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提出的加強國家文化中心建設9個建議中,一個針對重建圓明園的研究論證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注意。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有關(guān)重建圓明園的話題一直就沒有停歇過。為何它能一再撥動國人關(guān)注的焦點?筆者認為,這其實不難理解:在現(xiàn)代人的眼中,圓明園早已不是一座簡單的皇家園林,也不是單純供游人娛樂的公園,由于151年前那段飽受屈辱的經(jīng)歷,使圓明園儼然成了中國近代屈辱史的載體。再輔以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層層渲染,使有關(guān)圓明園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引起社會的廣泛爭議。
關(guān)于圓明園的重建,筆者是持支持態(tài)度的。圓明園即便只剩下了斷壁殘垣,其景象也當蔚為可觀。但現(xiàn)實卻總令人失望,偌大的一個圓明園,現(xiàn)在可供游客列入記憶的,只有西洋樓、大水法遺址等為數(shù)不多的景觀,這對干占地面積達五千畝的皇家園林來說,這些僅存的景觀只占據(jù)了2%,在剩下98%的園林面積中,一部分還未被開放,另一部分則被一些社會單位侵占了。圓明園目前的格局已與一個大型街心公園沒多大區(qū)別,正如媒體描述的:從圓明園南門進園,人們的第一印象會是出租皇帝服裝照相的小攤,第二個印象則是毫無章法的植物群落,整修得像饅頭一樣的小山丘。緊接著,跑馬場、圖騰園、野生動物園、水上摩托艇、兒童游樂場及西洋樓前抬花轎等各種景觀也隨之映入眼簾。
然而,社會上反對圓明園重建的聲音也不在少數(shù)。筆者總結(jié)起來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由于圓明園日前的殘垣斷壁是往日滿口“仁義道德”西方強盜們犯下的罪證,不能毀滅。對此筆者認為,把重建圓明同同毀滅罪證等同起來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要知道,圓明園現(xiàn)有作為罪證的大水法等建筑遺址實際上只占圓明園總面積的2%,有關(guān)部門可以在嚴格保留這些遺址的基礎上重建圓明園;第二,圓明園可以重建,但重建的錢應該由英法政府出。筆者了解到,在網(wǎng)上有關(guān)“重建圓明園”的民意調(diào)查中,有超過八成的網(wǎng)民是反對重建的,對此有專家評論道:“投反對票的網(wǎng)民中有98%沒有親自到過圓明園,更沒有真正讀懂”圓明園“這三個字的深層含義;第三,有錢重建圓明園,還不如拿這筆巨款來修建希望小學、改善北京的天氣狀況。持此種觀點的網(wǎng)民最多,此觀點乍聽起來似乎不無道理,但仔細考量后就能得出,重建圓明園的錢即便不用在圓明園上,也未必可以落實到山區(qū)小學的重建上。據(jù)了解,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50年的圓明園曾耗資30004500萬兩白銀才最終打造了這座17萬平方米的皇家園林。在建筑業(yè)高度發(fā)達的今天,17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只相當于一個中型居民小區(qū),上百億元的投資對國力強大的中國政府來說也并非不可承受之重。(中國每年財政收入已遠遠超過了10萬億元人民幣,往日投資首都機場用了270億元人民幣,擴建豐臺火車站用了200億元人民幣。)更何況,圓明園重建后還會帶來可觀的經(jīng)濟收入。圓明園雖以“國恥”而聞名于世,但國人似乎并不熱衷于到圓明國進行愛國游行。據(jù)了解,目前圓明園每年接待的游客數(shù)量僅為數(shù)百萬人次,門票價格只有10元,而同為皇家園林之一的北京頤和園,每年接待的游客量競高達3000萬次,門票價格更是高達30元。筆者設想圓明園重建之后,其對游客的吸引力可遠遠超過頤和園。由此,政府如果適當提高門票價格,圓明園每年帶來的門票收入將給國家?guī)聿环频睦麧櫋?/p>
當然,從操作層面看,如何能使圓明園不在重建過程中成為部門利益、商業(yè)利益的獵物,并充分體現(xiàn)既完善合理又公丌透明的重建原則,將是有關(guān)部門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眾所周知,圓明園地處北京黃金地段,面積相當于一個北火,此外,由于其得天獨厚的響亮知名度,所以被業(yè)內(nèi)人士稱作“金礦”。由此,筆者認為,不竹以后圓明同重建與否,都應理性對待,要允許各方意見平等地進行表述和啤弈,但現(xiàn)實是,在愛國主義和民族大義的火旗下,這一點已很難做到,按當年北京市建委的話說:“圓明園是個馬蜂窩,不動沒事,一動就有麻煩。”
最后,再從愛國主義教育角度引用一段筆者贊同的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梁思成弟子)的看法——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效果并不是讓后人僅看到一片被毀后的荒野,而應通過部分恢復圓明同鼎盛時期的風貌來與西洋樓遺址等處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才更有震撼人心的警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