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觀察生物現(xiàn)象時,有效地使用視、聽、嗅、味、觸等各個感官,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觀察,能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實驗對象間的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學習能力,增加生物知識。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物實驗;觀察能力
初中生物實驗包括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實驗現(xiàn)象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而觀察能力是上述諸項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重要條件。因此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啟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guī)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xiàn)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科學的方法,充分有效地培訓學生使用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官,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定性、定量的觀察,敏銳地發(fā)現(xiàn)觀察對象之間差異。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的自學、分析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理解和熱愛。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觀察能力,我們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明確觀察目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chǎn)生動手實驗的內(nèi)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在觀察時對學生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務,然后擬定觀察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最終達到讓學生獨立實驗的目的。
二、學會科學的觀察程序和方法
觀察能力的提高有賴于科學的觀察程序和方法。組織培養(yǎng)學習的科學的嚴謹?shù)挠^察程序和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時,顯微鏡中出現(xiàn)許多連成一片的洋蔥表皮細胞,面對這些復雜的眾多的細胞組織時,學生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就要從觀察程序和方法方面加以指導:先看洋蔥表皮細胞的形態(tài),再選擇一個較完整、清晰的細胞,仔細地觀察其結構。在觀察細胞結構時要從外到內(nèi),依次觀察各部分結構特點。這就是一種最常用的從外到內(nèi)、從整體到局部的程序觀察方法。同時也要教會學生,針對不同的實驗類型和實驗對象,要選擇不同的程序和方法。
三、抓住特征,有重點地進行觀察
不同的實驗對象時,都有著各自特征,如果樣樣都去觀察,就會變成無的放矢,最終將一無所獲。因此在做實驗觀察時,要注意讓學生先分析實驗對象的獨有的特征,根據(jù)實驗的目的,列出要觀察的重點,做到有的放矢,重點觀察。
如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tài),首先要分析鯽魚的特征,因為它是水生脊椎動物,那么鯽魚就應該具備水生脊椎動物的特征,因此在觀察的時候就要重點觀察鯽魚與水生生物相吻合的一些特征,如形體、體色、側線及鰭等。此外在重點觀察時還要提醒學生觀察要細致,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四、鼓勵勤于思維式的觀察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同樣,在生物實驗觀察方面也要積極地進行思考。因此教師一定在指導學生做實驗觀察的時候,不僅要指導學生用感官和工具去“觀”,更要用腦去“察”,要將實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比較、判斷,通過思維得到正確的結論,要使“直觀性觀察”升華為“邏輯性觀察”。同時教師也要在指導的過程中,多設置幾個“為什么”,通過一系列的“為什么”來引導進一步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注意培養(yǎng)觀察習慣和觀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觀察的摯友。在生物實驗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出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提升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也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深度,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和重視。
總之,實驗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當中體現(xiàn)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同時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xiàn)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找準學生興趣的最佳觸發(fā)點,因勢利導,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讓學生在實驗觀察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更積極、更廣泛的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 廣東省南雄市湖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