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余華的小說《活著》和莫言的小說《檀香刑》中,對死亡意象的營造主要是反復(fù)敘述殘殺和死亡,他們憑借精湛的敘述技巧,敘述了人生的苦難和人性的暴力。由于二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雖然兩個文本中都充斥大量的關(guān)于死亡的描寫,但兩種“死亡”意象承載的內(nèi)涵卻不同:一部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的無情與殘酷,一部展示人性的骯臟與丑惡。
關(guān)鍵詞:死亡 《活著》 《檀香刑》 敘述 比較
本文中的“死亡”意象,就是作者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審美趣味寓于“死亡”這一表象之中,通過對“死亡”的文本敘述,達到一種超越死亡本身的思想上的創(chuàng)作高度,形成一種獨特的意味。死亡意象多以悲劇的形式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悲劇主人公的死亡是悲劇中悲情升華成美感的“催化劑”,死亡對生命的否定恰恰加強了生命的審美價值和意義,從而使死亡帶上了一道唯美的光環(huán)。
余華和莫言都是人性惡主義的信奉者,他們都選擇了一個超然的敘述人來講述“死亡”的故事,用展示的方式進行細密的描寫。二者在作品中對死亡意象的營造主要是反復(fù)敘述殘殺和死亡。憑借著精湛的敘述技巧,敘述了人生的苦難和人性的暴力?!痘钪泛汀短聪阈獭愤@兩部作品中,充斥了大量關(guān)于死亡過程的描寫,“死亡”成為了貫穿作品的一條線索,但在這兩部作品中,死亡這一意象卻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和意味。
一、殘酷與殘忍的碰撞
殘酷是冷酷的同義詞,它多指現(xiàn)實的無情,是在客觀條件下,人們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的無奈。而殘忍是一種某些本性與某些本能發(fā)揮自己能力的一種效果,它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主觀的、人性本身的兇殘暴虐?!痘钪分械摹八劳觥笔菤埧岬?,《檀香刑》中的死亡展現(xiàn)出的完全是一種主觀的、人為的殘忍。
在《活著》中,整部小說都籠罩在一個無法擺脫的死亡陰影之中,死亡的氣息四處彌散。從福貴敗光家產(chǎn)氣死他爹,到兒子、女兒、妻子、女婿一個接一個的死去,這些突如其來的死亡殘酷地奪走他們鮮活生命的同時,也剝?nèi)チ烁YF的希望和寄托,這就是現(xiàn)實的無情。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生命是那么的渺小。余華用手術(shù)刀般的筆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zhì)從虛假人道、自我安慰中抽離出來,將血淋淋的現(xiàn)實展現(xiàn)給讀者:生命本身就是一場煉獄,人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無能為力,只能在悲愴中做無聲的反抗。與《活著》中殘酷的現(xiàn)實條件不同,《檀香刑》中的死亡展現(xiàn)出的是一種人為的殘忍。作者不但塑造了行刑者(以趙甲為主)殘忍的嘴臉,還塑造了統(tǒng)治者(皇族、袁世凱等)以及看客們殘忍的嘴臉,借“死亡”有力地表達出人性本惡的殘忍。小說中,莫言先后描述了七次行刑的過程,分別使用“腰斬”“斬首”“凌遲”“閻王閂”“檀香刑”等刑罰。在描寫時,絲毫不吝惜篇幅,以超凡的想象將血肉橫飛的場面大肆渲染出來,令人慘不忍睹。顯然,莫言的寫作意圖是想通過對刑罰的描寫,把縣官、統(tǒng)治者、劊子手、普通百姓人性中最丑惡的東西展示給大家看??梢哉f,他筆下的刑罰世界就是一座卑污了人性的展覽館,將各種丑惡的人性通過死亡這一載體呈現(xiàn)出來。
二、悲劇與“丑劇”的碰撞
《活著》中的死亡是一出出鮮活的悲劇,《檀香刑》中的行刑場面包括最后的“檀香刑”大戲就是一出出“丑劇”。
悲劇常以作品中主人公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及其悲慘的結(jié)局,構(gòu)成基本內(nèi)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多是人們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劇以悲慘的結(jié)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用魯迅的話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在《活著》中,福貴的遭遇就是他一生的悲劇。首先,作品表現(xiàn)的是人生的悲劇?!痘钪分幸灾魅斯H人連續(xù)的死亡事件為敘事動力,敘述了福貴在一夜之間傾家蕩產(chǎn),在命運的夾縫中左突右沖,開始了一生的悲劇歷程,隨著身邊親人的紛紛死去,最終走向孤身一人的悲劇結(jié)局。這喚起了人類蜷縮在內(nèi)心的恐懼,每個人如無根的浮萍在這個世界上隨波逐流,而親人的接連離去無疑使人更加絕望。其次,作品表現(xiàn)出了不屈的靈魂在悲劇中隱忍。福貴雖然在苦難面前無力抗爭,但他仍然不斷地在尋找活著的希望與意義,以不屈的靈魂在苦難的荒野中頑強隱忍。全文總體上用一種灰暗的色調(diào)對七個死亡情節(jié)進行描述,但每一個情節(jié)里又總有一筆亮色給人以期待,表現(xiàn)了福貴在承受了一個又一個的打擊后,依然對黑暗現(xiàn)實中的一絲光亮充滿了期許和渴望。從他的身上,閃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的某種精神特質(zhì)——不屈的靈魂于苦難的生命中隱忍不發(fā),但在現(xiàn)實的被動承受中又包孕了對命運的抗爭和對生命的執(zhí)著。
《檀香刑》中“死亡”是以“丑劇”呈現(xiàn)的。從字源學的角度來看,丑的原始意義與死亡有關(guān)。東漢語言學家許慎解釋“丑”說:“可惡也,從鬼,酉聲?!痹谥袊缡斓奈幕校瑢彸笠庾R與死亡意識有關(guān),但由于中國文化避諱死,也就導致回避與之相連的丑,對死——最大的丑的厭惡與回避,使得審丑意識一直偏向于社會倫理學范疇,丑的特征就成為惡的標志?!短聪阈獭分?,莫言借“死亡”意象展現(xiàn)人性的丑惡。首先是行刑者的丑劇,《檀香刑》中成功刻畫了劊子手趙甲的形象。作為劊子手,趙甲對死亡有著獨特的思維和理解方式,他認為只有讓行刑的過程無比完美,才是對受刑者最大的尊重。這種思維邏輯本身就是一種丑陋的表現(xiàn)。他能意識到不同肉體的不同質(zhì)感,“他感到錢的肉很脆,很好割。這是身體健康、肌肉發(fā)達的犯人才會有的好肉。如果凌遲一個胖如豬或是瘦如猴的犯人,劊子手就會很累。累是次要的,關(guān)鍵是干不出俊活”。這種病態(tài)思想在他看來是極其正常的,甚至是“大義凜然”的。他把每一次行刑都當做是一次精彩的表演,所以才會在凌遲處死錢雄飛時發(fā)出“讓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眼前這個漢子,一直不出聲號叫。這就使本應(yīng)有聲有色的表演變成了缺乏感染力的啞劇”的感慨。這一系列的思想和行為完全就是一個喪失了情感的“丑人”上演的“丑劇”。其次是看客的丑劇,殺人藝術(shù)和其他任何形式的藝術(shù)一樣,其呈現(xiàn)出的內(nèi)容都必須要迎合“看客”的審美趣味。這是上層統(tǒng)治者和中國底層民眾共同的需要。作者把刑場描寫成了丑態(tài)輩出的戲臺,目的就是為了突出看客們邪惡的趣味和廉價的同情心,把刑罰當成他們無聊的日常生活中一個好看又刺激的節(jié)目。莫言借劊子手之口道出了看客們的變態(tài)心理:“所有的人,都是兩面獸,一面是三綱五常、仁義道德;一面卻是男盜女娼、嗜血縱欲……師傅說,觀賞這表演的,其實比我們執(zhí)刀的還要兇狠?!眲W邮种皇墙y(tǒng)治階級實施專制統(tǒng)治的一項工具,是可以被取締的,而看客則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群體。他們對酷刑強烈的欣賞欲望,是人性深處最為骯臟和丑陋的一面,因此他們才是這出丑劇中真正的主角。
三、兩種“死亡”帶給讀者別樣的感受
文學活動不只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活動,它還應(yīng)包括文學讀者進行閱讀鑒賞的活動。只有經(jīng)過讀者的閱讀鑒賞,作者創(chuàng)作的文本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
《活著》中,在福貴身邊接二連三的死亡并沒有讓讀者感到絕望,反而激起了讀者對生存的渴望,面對死亡,生命就是一種進攻。小說中,余華通過死亡來探索活著的意義,以死亡逼視生存。每一次親人死亡,對福貴而言都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都是福貴生命的一次真實的體驗。讀完全書,讀者不會被其中接連不斷的死亡嚇倒,反而會激起對生存強烈的渴望、對生命無比的敬畏。福貴悲涼的一生盡管充滿了許多變故和未知數(shù),盡管每一步都走得艱難而沉重,但他一直秉承著生命之燈,不屈地燃燒著生命之火。他一個人的火光雖然微弱,但卻帶給人間美好的憧憬和無限的溫暖,在撲面而來的生命的芳香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魅力?!短聪阈獭分校娣路鸪蔀榱艘环N磨難,死亡倒是對生存最好的解脫,因為與其在一個個酷刑中飽受煎熬,不如一死了之。作品中充斥了許許多多的酷刑和死亡意識,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恣意汪洋的敘述發(fā)揮到了極限。我們甚至感受到莫言興奮得猶如行刑場上的行刑者,他手中的筆猶如劊子手手中沾滿了鮮血的屠刀,揮舞得刀光閃閃、血霧彌漫,而讀者就猶如刑場邊上圍觀的群眾,分明也嗅到了幾分殺氣,仿佛進入了一個恐怖、顫栗的世界,令人在閱讀的快感中伴有精神上的震撼和生理上的惡心,有一種生不如死的認同感,這種膽戰(zhàn)心驚的閱讀體驗也是對人性的反思與無情的揭露。
四、兩部作品中“死亡”意象敘述差異的原因
二位作者死亡意象營造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作品主題本身的需要。在《活著》中,余華的寫作意圖是用殘酷的死亡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活著,遠離死神,珍愛生命。面對苦難和死亡的威脅,要以生拒死,用活著對抗死亡,即使在厄運中也要頑強地扼住命運的咽喉,永不言棄。所以盡管作品中出現(xiàn)了很多死亡的場景,但只是以死亡作為一個結(jié)果,沒有必要浪費更多的語言去追求死亡的過程。另外余華在寫《活著》時已從冷敘述的風格轉(zhuǎn)為溫情,因由先鋒式創(chuàng)作向?qū)憣崉?chuàng)作的轉(zhuǎn)變,此其在作品中加入了更多的人文關(guān)懷。在《活著》中,余華雖然依然保存有某些先鋒的元素,如敘述的張力、死亡的循環(huán)重復(fù)等,但更多的是以樸素平實的筆調(diào)敘述故事,即使涉及到有關(guān)死亡的主題,也沒有了先前形式上的夸大和變形,更貼近故事的本來面目,注重故事本身的內(nèi)容,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回歸了現(xiàn)實。這也是他在《活著》中,沒有像以往作品那樣突出死亡這一過程的主要原因。
在《檀香刑》中,莫言更加注重對死亡這一過程的描寫,是因為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讓讀者在“慘不忍睹”的描寫中體會到人性的骯臟與丑惡。描寫的過程越詳細,讀者的體會就會越深刻,作品主題的凸顯也會越明顯。用莫言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在《檀香刑》里當然寫到了刑罰和死亡,但我寫刑罰和死亡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展示暴力,而是想展示人性中的陰暗,而是想揭示一種不僅存在于歷史中,也存在于現(xiàn)實中甚至存在于人心中的酷虐文化。”
二是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個人風格愛好。余華的父母都是醫(yī)務(wù)人員,所以他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醫(yī)院中度過的,他看慣了鮮血、死亡、病痛、絕望,這些令平常人恐懼的畫面像一張張圖片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他已習以為常。這種經(jīng)歷和記憶沉淀在余華的心理最底層,成為了一種精神本能。在《活著》中,作者對死亡進行反復(fù)敘述,在賦予死亡“體驗性”和“形象性”的同時,營造了整體的死亡意象。這種寫作帶有揭示作家心理原型的性質(zhì)。正因為作者對死亡意象有了一種本能的接受,這也成為了他在《活著》中對接二連三的死亡過程冷漠描寫的主要原因。余華的死亡敘述終究是一種宿命般的非抵抗性的敘述,一切都在劫難逃。因此,《活著》中一系列的死亡在作者筆下變得順其自然地冷酷起來。
莫言在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接受了美國意識流小說作家??思{和哥倫比亞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家馬爾克斯的影響,在作品中喜歡使用通感手法,想象離奇大膽,無論寫什么作品,他都十分注重描寫過程,盡情狂歡語言,把讀者的一切感官都調(diào)動起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創(chuàng)作者要有天馬行空的狂氣和雄風。無論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還是在藝術(shù)風格上,都必須有點邪勁兒”。在《檀香刑》中,他更是通過對死亡過程的描寫將語言狂歡到了極致,這部作品也是他一貫風格的集大成者。作者對行刑場面幾近于混亂瘋狂的描寫,是寫丑惡的人性在死亡面前的非理性的殘忍。受刑者的哀嚎、血肉橫飛的場面,構(gòu)成了作品中的死亡意象。這也是莫言在深受西方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浸染下,對死亡意象的獨到理解。他對死亡意象的理解不同于余華的“本能性”,而是一種在對外來文化接受基礎(chǔ)上的“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1] 楊揚.莫言研究資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 余華.自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 楊揚.莫言研究資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作 者:張顯翠,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楊明驥,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