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秘密花園》作為伯內特的代表作,講述了孩子們在進入秘密花園前后經歷的重大轉變,從而闡釋了伯內特的教育理念。本文通過對書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解讀字里行間所蘊含著的兒童教育思想,以及對成年人自我教育的強調。
關鍵詞:伯內特 人物 思想 蛻變 兒童教育
一、《秘密花園》簡介
美國女作家伯內特(Frances H. Burnett)的代表作《秘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是一部百年來暢銷不衰的經典兒童小說,它被一代代孩子們不斷閱讀,在許多人的童年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只要說起《秘密花園》,人們就會想起一個成長的安樂窩、一個蛻變的發(fā)生地、一個靈魂的避難所。這本關于如何尋找幸福和快樂的書,不僅是對孩子心靈的滋養(yǎng)、愉悅和啟迪,而且對不同家庭的兒童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秘密花園》是20世紀著名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的代表作。1909年,當她在紐約長島布置自己家的花園的時候,突發(fā)靈感,構思出《秘密花園》。小說初版于1911年,旋即在英國和美國熱銷,并且成為她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本書一經出版,很快就成為當時最受關注和最暢銷的兒童文學作品,全世界的成年人和孩子們都熱愛《秘密花園》。可以說,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掘這本書的力量,數代人都在持續(xù)努力著。整個20世紀,人們一直再版這本書,它先后十幾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卡通片、話劇、舞臺劇。這恰恰再一次證明,美好的心靈是人類永遠的珍愛與追求?!睹孛芑▓@》正好講述的是一個關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美好心靈追求的故事。
在英語兒童文學作品里,《秘密花園》被公認為是一部無年齡界限的佳作,也是一部打破雅俗界限的文學作
品。它作為嚴肅的文學作品被收入牛津《世界經典叢書》,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S.艾略特和D.H.勞倫斯的寫作。
在近百年的閱讀過程中,“秘密花園”已經不再僅僅是一本書的名稱,它成了一個描述心靈凈土和精神樂園的代名詞。
二、秘密花園的外面:陰暗、絕望與恐懼
《秘密花園》一書中刻畫了三個孩子:瑪麗、科林和迪肯,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成長過程也各不相同?,旣?,來自印度的一個中產家庭,爸爸是當地的官員。科林是英國一處莊園的小主人,家境富裕。迪肯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兄弟姐妹加起來有十二個,爸爸媽媽不得不辛苦地勞作,才能養(yǎng)活一家子。
小瑪麗原本家境優(yōu)裕,然而,爸爸工作繁忙,媽媽則忙著參加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都無暇顧及孩子。她自己都記不清,上一次見到爸爸媽媽是什么時候的事了。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小瑪麗不僅體弱多病、孤僻乖張,還是個壞脾氣的孩子。只要稍不順心,她就會沖著身邊的傭人破口大罵,罵他們是“豬”、是“豬生的”。
可是,一場霍亂卻改變了她的命運。身邊的人相繼染上瘟疫,一個接一個地死去,包括她的爸爸媽媽。但是,她卻絲毫沒有悲傷的感覺,她擔心的只是自己以后的生活?,旣愊仁堑疆數氐囊粋€英國人家里暫住,在那里她第一次發(fā)現自己并不受歡迎,尤其是孩子們似乎一點也不喜歡她。不久以后,她就漂洋過海,被帶到了英國,來到她姑父的米歇爾·懷特莊園。在這個美麗而又有點神秘的莊園,瑪麗實現了蛻變,尤其是秘密花園更成為她心中的一個大謎團。
她很快就和小女傭瑪莎走得親近,從瑪莎的口中,瑪麗知道了許許多多關于莊園的說法。在好奇心驅使下,初來乍到的瑪麗幾乎走遍了整個莊園,雖然這是不被允許的。在果園里,她結識了園丁,并且和可愛的知更鳥成了好朋友。在瑪莎的安排下,瑪麗認識了迪肯,她馬上就喜歡上了這個新朋友——他陽光、健康、快樂,小動物們都喜歡他。后來,膽大的瑪麗在黑暗中認識了另外一個孩子,他就是病懨懨的科林,莊園的小主人。
在這里,瑪麗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變化。一方面,規(guī)律的飲食和大量的運動,讓她渾身上下充滿了活力,她變得更加健康強壯。另一方面,從瑪莎、迪肯,還有他們家人那里,瑪麗開始知道了人類純潔的情感——友誼和關愛,她的內心深處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更重要的是,瑪麗學會了如何關心和愛護別人——她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了對小表弟科林的關愛。
科林從出生開始,就疾病纏身,而且被認定活不了多久。從小就失去了媽媽,爸爸也對他不抱希望,再加上對死亡的恐懼,科林早就走上了自暴自棄的道路。他的生活中,除了眼淚和憤怒之外,沒有任何有意義的東西。然而,正是潑辣的瑪麗驚醒了可憐的科林。在迪肯的幫助下,他們攜手走出了陰暗的屋子,一起走進了生機勃勃的花園。
三、秘密花園里的蛻變:自然、愛與希望
在那座荒廢了十年的秘密花園里,在大人們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瑪麗、科林和迪肯快樂地享受著大自然所帶來的一切,陽光、雨水、荒原上吹來的清新的風;他們欣喜地目睹著生命的奇跡:花草樹木從種子到嫩芽再到茁壯成長的過程,知更鳥從壘窩到求偶再到哺育后代的神奇……
秘密花園是一片神奇的沃土,秘密花園成為了孩子們與大自然水乳交融的圣地。秘密花園里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無不讓孩子們的世界充滿了愛與歡樂。對于瑪麗和科林來說,勞動使他們的體魄更加強健,耕耘讓他們理解了生命的意義。為什么小動物們都圍繞著迪肯?為什么迪肯干活時總是小心翼翼?從迪肯身上,他們不僅學會了熱愛大自然,更學會了熱愛生命——愛植物、愛動物、愛他人、愛自己。
窮孩子迪肯,正是在大自然中尋找到自己的快樂,而且他的內心始終洋溢著愛。他不但熱愛家人,也熱愛荒原上的一切: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陽光風雨……
也正是在迪肯的幫助和感染下,瑪麗和科林完成了身心兩方面的蛻變和升華。秘密花園的大門就這樣通向了孩子們心中的天堂。
從一個瘦弱陰暗、自私自利的怪孩子,到開朗活潑、關愛他人的好女孩,瑪麗完成了人格的升華。在她身上,許多原本不為人知的優(yōu)秀品質也被挖掘和展現出來,宛如一塊落滿了灰塵的玉石,經過風雨洗禮之后,漸漸閃現出人性的光輝。
而在科林身上,大自然的力量更是顯現無余。從一個臥床不起的病苗子,到坐上輪椅的小主人,再到獨自挺立的“演說家”,科林極好地詮釋了“希望”二字的意義。
四、愛與希望的延伸:克拉文先生的嬗變
科林身上的一系列變化,不僅讓他自己充滿了希望,也讓他的父親看到了希望,喚醒了父親身上的愛,最后更是讓整個莊園都重獲新生。
作為科林的父親、瑪麗的姨父,克拉文先生自從十年前愛妻不幸殞命于花園內起,就一蹶不振。他們唯一的孩子科林,卻早早被斷定將不久于人世。痛失愛妻的苦楚和希望破滅的打擊讓他選擇了逃避:他鎖緊了秘密花園的入口,把鑰匙深深埋入土里,從此流連于山水。雖然有著偌大的家業(yè),卻過上了漂泊無依的日子,渾渾噩噩地茍活在幻想與現實之間。
就在他逃避現實的路上,他收到了米歇爾莊園的來信,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信中,兒子科林告訴了他家里,特別是科林自己身上的巨大變化??死恼痼@了。他立刻動身返回家園。他直奔花園而去。恰巧,追打至門口的科林一頭栽入他的懷中。此時此刻,愛與希望洋溢在父子倆的周圍。當父子倆昂首走在路上的時候,整個世界都為之動容。
經歷巨大改變的,不僅僅是克拉文先生一個大人:原本拒人千里的園丁早已融入了孩子們當中,一起在秘密花園中感受著變化的快樂;一直高高在上的女管家,也不得不對孩子們刮目相看;所有的傭人都在為主人們的轉變而欣喜和感動……
五、《秘密花園》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作為英語世界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伯內特女士在《秘密花園》中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昂貴的教育不一定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因為孩子們都熱愛自然、渴望擺脫束縛。順應活潑天性的要求,沐浴著大自然的氣息長大的孩子,感受著愛和被愛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這一思想貫穿了整個故事。
伯內特女士的筆尖自始至終流淌著愛。在她的字里行間,原本千差萬別的孩子們,都收獲了成長的快樂和喜悅。這一切,都是因為“愛”,都是因為“大自然”。
在物質豐富卻精神貧瘠的現代社會,人們都在為兒童的教育問題而糾結。升學、就業(yè)等現實矛盾不僅壓垮了父母,更是剝奪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作為父母的成年人,首先要完成對自我的再教育,進而對子女的言行起到積極的表率。毫無疑問,《秘密花園》就是解開心結的一把金鑰匙,在這里,“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得到了最好的演繹。
參考文獻:
[1] Burnett, Frances H. The Secret Garden [M].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2005.
[2] [美]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秘密花園[M].李文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3] [美]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秘密花園[M].陳福宇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作 者:陳福宇,碩士,重慶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