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接受美學之后,對作品接受史的考察成了文學史寫作不可分割的部分。《覺醒》是美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經(jīng)典,曾12次譯為中文,但總體而言其影響并不廣泛。本文首先梳理《覺醒》的譯介情況,并在區(qū)分專業(yè)閱讀與一般閱讀的基礎上對《覺醒》在中國的接受狀況進行評述。
關鍵詞:《覺醒》 譯介 接受
根據(jù)西方接受美學理論,“讀者絕不僅僅是(作者、作品與讀者的三角關系中)被動的部分……她自身就是歷史一個能動的構成。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使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①。在文化全球化的形勢下,隨著國家間文學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學作品的接受也具備了一定的世界性。
《覺醒》創(chuàng)作于19世紀的美國,其時知名的地方色彩作家凱特·肖邦為我們描述了一位在家庭、愛情、事業(yè)中突破傳統(tǒng)、追尋自我的女性。作品表現(xiàn)手法細膩,象征意蘊濃厚,但卻因觸及了女性身體意識覺醒的禁區(qū)而在西方社會經(jīng)歷了一波三折的接受歷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女性主義思想在改革開放的中國得以廣泛傳播,《覺醒》作為西方女性文學的經(jīng)典范本也開始了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史。本論文擬對《覺醒》的譯介情況進行梳理,并對《覺醒》在中國的接受情況予以綜述。
一、《覺醒》在中國的譯介
《覺醒》在中國的介紹,始于1985年。是年,在《東北師范大學學報》上出現(xiàn)了研究介紹《覺醒》的第一篇文章。②此后1987至1990年間,先后出現(xiàn)了幾篇綜合介紹《覺醒》的作者、梗概、主旨的論文,而《覺醒》的中譯本也于1990年出現(xiàn)。此后十余年時間里,12位譯家的17種譯本相繼問世,為《覺醒》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考察《覺醒》在中國的翻譯,有這樣幾個事實是我們必須予以關注的。
1.《覺醒》譯本出版的專業(yè)層級
美國文藝學家阿伯拉姆斯認為,文學包含四個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讀者。③ 而出版社作為文學作品的出版機構,自然是文學作品生產(chǎn)、流通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市場競爭和國家的文化規(guī)約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出版社存在事實上的級別劃分。《覺醒》12位譯家的17個譯本的出版情況如下:
表格向我們提示了:在曾經(jīng)出版過《覺醒》譯本的17家出版社中,除中國戲劇出版社和九州出版社外,其他出版單位均為地方出版社,更沒有來自譯文出版社、譯林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專業(yè)領域內更有影響的出版社的譯本。這種情況,如果比較《簡·愛》,更能說明問題。
《簡·愛》在中國的出版譯介,始于建國前。④ 歷經(jīng)大半個世紀的積累,《簡·愛》譯本眾多,譯文出版社、譯林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等都先后出版了《簡·愛》的譯本,而僅就譯林出版社黃源深的譯本而言,自1993年首版之后,分別經(jīng)歷了1994,1996,
1997,1999,2000,2008,2009,2011的8次重印?!逗啞邸肥澜缰谑澜绶秶鷥热跃佑跁充N書單的前列。⑤將《覺醒》與《簡·愛》作以比較,并不預先設定二者為同一級別的世界名著,但可說明《覺醒》在中國譯介傳播的有限性。
2.《覺醒》譯本的發(fā)行數(shù)量
出版物的發(fā)行數(shù)量,即出版物作為商品參與流通的數(shù)量,是一部作品流通的空間廣度與時間長度的物質基礎?!队X醒》雖經(jīng)12次翻譯,但譯本發(fā)行的數(shù)量并不多,漓江出版社版發(fā)行20,000冊,遼寧教育出版社版10,000冊,北岳文藝出版社版3000冊,九州出版社的譯本發(fā)行3000冊,自2002年起便沒有《覺醒》譯本問世。
譯本發(fā)行總量偏少導致《覺醒》的譯本比較難尋。在卓越、當當、京東、博庫等國內多家書籍網(wǎng)店查詢,都沒有《覺醒》譯本在售,僅孔夫子舊書網(wǎng)有楊瑛美版出售,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覺醒》在中國被接受的程度。
二、《覺醒》在中國的接受
談及《覺醒》,國內有學者是頗為贊譽的。最具代表性的評價來自以《覺醒》研究著稱的萬雪梅:“《覺醒》被認為是一部美國女性文學史上的開山之作。然而,她作品的意義遠超于此。細讀她的全部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她是一流作家,她的作品是一流佳作。”⑥ 然而,這樣一部“一流佳作”在中國被閱讀、接受情況并不樂觀。
首先,從專業(yè)閱讀來看。所謂專業(yè)閱讀,筆者特指把作品作為研究對象的閱讀。如前所述,國內學界對《覺醒》的關注始自1985年。自此11年間,CNKI收錄的有關《覺醒》的研究成果8篇,這一數(shù)字在1996-
2005年間增長為47篇,2006-2012(截至7月底)年間180篇。從數(shù)字上來看,學界對《覺醒》的研究興趣似乎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而從2006年的全年8篇增加到2011年的全年47篇似乎也印證著這一趨勢。但如果結合中國學術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結論便會不同。在1985-1995年間,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世界文學”總目下收錄的科研文章總計522395篇,而這一數(shù)字在1996-2005年間增加到1781903篇,在2006-2012年(截至7月底),增至2375329篇。將其與《覺醒》相關的文章數(shù)做以比值我們發(fā)現(xiàn),學界對《覺醒》的研究興趣基本穩(wěn)定甚至略有下滑。
其次,從《覺醒》的一般閱讀上看。一般閱讀,即普通讀者對《覺醒》的閱讀。因對象的不確定性,一部作品在一個國家閱讀情況幾乎是不可統(tǒng)計的。但是豆瓣讀書提供的數(shù)據(jù)仍能說明一定的問題。豆瓣讀書所收集的《覺醒》譯本共計4種,其中北岳文藝版16人讀過,漓江出版社版17人讀過,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版2人讀過,總計人數(shù)35人。相比于《簡·愛》,這一數(shù)字便顯得十分可憐了。豆瓣讀書顯示,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版《簡·愛》譯本110897人讀過,未知出版社版9322人讀過,上海文藝出版社版4040人讀過。二者差距顯而易見。
三、原因分析
作為女性主義文學的經(jīng)典,《覺醒》在中國并未引起強烈共鳴,原因自然在作品本身。
《覺醒》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的美國,作品所致力于表達的主題思想首先是女權主義運動的產(chǎn)物,帶有女權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鮮明烙印。埃德娜對父權體制的反叛,積極但也極端;她對女性身為母親和妻子的角色的認知,有特定的積極意義,卻缺乏永恒的倫理優(yōu)勢。在今日中國,女性已經(jīng)基本享有和男性等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權益,埃德娜對家庭的拋棄、對母性的拒絕,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在敘事藝術上,凱特·肖邦自然深有成就。敘事聚焦的靈活變幻、象征意象的豐富鮮明,敘事語言的優(yōu)美準確,是這部小說在藝術上主要的魅力。然而,百年以降,在小說敘事藝術日益純熟的今天,這些敘事技巧已難以對讀者構成審美上的強烈震撼。而作品的語言魅力在翻譯過程中又會不可避免地流失。這些因素導致讀者對《覺醒》藝術特色缺乏認同。
凱特·肖邦首先以地方色彩聞名。作品中對法裔克里奧文化的描述是其鮮明的特色之一。但是,法裔克里奧文化,乃至美國南方的整體環(huán)境,對中國的讀者而言都是比較陌生的。明顯的文化差異,使讀者更難產(chǎn)生角色代入感。這或許是《覺醒》在中國遭遇相對的冷遇的第三個原因。
《覺醒》之為經(jīng)典,是離不開“女性主義”這一標簽的。它創(chuàng)作于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一次高潮,被發(fā)掘于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二次高潮。其鮮明的女性意識,是其躋身經(jīng)典之林的基石,也是其產(chǎn)生更廣泛的訴求的局限?!队X醒》自1990年第一次譯介,在中國經(jīng)歷了22年的旅程,曾被11次重譯,它在中國被接受和重視的情況或許有限,但它伴隨著女性主義思想的西學東漸的思潮,已經(jīng)幫助我們認識到了女性覺醒必要和艱難,為中國女性擺脫“菲勒斯中心主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① 姚斯.文學史作為向接受理論的挑戰(zhàn)[A].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C].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4.
② 劉涓.是覺醒,還是幻滅——評美國女作家凱特·肖班的中篇小說《覺醒》[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5):77-83.
③ 胡經(jīng)之等.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
④ 據(jù)國家圖書館提供的數(shù)據(jù),《簡·愛》最早的中文譯本至
少出現(xiàn)在1936年,由李霽野翻譯,生活書店出版。
⑤ 常耀信.英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250.
⑥ 萬雪梅.美在愛和死——凱特·肖邦作品賞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作 者:李 昕,碩士,長春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漢詩歌比較、女性主義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