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典詩文展現著悠久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小學語文教師要把學生引入這匯集著古老文化瑰寶的殿堂,使學生體會這博大精深的古詩詞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研究
現行語文教材中,編排了許多經典的古詩文,它們不但是我國博大文化的濃縮,同時也是歷代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古詩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本文將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育特點,在理論研究教育的基礎上,針對小學階段的經典古詩文進行教學分析。
一、創(chuàng)設相關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袑W習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興趣是求知的向導,也是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其積極性才會越高,所學到的知識就會越牢固。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鐵杵成針》時,其篇幅較長,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詩文內容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通過講故事或情景表演的方式,化難為簡,讓學生深刻理解詩文內容。再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時,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幅云霧濃重厚密,山林高大幽深的圖景,并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將學生帶進詩人尋訪隱者時的山林環(huán)境中,體悟到隱者隱居世外的高潔性格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爭相表達自己的感受,此時再結合書中的插圖,讓學生以形象的語言述詩意、悟詩境,就能得到水到渠成之效。對于大多數文言文,只需要學生了解其中的意義即可,而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則可以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當學生理解詩文的基本意義之后,可以鼓勵學生將這個故事講出來,如:組織學生進行故事比賽等,不但趣味性較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意境美
古人在吟誦詩詞時,往往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讀到高潮時,一般都會心潮澎湃、手舞足蹈,可見,一首好的詩詞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能夠引人入勝,使人感覺身臨其境。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意境、感悟主旨。
1.初步吟讀,感受詩文的韻律美
首先讓學生用之前所學過的方法自由誦讀,要求做到吐字清晰、讀音準確、表達流利,以消除所有的語言障礙。
2.品讀結合,充分體會詩文的意境美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現詩文中的關鍵詞,并在誦讀過程中對這些詞加重語氣、拖長聲音。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和何時”,就應在誦讀時加重語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范讀、比賽誦讀等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古詩文朗讀訓練。
三、加強聯(lián)想能力,使學生在想象中入境悟情
想象實際上是根據過去經驗和原有記憶進行深加工,最終所形成的新的意向和觀念。語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尤其是閱讀古詩文時,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聯(lián)想能力,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沒有審美就沒有藝術。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只有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來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促使他們展開想象、由此及彼。例如,在教學《示兒》時,應抓住其中的一個“悲”字,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何而悲?你看到了怎樣的“悲”的畫面?讓學生通過思考進行想象,想象到詩人面對國家的衰亡,老淚縱橫,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這首悲涼的詩,體現了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當枯燥的詩句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時,學生才能真切地投入其中,真正地體會詩人的思想,想起所想、感其所感、樂其所樂、悲其所悲??梢姡娢乃膬仍谝馓N,能在“想象”的引領下噴涌而出。吟詩作對的目的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情感,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所以,誦讀古詩文首先要“入情入境”,通過詩中描繪與作者達到思想交融的境界。只有真正領悟詩人的內在情感,才能體會古詩詞的豐富內涵。比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通過母親為遠行在外的孩子縫衣服這件小事,深情地歌頌了偉大的母愛,并采用比喻手法作為結尾,既展現了優(yōu)美的意境,又體現了深刻的內涵。
當然,古詩文的內容豐富絢爛,對古詩文的教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僅是本人的幾點認識和看法,對古詩文教學探析只是冰山一角,肯定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仍需要努力去嘗試,繼續(xù)探索。
(作者單位 浙江省慈溪市庵東鎮(zhèn)西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