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啊,拓荒者!》是奠定薇拉·凱瑟文學地位、使其享譽世界文壇的一部長篇小說。在作品中,凱瑟著力描寫了美國中西部的邊疆生活,生動展現了移民拓荒者艱辛的拓荒經歷,高度頌揚了人類為了生存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的頑強精神。一改過去評論界所討論的實用主義拓荒精神。本文從土地原型、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思想對這部小說進行研讀使作品具有了嶄新的意義,為人類示范了一個與土地和諧共生的理想家園。
關鍵詞:《啊,拓荒者!》 土地倫理 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
薇拉·凱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國20世紀上半葉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以描寫拓荒時代內布拉斯加州以及美國中西部的移民生活著稱于世?!栋?,拓荒者!》是凱瑟創(chuàng)作初期的一部力作,發(fā)表于1913年。一直以來,國內外批評家從神話批評、浪漫主義批評、女性主義批評等角度對該作品做出了多樣的闡釋,但這類批評均未能充分詮釋凱瑟作品中所蘊涵的女性與自然的關聯意識,以及超前于同時代美國作家的富含女性特質的生態(tài)哲學。不可否認,在人類的話語系統(tǒng)中,土地之意象已經超越自然物的普通含義,不斷引發(fā)人們雋永的哲思,成為一種負載著復雜的深層內蘊的原型,它“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發(fā)生并且顯現于創(chuàng)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現的任何地
方”①。凱瑟在《啊,拓荒者!》中集中描述了人與土地的關系,彰顯了土地的多重倫理意義。
一、土地之審美意義
在這部作品中,凱瑟塑造了多位與土地密切相關的人物形象,其中亞歷山德拉是凱瑟塑造的最早的女拓荒者形象,她無時無刻不表現著對土地的癡迷和熱愛。亞歷山德拉常常沉醉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
“九月里的一天下午,亞歷山德拉到溝那邊的園子里去挖紅薯——在這對萬物都是肅殺的天氣里就是紅薯長得茂盛??墒钱斂枴ち炙固貋瞿纷叩綀@地里去找她時,她并不在干活。她站在那里倚著镢頭想心思想得出神,身旁的地上躺著她的遮陽帽。園子干裂的土地上散發(fā)著干藤蔓的味道,滿地都是焦黃的黃瓜、南瓜和香櫞?!柷那牡?、緩緩走上園子的小道,使勁看著亞歷山德拉。她沒有聽見他來,一動也不動地站著,帶著她特有的嚴肅的安詳?!雹?/p>
亞歷山德拉思考得過于專注,根本沒有發(fā)覺卡爾的到來。正如德瑪瑞·派克所說:“亞歷山德拉倚著她的镢頭就像梭羅倚著他的鋤頭一樣,與其說他們是在耕種蔬菜還不如說他們是在‘耕種’思想?!雹?/p>
更值得稱頌的是,在伯格森去世后,“分界線”上的人們被連續(xù)三年的大旱逼到崩潰邊緣時,亞歷山德拉也始終沒有放棄對土地的堅定信心:“這地方在開闊中帶著一種爽朗、歡樂和青春的氣息。它毫無怨色、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那變化多端的四季。空氣和大地出奇地融合無間,好像就是對方呼出的氣。你可以從大氣中感受到和土層里同樣的那種滋補的、茁壯的氣質,同樣的力量和決心?!雹?正因為了解、尊敬土地,亞歷山德拉才能真正與土地相融合,并體會到土地獨特的美。
二、土地之道德意義
凱瑟“以一片未開墾的、蒼茫似海的內布拉斯加大草原為背景,讓其女性人物消融于某種完整而偉大的東
西——土地這個現實本身,為體現新女性形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能顯示她們巨大潛能的空間”⑤??梢哉f,與她的父輩和兄弟企圖征服土地不同,亞歷山德拉對土地有著敏銳的直覺,她是帶著“愛和渴求”耕種土地的,最終成為土地上的富有者。《紐約時報》發(fā)表評論,熱情贊揚“凱瑟創(chuàng)作了一個新的神話,在這個神話里那種離開土地到城市打拼的傳統(tǒng)美國英雄被一位對土地有深厚感情及崇敬土地上所有生命的豐產女神所替代”⑥。隨著亞歷山德拉經濟上的獨立,她越來越自信,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當羅和奧斯卡為了自己的私欲阻止她與卡爾交往時,亞歷山德拉據理力爭,努力維護自己的尊嚴。土地是亞歷山德拉強大的經濟后盾。
亞歷山德拉在從土地中獲得生存資料的同時,更獲得一種文化上的信仰。土地中孕育著的文化文明之根影響著她的言行,滋潤著她的心智,左右著她的靈魂,塑造著她的氣質:自信、勤勞、善良、寬容、遠見卓識、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極強的是非分辨力。在與土地的相依相存中,亞歷山德拉逐漸形成了對傳統(tǒng)道德的珍視、對家園的熱愛、對生命的禮贊,以及強烈的自我犧牲精神?!皠?chuàng)造性是衡量個人主體性的尺度,也是表現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雹?凱瑟把亞歷山德拉對土地的拓荒提升到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高度??梢哉f,亞歷山德拉的家業(yè)之所以比鄰居們都興旺發(fā)達,正是“因為她有這么豐富的個性可以投入她的事業(yè),而且又得以這樣圓滿地全部投入”⑧。
三、土地之生命意義
在亞歷山德拉眼中,土地還是希望,她的精神指引者。當她最疼愛的弟弟艾米因和麥麗約會而遭弗蘭克槍殺之后,亞歷山德拉陷入了無比的傷心與絕望之中。一天,亞歷山德拉在墳地淋了雨,獨自一人躺在黑暗中,突然,少女時代的幻覺又一次出現了,“這次比多年以來更加鮮明——她感到有一個強有力的人把她舉起來,抬走。這次他同她在一起的時間很長,把她帶得很遠,在他的懷抱里,她不再感到疼痛”⑨。過去,亞歷山德拉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只感覺到他強壯、魁梧、敏捷,“像陽光一樣金黃,渾身散發(fā)著熟透的玉米地的香氣”⑩。而這一次,盡管屋里很黑,他的臉也蒙著,亞歷山德拉卻生平第一次看見了他,而且看得很清楚。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的兩肩像世界的基石那么強有力。他的右臂裸露到肘部,像青銅一樣,深沉發(fā)亮?!眥11}亞歷山德拉覺得這只胳膊給了她莫大的能量并能包容她的一切。
批評家斯庫貝尼爾認為,這個人就是“土地之神,是平衡生與死、豐產與歉收、青春與衰老的神奇人物”{12}。此時,亞歷山德拉完全融入到了腳下的這片土地之中。對亞歷山德拉而言,土地再也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存在物,它變成了一個能理解自己的親密朋友,給她鼓勵和安慰,帶她走出絕望的困境。在土地的廣闊胸懷中,亞歷山德拉內心恢復了平靜并看到了希望和未來?!霸谀潜鶅龅姆e雪底下的樹根處,生命的奧秘還是安然無恙,和人心房里的血一樣溫暖;春天還會到來,啊,一定會來的?!眥13}
正如美國著名生態(tài)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所言:“通過直覺(它或許比我們的科學更可靠,比我們的哲學更少受到語言的限制),我們認識到了地球——它的土壤、山脈、河流、森林、氣候、植物和動物——的不可分割性,并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尊重,不是作為有用的仆人,而是作為有生命的存在物,當晨星在一起鳴唱時它就變衰老了,但當我們中的最后一位都在冥界與父輩團圓時,它仍很年輕?!眥14} 廣闊無垠的土地發(fā)揮著無盡的育化與繁衍能力,它不僅僅是創(chuàng)造生命的決定性力量,還是萬物之所歸,是生命再一次輪回轉化的生生不息之源。在凱瑟筆下,土地最終升華為一種富有質樸的哲學內涵和鮮活的人生感悟的生命意象。
綜上所述,《啊,拓荒者!》集中體現了凱瑟對土地、動植物生命的尊重,對人與自然友好相處、和諧發(fā)展的向往,關愛自然、崇尚和諧的生態(tài)意識盡顯其中??梢哉f,凱瑟對土地的這種認識恰好和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觀念形成共鳴:“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
體的和諧、穩(wěn)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眥15} 和諧、穩(wěn)定和美麗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凱瑟用其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人類與土地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呈現了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① [瑞士]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馮川,蘇克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120.
②④⑧⑨⑩{11}{13} [美]薇拉·凱瑟.啊,拓荒者![M].資中筠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28-29,43,109,147,110,
147,108.
③ Demaree C. Peck. The Imagination Claims of the Artist in Willa Cather's Fiction [M]. 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96:74-75.
⑤ 蔡春露.美國拓荒時代的新女性——評威拉·凱瑟的《啊,拓荒者!》和《我的安東尼亞》[J].外國文學研究,1998,(02):99.
⑥ Sharon O?蒺B(yǎng)rien. Willa Cather: The Emerging Voic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446.
⑦ 袁貴仁.人的哲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60.
{12} Matthias Schubnell. Willa Cather: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J]. 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2004 (09):11.
{14} 轉引自何懷宏.生態(tài)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M].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450.
{15}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xiāng)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
作 者:孫 凌,文學博士,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王 玉,英語語言學碩士,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心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英美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