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瑞士劇作家兼小說家迪倫馬特在20世紀40至60年代創(chuàng)作了多部戲劇名作。受布萊希特戲劇理論影響,迪倫馬特的戲劇作品在充滿詼諧和悖論的荒誕情節(jié)中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倫理的現(xiàn)實困境?!读_慕路斯大帝》和《老婦還鄉(xiāng)》表現(xiàn)出迪倫馬特對現(xiàn)代倫理普遍法則的質疑與超越,以及對現(xiàn)代性倫理道德主體性的消解與反思。迪倫馬特戲劇在表現(xiàn)后現(xiàn)代倫理意識的同時,也在籌劃現(xiàn)代性倫理的積極建構。
關鍵詞:迪倫馬特 現(xiàn)代性倫理 后現(xiàn)代倫理 戲劇藝術
一
文學與倫理學的結緣有著漫長的歷史,各自以不同的形態(tài)表達著共同的人性命題。中國學者聶珍釗教授認為,歐洲文學從荷馬史詩開始其性質就是倫理的,最早的文學批評采取的即是道德批評的立場。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評價作家作品的方法用的就是道德批評方法。事實上,進入20世紀以來,盡管歐洲文學在表現(xiàn)形式上思潮更迭,花樣繁多,但倫理道德這個永恒性命題依然或隱或顯表露于作家精神和文學作品的內核之中。
瑞士作家弗里德里?!さ蟼愸R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被西方評論界稱為繼布萊希特死后最重要的戲劇天才,他在戲劇理論、戲劇創(chuàng)作和舞臺實踐方面均有獨特的建樹。他的戲劇作品在東西方國家廣受歡迎。迪倫馬特萃取了布萊希特寓意劇的形式因素,形成獨特的怪誕風格,但他并不像布萊希特那樣刻意追求戲劇的社會政治功能,而是更加追求建構一種悲喜劇的審美功能?!读_慕路斯大帝》《天使來到巴比倫》《老婦還鄉(xiāng)》《弗蘭克五世》《物理學家》等是他享譽世界的代表作品。近年來迪倫馬特的作品也登上了中國戲劇舞臺,引起中國文藝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著名翻譯家、德語文學研究專家葉廷芳先生認為中國作家從戲劇理念到人文思維到藝術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許多啟悟。中國作家受益最深的是他的悖謬藝術。迪氏作品大多切入了現(xiàn)代社會倫理的不同層面,通過詼諧化、間離化、悖論化的藝術手法,表達出對現(xiàn)代性社會倫理的質疑和批判,折射出現(xiàn)代性倫理及其現(xiàn)實實踐的困境,從而浸蘊有后現(xiàn)代倫理意識。
二
倫理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現(xiàn)實中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現(xiàn)代性倫理源自古希臘的理性法則。西方哲學家歷來認為,人的德性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是理智。文藝復興以后,宗教的神圣律令被世俗的所謂“道德律令”所取代。此后古典主義倫理學家比如康德等人,力圖主張個人必須壓制自我的情感和欲望,要依理智肩負起社會的義務與責任。伴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這種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絕對律令倫理觀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尼采之后,一種否定傳統(tǒng)理智主義倫理道德之風愈演愈烈,一些后現(xiàn)代主義者認為絕對的道德原則給人類道德發(fā)展帶來許多惡性影響,因此更加強調道德的無中心化和相對主義,強調以個人感性活動代替理性思考,以此擺脫正義與非正義、道德與不道德、善與惡的二元對立。這種倫理思想也反映在20世紀的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中。
迪倫馬特自稱其創(chuàng)作于1948年的四幕喜劇《羅慕路斯大帝》① 為“非歷史的歷史喜劇”。劇作講述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長年在一座鄉(xiāng)村別墅里專心致志飼養(yǎng)一群母雞,不理朝政。當日耳曼人向羅馬大舉進軍,帝國前線不斷告急、處于危亡之際,作為皇帝的他卻始終無動于衷。在第一、二幕中,劇作家極力將羅慕路斯塑造為“羅馬有一個可恥的皇帝”形象,并通過具有愛國主義的英雄人物愛彌良發(fā)出“這個皇帝必須滾蛋”的譴責。在大量詼諧性的戲劇細節(jié)里,人們很容易認為羅慕路斯是個昏庸無道之君,沒有理智,缺乏責任。比如他整天沉湎于養(yǎng)雞行當,認為這是“一種務實的、切實可行的”事業(yè)。他將廚師當做“我的帝國的最重要的人”。為付給廚師薪水,不惜摘下皇冠上的金桂葉來換成錢幣。在倫理認知方面,他表現(xiàn)出一種理性的缺位和道德虛無主義。當騎兵隊長史普里烏斯歷經(jīng)艱辛前來向他報告前線戰(zhàn)事時,他不僅不對其忠勇行為給予贊譽,反而認為“現(xiàn)今的時代已經(jīng)使你的英雄行為變成了一種故作姿態(tài)”。當東羅馬帝國皇帝以及自己妻女和從敵獄逃回的未婚駙馬愛彌良等人強烈要求他組織力量抵抗外敵入侵之時,他置若罔聞,拒絕行動,堅持認為“幾百年以來我們已經(jīng)為國家做出了那么多的犧牲,現(xiàn)在該是國家為我們做出犧牲的時候了”??梢哉f,羅慕路斯完全放棄了身為帝國首領的身份責任,甚至拒斥了作為理性的人當然認知的基本倫理法則。羅慕路斯對政治的漠然態(tài)度直接顯示了其對現(xiàn)代性倫理普遍法則的背離,更令人驚異的是,這種背離在接下來的劇情中竟然得到合法性的肯定。
第三、四幕里情節(jié)出現(xiàn)了悖論性的反轉。劇作家將主人公羅慕路斯逐漸塑造為一個用無所作為促進了歷史發(fā)展的正面人物形象,同時在道德上由先前的昏君形象變化為具有崇高感的道德主體——“一個決心豁出命去的血氣方剛的危險硬漢”。這種崇高感源于羅慕路斯身上顯現(xiàn)出來的深摯的、富于自我犧牲的人道主義道德精神。他眼見羅馬帝國幾百年來在壓迫、屠殺、侵略他國人民的道路上積罪如山,因此故意不理朝政以促進帝國滅亡。在外族入侵面前,他的故意不抵抗和蓄意喪國,正是為了維護正義,埋葬罪惡。妻子尤莉婭指責他是羅馬的叛徒,羅慕路斯回答說:“不,我是羅馬的法官!”他的女兒蕾婭指責他對祖國忘恩負義時,羅慕路斯回應道:“不,我只是不像那些悲劇中的英雄之父,當國家要吃他們的孩子時,他們還祝國家健胃?!毕嘈沃?,他周圍那些男女,不過是些目光短淺的狹隘的愛國主義者和盲目英雄主義者。他還堅決反對女兒為了拯救國家而犧牲自己嫁給巨商。他認為“對一個人忠誠比對一個國家忠誠要偉大得多”,“愛祖國不應該超過愛一個人。人們應該首先不信任他的祖國”。羅慕路斯身上這種以犧牲自我來摧毀無道帝國的行為動機,超越了源于理性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道德觀念。
由此來看,身為帝國皇帝的羅慕路斯親手埋藏自己的國家行為,其不合情理的行為與觀念恰恰源于自己對羅馬帝國清醒的理性認識:“羅馬已經(jīng)變得虛弱不堪了,變成了一個龍鐘的老太婆。但是它的債務還沒有償還,它的罪行還沒有清算?!绷_慕路斯的清醒理性還表現(xiàn)在他最終接受了日耳曼人的退休建議,避免了帝國更多的流血沖突。劇作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代性倫理理性法則的“欲拒還迎”態(tài)度,使我們認識到,迪倫馬特一方面批判了現(xiàn)代性倫理向來認知的道德觀念內容,拒斥未經(jīng)審視的諸如愛國主義、英雄主義、責任與義務等現(xiàn)代性道德內容,指明人類歷史的荒誕性,其理路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去中心化和相對化略無二致。但另一方面,劇作家并沒有像一些后現(xiàn)代主義者那樣,把羅慕路斯表現(xiàn)為陷入純粹的自我中心而呈現(xiàn)出道德感的碎片化,人物也沒有滑入情感主義或利己主義的道德深淵。迪倫馬特通過歷史人物傳達的正是這種對當代人類倫理道德的深度質疑。羅慕路斯身上表現(xiàn)的倫理道德沖突是一種既質疑現(xiàn)代性倫理普遍法則,與后現(xiàn)代主義倫理根葉相接,又堅持了現(xiàn)代性倫理的人文價值基點的超越型道德,對當代人類有著深遠的啟示。
三
創(chuàng)作于1956年的三幕悲喜劇《老婦還鄉(xiāng)》被稱為迪倫馬特最有光彩的劇作之一。劇本講述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復仇故事。歐洲某國小城居倫正面臨災難性的經(jīng)濟危機,這時傳來一個出生于本地的、美國最富有的女億萬富翁克萊爾的回鄉(xiāng)消息。四十五年前克萊爾曾與本地小商人伊爾相愛,懷孕后卻遭伊爾拋棄。當時她向法庭起訴卻遭失敗,被迫流落他鄉(xiāng),淪為妓女,后因嫁給石油大王而成為巨富。成為老貴婦的克萊爾這次帶著隨從和證人回鄉(xiāng),宣布“捐助”給居倫人十億巨款,但提出附帶性條件:殺死四十五年前的情人伊爾。居倫人一開始拒絕這一公然的買兇行徑,但最終禁不住金錢欲望的誘惑,最后在所謂“公道”和“正義”的名義下處死了伊爾。劇作一向被認為是對現(xiàn)代社會“金錢萬能”現(xiàn)象的批判。從倫理學角度分析,筆者認為,該劇不僅探討了金錢與道德的關系,也蘊含有消解現(xiàn)代性倫理的人之主體性這一命題。
人是道德的主體,倫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亦是人的概念和自我認識的發(fā)展歷程,“人”作為倫理道德的主體性地位向來是確定無疑的。20世紀以來,人的道德主體性不再穩(wěn)固,進而受到形形色色的理論消解。尼采悲嘆人類道德墮落:“我在人群里走著,像在人類之斷片與肢體里一樣!”“人類曾經(jīng)掠奪了一切動物的道德:所以在一切動物中人類是有著最艱難的生命?!蔽鞣胶蟋F(xiàn)代主義者對道德的主體性產(chǎn)生了嚴重懷疑,按照后現(xiàn)代倫理觀,人不應再是物質世界的中心、精神世界的中心和道德的中心。??律踔猎诶^尼采提出“上帝的死亡”之后,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題?,F(xiàn)代倫理學所高揚的人已不復存在。在消解道德的主體性,把道德主體——“人”進行邊緣化的基礎上,后現(xiàn)代主義者摧毀了現(xiàn)代倫理學各種有關人性論、人的本質的本質主義觀念。
《老婦還鄉(xiāng)》對現(xiàn)代性倫理的道德主體性進行了三種策略上的消解。首先是總體性消解,即對于道德主體的人是否真正具有“自由意志”產(chǎn)生了整體性質疑。劇作中無論是回到家鄉(xiāng)明目張膽買兇的女富豪克萊爾,還是居倫城的市長、警察、教員、市民諸人,表面上都將“公道”作為自己行為的動機和道德的皈依。而伊爾最終在眾人的喝彩中被謀殺的悲劇,印證的不是這些號稱“公正”的道德主體的勝利,而是金錢崇拜倫理觀念的完全勝出。居倫市長在初聽到克萊爾擲巨資買兇的提議時,還曾義正詞嚴斥責道:“你忘了這兒是歐洲。你忘了,我們并不是野蠻人。我現(xiàn)在代表居倫城的全體公民,拒絕接受你的捐贈;我以人類的名義拒絕接受。我們寧愿永遠受窮,也絕不能讓我們的手上沾上血跡。”在十億巨款的誘惑下,后來這位市長竟轉身過來勸導伊爾自殺,以此來成全居倫人的金錢欲望。劇本仿佛是現(xiàn)代性的道德主體——“人”之死亡的隱喻。曾經(jīng)被稱莎士比亞稱做“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具有多么“高貴的理性”,現(xiàn)在卻在欲望誘惑面前,成為金錢的俘虜。這直接表明康德所謂的人所具備的“自由意志”原來并不自由!人類很容易放棄自己的道德尊嚴和價值立場!
其次是個體化消解,即劇本通過人物個體的道德轉向展示現(xiàn)代性道德主體的消解過程。劇作家給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克萊爾設計了一個悲劇性的命運境遇。克萊爾早年是一個被不公正拋棄的弱小受害者,在現(xiàn)代社會道德觀念侵襲之下,變成一個性情乖張、冷酷無情、兇殘歹毒的現(xiàn)代復仇女神“美狄亞”。她深諳居倫人的欲望本性,依托金錢為所欲為。在整個事件中,她宣稱“以我的經(jīng)濟能力,我可以重新安排世界的秩序。這個世界既然把我變成了一個娼妓,我就要把整個這個世界變成一個大妓院”。她居高臨下靜觀事態(tài)按照她的計劃一步一步發(fā)展下去。在克萊爾身上,人們感受到蒙昧時期人所具有的“復仇裂焰”,而現(xiàn)代性的人的理智、寬容、人性卻不見蹤影??巳R爾異化的人性正是現(xiàn)代社會道德主體價值扭曲失落的典型表現(xiàn)。劇作中的其他人物,如居倫城的市長、警察、校長、牧師,甚至伊爾的家人也逐漸發(fā)生人性扭曲。面對克萊爾的瘋狂復仇行徑,文科中學校長曾發(fā)出人道的吁求,但他后來在市民大會上,以“不再容忍邪惡”的名義,為判處伊爾死刑尋找冠冕堂皇的道德借口。
再次是審美化消解,即劇本以荒誕的美學形式,表達現(xiàn)代性倫理道德主體的虛偽和無力。敘事主線將老婦買兇和居倫人集體謀殺這一令人發(fā)指的非道德事件,以喜劇手段予以描述,產(chǎn)生出強烈的幽默、諷刺效果。居倫人的表決大會是一幕典型的怪誕場景:在市長的帶領下,居倫市民高呼“這絕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主持公道”等口號。由于攝影機出了故障,市長和市民們不得不一字不差地重復那些口號。居倫人在犯下謀殺罪的同時還能公然為自己辯解,把殺人說成一件為了維護正義、公道而必須完成的使命。這種公然的、赤裸裸的偽善披上道德的外衣,形成巨大的反諷性藝術效果,直接消解了道德主體的合法性。劇中大量細節(jié)描寫雜以漫畫式的夸張,滑稽的場面透露著莊嚴的氣氛,輕松的言笑包含著尖刻的諷刺。通過這些荒誕藝術手法的烘托,現(xiàn)代人的道德虛偽性昭然若揭。
四
現(xiàn)代性倫理曾以公平、正義、誠實、勇敢等人文價值理念作為旗號,但在20世紀西方社會不斷膨脹的欲望倫理驅動下,上述人文旗幟逐漸墮落為欲望倫理的遮羞布。后現(xiàn)代思想家德勒茲提出過一種欲望政治學,他認為,霸權式的法西斯主義不僅僅存在于希特勒式的政權政治中,它還可能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角落中,存在于每一個人隱秘的心靈深處,個人身上的自我可能是培育法西斯主義的溫床,因為一個固定化的、內斂的完整主體都可能埋藏著法西斯主義的人格種子。迪倫馬特消解了現(xiàn)代性倫理的道德主體性,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性的脆弱與異化的可能。
迪倫馬特沒有像有些后現(xiàn)代主義者那樣,將倫理道德歸于遠離“人性”的無根之萍,而是在揭露現(xiàn)代倫理道德主體性虛弱的前提下,肯定了道德主體自我審視和反思的必要性。劇作家肯定了悲劇人物伊爾身上的人性之光,伊爾在劇中一開始是個丑角形象,但在洞察居倫人的不良用心后,他一方面被居倫人分離出來,另一方面也主動承擔起自己的罪責,成為一個人文主義者的道德形象。其他如劇中的人物校長、牧師、市長等人實際上也經(jīng)歷了道德感與欲望誘惑的矛盾斗爭過程。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在迪倫馬特的觀念中,現(xiàn)代性倫理并非完全虛空。作品中存在的看似道德立場的悖論,實則是劇作家在召喚更為堅實的理性反思、更為開放的現(xiàn)代倫理立場和價值信念。
現(xiàn)代性的倫理道德危機是現(xiàn)代社會在人性問題上的一個縮影,也是當代文學藝術需要探究的重要主題。迪倫馬特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的其他戲劇作品如《物理學家》表現(xiàn)出對科學與現(xiàn)代倫理道德二律背反的深切憂思;《天使來到巴比倫》揭露了所謂“福利國家”的欺騙性,嘲弄了無休止的政治權力斗爭。
迪氏作品對現(xiàn)代性倫理觀念進行質疑和消解,與后現(xiàn)代倫理觀相比較,其作品在強調先驗道德法則的非理性、道德的無主體、道德本性內容的不確定及相對化等方面與后現(xiàn)代倫理不無一致。一些后現(xiàn)代主義研究家也承認,幾乎所有后現(xiàn)代的觀念都是現(xiàn)代性觀念的某種戲仿或反諷式延伸,不具有完全獨立的歷史意味。如果說迪氏消解的是現(xiàn)代性倫理的基本法則和道德主體,不如說是對先前過于樂觀、過于自信的現(xiàn)代性倫理基本法則和道德主體進行反思。迪氏意識到現(xiàn)代性倫理規(guī)范存在積極因素,尤其意識到作為傳統(tǒng)倫理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理性在維護人類尊嚴、促進人類發(fā)展方面有著巨大貢獻。如果文學藝術不加審視地認同后現(xiàn)代倫理觀念,過分執(zhí)著于對現(xiàn)代性倫理觀念的摧毀、否定和批判,過分看重其否定性、流動性、不確定性、多樣性和相對化,有可能陷入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的末路。顯然,迪倫馬特和當代任何有道德遠見的藝術家都不愿意看到人類社會舞臺將來上演這樣一幕灰色倫理戲劇。
① [瑞士]迪倫馬特:《羅慕路斯大帝》,選自《迪倫馬特喜劇選》,葉廷芳、黃雨石、張榮昌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本文引用作品文字均出自該書,不再另注。
作 者:林華瑜,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湖北警官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