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四十分鐘的語文課,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是文字與圖像的融合;是意境與情感的融合;更是教師與學生的融合。融合的課堂應是灑脫的!自然的!智慧的……最終是有魅力的!那么,教師如何在四十分鐘內(nèi),把自己的智慧融入課堂之中呢?
一、圖文并融
文字與圖像的結合是蘇教版課本的一大特色。之所以如此安排一定有其目的與作用。文字與圖像是一種互補,圖像為文字提供感性的材料,便于理解與體會。而文字又可以彌補圖像的局限性,拓展了圖像的空間。例如,蘇教版第三冊《月亮灣》是一幅秀麗的圖畫,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文章。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時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了圖畫與文字之間微妙的作用與關系,設計精美的圖文并融的多媒體課件:“月牙般的小河,水中游動的小魚,燦爛的朝霞與桃花”等等。其中我覺得可以把圖文并融作用發(fā)揮得最為突出的有兩處,第一處是在理解“春天,樹上開滿了桃花,遠遠望去,像一片燦爛的朝霞?!边@一比喻句中為什么把“朝霞”比作“桃花”。通過“朝霞”與“桃花”的圖片對比,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面積比較大,是“一片一片的”,另外都是那樣美麗與“燦爛”。從而運用圖片的視角體驗解決了文字的理解難點。第二處,也是我覺得最絕妙的地方,就是在出示“清清的河水倒映著小橋、綠樹和青山。”這一句文字時,不僅有醉人的美景倒映在水中,令人驚嘆的是連文字也同樣倒映在了清清的小河里。圖畫與文字做到如此的并融,我想孩子們也一定會被深深地吸引、感染,于是孩子們會認為小河是鏡子,更像魔術師。真真切切地陶醉在了迷人的畫卷中了,而此時教師如果來一句“并融”的點評更會觸動孩子們的心弦:“讀得真好,我相信你的影子也會倒映在河水里的”。
二、情境交融
如果說“圖文并融”只是給孩子提供了理解的平臺,那么課堂里的“情境交融”就會給孩子的情感體悟架起橋梁。情境是作用于兒童主體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僅有益于兒童認知心理的發(fā)展,而且能有效地調(diào)動兒童的情感參與。這樣,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才會濃,學生才會在興趣盎然中得到情感的體悟。
1.角色入境,情不自禁
“小魚,小魚,你們在哪里?”“小魚,小魚,你們在小里干什么呀?”“小魚,小魚,我看見你們在水里玩得好開心呀!老師想來河邊走走,你們歡迎嗎?”《月亮灣》一課,教師心中的小魚就應該是孩子們,一聲聲親切的召喚會喚起孩子們心中的“小魚”,此時此刻,孩子們會認為自己就是“小魚”,一群快樂的“小魚”。沒有一絲做作,卻讓“小魚們”樂此不疲。于是圍繞“河水繞著村子緩緩地流著,一群群魚兒在河里游來游去”的說話訓練,“小魚們”是滔滔不絕,讀起書來“小魚們”更會真情流露。正是這種角色的創(chuàng)設,孩子們的情緒一次又一次達到高潮,朗讀也越來越有味道。
2.感觀入境,情由心生
如果說文字與圖像是對視覺的一種沖擊,給人帶來美的享受,那么來自于聽覺與嗅覺的刺激又會帶來什么樣情感的變化呢?在“月亮灣”里我們可以這樣設計。還是在“春天,樹上開滿了桃花,遠遠望去,像一片燦爛的朝霞?!边@一句的想象理解過程中,教師應抓住“桃花香味”的特點設計這樣一個想象練習:“站在桃樹下,讓我們閉上眼,深吸一口氣,怎么樣?”孩子們會在教師的引導下仿佛真得聞到了花香。緊接著教師再抓住孩子們的感受,又引導道:“這香氣撲面而來,又隨風飄去,飄到了小鳥的鼻子里,小鳥唱起了歌,香氣還飄到了哪里呢?”于是孩子們會帶著自己感觀的刺激想到了“蜜蜂、蝴蝶、小朋友、農(nóng)民伯伯”。香味的感受,讓孩子們對于“月亮灣”的桃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就是“感觀入境”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
除了嗅覺上的感受,在教學設計中還可以運用聽覺的享受。一曲動聽的《采茶曲》,讓孩子們聽出了采茶姑娘開心的笑聲,更讀出了采茶姑娘心中的快樂!如果再能讓孩子們跟著音樂動起來,一起和采茶姑娘采采茶的話,孩子們的感受還要深刻。緊接著追問:“采茶姑娘為什么開心?”孩子也許就會體會到自己通過勞動后采到滿滿一籃茶葉后的喜悅了。朗讀起來也就發(fā)自內(nèi)心了。
三、師生融融
我們常說課堂教學有三個要素:教材、學生、教師。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而以往最多研討也是發(fā)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上。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主導,我們都認同這樣的觀點。然而,要在課堂中,學生依然是學習的主體,而且是十分得投入,教師也起著引導的作用,而且不留痕跡。那就得發(fā)揮教師的聰明才智。進入課堂,教師就應十分親切地加入到孩子們中間,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感悟。如教學《月亮灣》一課時,教師親昵地召喚小魚,小魚們向她揮手示意;一同站在桃樹下陶醉花香;從村前走到村后,在采茶歌中,和孩子們綻開了笑臉。如果說這些還算不了什么,那么最后設計一個“拍照留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那就是最好的例證了?!皶r間不早了,我們該回家了,舍得嗎?那老師給你們拍個照留念吧!你們先選個景!”此時多媒體出示流動的“月亮灣”美景。儼然一處精心的設計,此時此地的教師和學生就像是一家人。于是孩子們會很自然地回憶起自己走過的景點,梳理文章中所介紹的內(nèi)容。在看似平淡的交流中鞏固孩子們對文字的印象。師生間如此的“其樂融融”。
四、讀寫相融
如今的新課改,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把生字教學和練習放入課堂就是一種很好和嘗試。一堂完整的語文是聽、說、讀、寫的融合。那么,“寫”是課堂的有效延伸,更是語文教學理解、積累到運用的過程。在二年級的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寫幾句連貫的話。”那么,《月亮灣》一課正是一次練筆的好范文,在學習了課文之后,讓孩子回家按一定的順序,畫畫自己熟悉的一個地方,并寫上幾句話。我想這才是學完課文最好的反饋。
這是一個融合的課堂,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幻想的天地;這是一個融合的課堂,讓學生的思維獲得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這是一個愉快的課堂,整個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讓我們努力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科學的教學方法融入課堂,把關注孩子發(fā)展的目光融入課堂??傊粋€聰明的教師會把自己的智慧融入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