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部成功的紀錄片,為中國的紀錄片提供了一種模式,也為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造了一個品牌,對于中國紀錄片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人與自然、人與人這兩個方面,分析了其中所體現(xiàn)的“和”文化,并對當代人的現(xiàn)狀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 “和”文化 反思
一、引 言
《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于2012年5月14日開始播出的一檔美食紀錄片,一共有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以及我們的田野七集。在紀錄片式微的今天,其不僅取得了超高的收視率,全面打敗了同時段的電視劇,并且引發(fā)了網(wǎng)絡上的討論熱潮,形成了“舌尖體”,甚至在距其播完已經許久的今天,這股熱潮依舊未退。雖然美食對于中國人來說,一直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但是這部紀錄片能夠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美食只是其一。希拉·柯倫·伯納德在他的書中曾寫道:“最好的紀錄片故事,就像難忘的文學作品或者發(fā)人深省的戲劇情節(jié)一樣,不僅以直擊人心的故事吸引觀眾——基于情節(jié)和人物——而且以主題、超越了事件本身的所有細節(jié)直接引發(fā)觀眾的共鳴?!雹?《舌尖上的中國》摒棄了傳統(tǒng)的旅游美食節(jié)目模式,不再只是單純地進行美食介紹,展現(xiàn)烹飪手法,而是通過各色美食的制作,將各個人家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展現(xiàn)出中國普通人的生活百態(tài),并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其中,在讓觀眾體味的同時也引起他們對當前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
二、人與自然之和
對于中國人來說,飲食素來講究一個“味”,既包括氣味也包括口感,但人有五味,酸甜苦辣咸,這五味的調和便是中國人一直所追求的。就像筍和豆腐,中國的廚師之所以愛它們,是因為它們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能夠吸收搭配食物的味道,而這種對于飲食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人的觀念,早在古代,中國人就崇尚“以和為美”,《左傳》:“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釅、梅。以烹魚肉。簞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瀉其過……”②“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儒道兩家等方面所共同推崇的,老子《道德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都是對“和”的一種詮釋,雖然兩家的出發(fā)點有許多不同,但“和”這種理念長久以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人生觀、哲學觀、審美觀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和”文化。
“和”的范疇非常廣泛,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和”的一個方面,在《舌尖上的中國》里總共出現(xiàn)過兩個老黃,一個在山西,一個在云南,天南地北,而且都是最普通的中國老百姓,但正是這樣的兩個人,卻有著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勤勞與儉樸的精神:山西的老黃已經50多歲了,依舊對著鏡頭說“我要好好干!”云南的老黃在和兒子一起腌制諾頓火腿后,依舊小心地把散落的鹽收集起來。中國人自古就與土地打交道,用辛勤的勞作來換取食物,“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古人明白獲得食物的艱辛,所以對于它們非常的珍惜。“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痹谇趧诠?jié)儉的同時,古人明白的另外一個道理就是要遵循自然的法則。在香格里拉的吉迪村,松茸是這里村民的重要收入,每年一到雨季,卓瑪就會上山去挖松茸,每次采摘完后,她都會小心地用松針將菌坑掩蓋好,保持菌絲的完好;在查爾干湖,每次的冬捕都是用6寸網(wǎng)眼的漁網(wǎng),只抓生長了5年以上的大魚,到了春季,還將有50萬斤的魚苗重新投放到湖里……吉迪村的村民遵守山林的法則,所以來年,還會有新的松茸在菌坑中長出,郭爾羅斯的蒙古族人遵守“獵殺不絕”的信念,所以冰湖中的魚不會消亡。
近代以來,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人們過分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對自然資源進行過度的開采和索取,造成了巨大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盲目地追求高消費、超前消費的方式也讓奢靡成為了慣性。對于人們無節(jié)制的行為,自然直接給予了無情的懲罰,泥石流、洪水、干旱……大自然在賜予我們食物,讓我們得以生存的同時,也要求我們遵循它的法則,自然的資源是有限的,人與自然的“和”,才是我們應該走的路。
三、人與人之和
家人,是我們最早接觸到的人,也是與我們的一生牽扯最多的人?!渡嗉馍系闹袊吩诘诙姓劦斤溩拥臅r候說過:“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心里,沒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飯更重要的事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這就是中國人……”
相對于西方而言,中國人對于家的重視程度是無法比擬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和萬事興”“葉落歸根”。在古代,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神權與集權政治體制使得中國形成了以家族為社會活動中心的文化,自那時起,重視家庭就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理念,并且延續(xù)了上千年,直到今天,中國人對于家依舊有著濃厚的依戀情感,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對于“媽媽菜”“家鄉(xiāng)菜”的留戀。
家的含義包括了很多,在現(xiàn)代,封建的大家庭制已經解體,家庭的規(guī)模也日益縮小,原來的家國一體已經逐漸向家人一體轉變,所以對于一般人來說,家的含義主要是指父母、妻兒,對于游子來說,家也可以是故鄉(xiāng),是祖國。上海老輩人喜歡三陽南貨店,因為這里可以買到江浙地區(qū)的各式干貨,這些是家鄉(xiāng)的食物;寧寧喜歡吃曾祖外婆做的年糕,因為這是每年少數(shù)的四代同堂聚會才能夠吃到的,不論她長大之后是否會做,但是年糕的味道她卻能記住;在外地工作的金順姬很珍惜冰箱里的泡菜,因為這些是媽媽親手做的……在《舌尖上的中國》里,親情貫穿于全集,它的味道就像香港李婆婆做的菜,沒有專業(yè)廚師的技法和華麗的賣相,但是卻讓人難忘。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些并不只是單純的食物,這些東西承載著他們對于家鄉(xiāng)、對于親人的回憶,這些味道能夠讓他們感受到親情、感受到家的溫暖。飲食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不論你去到哪里,食物都是必不可缺的,那里的味道都和你的記憶融合在一起,但家里的食物卻永遠是其中最獨特的一部分。家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最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所以要做到人與人之和,家人關系是最基本的。
“百善孝為先”,“孝”作為中國家庭倫理道德的核
心,千年來一直為中國人所尊崇,是維護家庭秩序的準則。對于“孝”,古人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然而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傳統(tǒng)的孝道觀已經改變:一方面由于舊養(yǎng)老觀念、方式的改變以及新體系的尚未確立,人們的養(yǎng)老問題正處于彷徨階段;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流動人口的增多,造成了許多空巢老人,巨大的變化使得“孝”這個問題似乎再次被擺上了社會的熱題。其實,不論在何時,不論養(yǎng)老問題如何變化,“孝”的觀念都是中國人不可以
拋棄的,晚輩要尊敬、奉養(yǎng)長輩。孝是維系家庭的倫理,是老人得到社會保障的道德基礎。在我們的幼年時代,父母和親人給予了我們家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現(xiàn)在父母一天天的老去,他們要的也不多,只是我們的關心,當梁以瑚去看望大家的時候,那些老人笑得特別開心,?;丶铱纯?,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遂昌冬筍的價格高于春筍20倍,但在老包的眼里不過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個小菜;酸筍還未能出缸,于是阿亮把第二天買酸筍的訂單推掉了。人是社會中的人,除了家人,也不可避免地會與他人發(fā)生聯(lián)系,在日益物欲化和不斷高呼建設誠信社會的今天,老包和阿亮的身上有著我們最缺少的東西——樸實。質樸實在,是中國人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的另一個美德??鬃诱f,“富與貴,是人之所欲”,肯定了人對于利益的正當追求,但是要“欲而不貪”,認為人們在追求利益的同時要適度,要正確地處理好利與欲的關系。也許對于現(xiàn)在很多人來說,覺得樸實很老土,是老一輩人在做的事情,但這種樸實,表現(xiàn)的正是人們對于利益的一種中正平和的心態(tài),也是他人給予信賴的基礎。
四、結 語
“和”是中國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積淀下來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介紹中國美食的同時將其中的人文情感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展現(xiàn)出來,深深地打動了觀眾,引發(fā)了國人的共鳴,這是它成功的關鍵。“和”味雋永,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和”依然是當今社會的核心。
① [美]希拉·柯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9頁。
② 趙生群:《春秋左傳新注》(下冊),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5頁。
參考文獻:
[1] 黃高才主編.中國文化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葉圣陶研究會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作 者:張玉潔,暨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