(tài),教師可將課文中估計學生會感興趣的知識,如山川地理、歷史風云、人情世態(tài)、科技知識等,像“新片預告”一樣,預先提示給學生,以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閱讀活動之前就產生一種“欲知原委,請看課文”的心理效應。
二、寫作的需要
有調查表明,許多學生在閱讀一篇新課文時,心里懷有一種實用的期待,希望這篇課文能在寫作上起到可模仿的范例作用。據(jù)此,教師先要摸清學生有哪些寫作上的“需要點”,然后,根據(jù)某篇新課文的寫作特色,向學生預告該課文在同體裁、同題材、同主題或同作者等同類課文的比較中顯示的“脫穎”之處,以引發(fā)新奇感,使學生處于一種為了模仿而“主動接受”的心態(tài),從而有目的地閱讀課文。
三、懸念的設置
懸念就是惦念、牽掛在思想上的問題,這類問題最好能強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認真細致地去閱讀課文。
四、形象的再現(xiàn)
講授新課前,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所表現(xiàn)的精神境界,加以歸納概括,進行簡單的或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設置意境,制造感情懸念,從感情上引起學生的沖動。
五、美育的誘導
根據(jù)學生愛美的心理特征,在課前展示出課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古今中外、許許多多杰出人物的精神美、心靈美,許多瑰麗如畫的自然美、藝術美,以及課文本身所顯現(xiàn)的意境美。用出自肺腑的真體驗、真感情去撥動、去震撼全體學生的情感之弦,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六、問題的提出
針對學生好問的心理,教師可在課前向學生提一些能引發(fā)興趣、啟迪思維的問題,一類是與課文有關的自然現(xiàn)象、科學奧秘、人生問題、思想認識問題等;另一類是表現(xiàn)在課文形式上的一些“自相矛盾”的問題。通過強烈的質疑誘使學生自己去研讀課文,尋求答案。
總之,小學生對新奇的事物往往有好奇心。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對遇到的新異現(xiàn)象進行分析、思考,有所發(fā)現(xiàn),并會帶來一連串的思維活動。教師如能及時地進行引導,則能使學生的思維更持久、更深入,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射陽縣解放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