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nèi)绻睫o典、書籍中尋找“文化”的定義,一定會頭疼。從英國學者泰勒開始,這樣的定義已出現(xiàn)兩百多個。那兩百多個定義,每—個都相當長,我敢擔保,你們即使硬著頭皮全部看完,還是搞不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請記住,沒有邊界的國家不叫國家,沒有邊界的定義不是定義。
文化定義的這種毛病,讓我想起了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洛威爾發(fā)出的嘆息: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摸。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我們想用文字來定義它,這就像要把空氣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無處不在。
文化確實很難捉摸。因此,我們傳媒在講述文化的時候,也只是說它有可能發(fā)揮的效果,如“凝聚力”、“軟實力”、“精神家園”等等,都是比喻,至于文化本身是什么,還是沒說明白。近來又有不少地方把文化等同于“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這又把兩個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因為文化中那些最經(jīng)典、最高尚的部位,早就在千百年前就完成“創(chuàng)意”,更難以變成“產(chǎn)業(yè)”。
按照我的學術經(jīng)驗,對于那些最難下手的大題目,可以從它的裂縫處下手。你看,文化在這里就露出了它的一條裂縫:我們身邊有很多跨國婚姻一一離散,離散的原因大多是“文化差異”,然而仔細一問,男女雙方既不在“文化界”,也不是“文化人”。可見,“文化”的含義遠遠大于文化部門和文化職業(yè)。這條裂縫,可以讓我們窺知文化的一些奧秘。
我們現(xiàn)在所關注的文化,既不能大到無限廣闊,又不能小到一些特殊的部門和職業(yè),那它究竟是什么呢?看來,還要想辦法給它一個定義。三年前,我在鳳凰衛(wèi)視的《秋雨時分》談話節(jié)目中公布了自己擬訂的一個文化定義。我的定義可能是全世界最簡短的——
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tài)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chuàng)建集體人格。
對于這個定義中的幾個關鍵詞需要解釋一下。我前面說到不少跨國婚姻因“文化差異”而離散,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作為丈夫的華人每年清明節(jié)必須從美國的公司請假回故鄉(xiāng)掃墓,他的美國妻子覺得難以理解。這就在“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上,說明了“文化差異”是什么。
文化是一種時間的“積累”,但也有責任通過“引導”而移風易俗。在這個動態(tài)過程中,漸漸積淀成一種“集體人格”。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沉淀為人格。不是歌德創(chuàng)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chuàng)造了歌德。”他在這里所說的“浮士德”,已經(jīng)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名,而是指德意志民族的集體人格,也就是德意志文化的象征。這種集體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現(xiàn)了出來罷了。
在中國,自覺地把文化看成是集體人格的是魯迅。他把中國人的集體人格,稱作“國民性”。他的作品《阿Q正傳》、《孔乙己》、《藥》等,都在這方面作出了探索。
當文化一一沉淀為集體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靈魂。必須注意的是,民族的靈魂未必都是正面的,從歌德到魯迅都曾經(jīng)深刻地揭示過其間的負面成分。
按照我所擬定的文化定義,今天中國文化在理解上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偏差:
第一,太注意文化的部門職能,而不重視它的全民性質;
第二,太注意文化的外在方式,而不重視它的精神價值;
第三,太注意文化的積累層面,而不重視它的引導作用;
第四,太注意文化的作品組成,而不重視它的人格構成;
第五,太注意文化的片斷享用,而不重視它的集體沉淀。
由于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生活方式和集體人格,因此在任何一個經(jīng)濟社會里它都具有歸結性的意義。十幾年前,在紐約召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轉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各國學者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值得我們參考。
例如:
“一個社會不管發(fā)達和不發(fā)達,表面上看起來是經(jīng)濟形態(tài),實際上都是文化心態(tài)”;
“經(jīng)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文化”;
“經(jīng)濟發(fā)展在本質上是一個文化過程”;
“經(jīng)濟行為只要延伸到較遠的目標,就一定會碰到文化”;
“賺錢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衣食,而是為了榮譽、安全、自由、幸福,這一些都是文化命題”。
說這些話的人,大多是經(jīng)濟學家,而不是文化學者。他們不深刻,卻是明白人。
(本文選自余秋雨《何謂文化》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