謚號是中國古代文化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產(chǎn)物。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評定褒貶,而給予他們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也就是說,謚號是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的選定,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一個人有了謚,就等于名字之外又多了一個別名。當然,謚號對官員比較嚴格,不到一定品級是不給的,門閥時代最為嚴格,到后來寒族興起,再加上皇帝為籠絡(luò)讀書人,也打破了這個規(guī)定,只要是有一定地位的都可以授予謚號。這種制度大約起于春秋時期,秦朝間斷,西漢又恢復(fù),沿用至清末。
謚法是給予謚號的標準。謚號是固定的一些字,這些字被賦予特定的含義,用來稱死者的美德、惡德等。謚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表揚的,如:道德博厚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疆敵德曰武,柔質(zhì)慈民曰惠,容儀恭美曰昭,圣善周圍曰宣,安民立政曰成,安樂治民曰康,布德執(zhí)義曰穆。
2.批評的,如:亂而不損曰靈,去禮遠眾曰煬,暴虐無親、殺戮無辜曰厲,好樂怠政、外內(nèi)從亂曰荒。
3.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慈仁短折曰懷。
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也有用兩三個字的,如:秦穆公、楚孝成王、魏孝文帝。
對王或皇帝而言,我們從他得到的謚號可以看出他的為人、政績或遭遇。如春秋時的楚靈王,殺侄自立,后自己又死于內(nèi)亂之中,謚為靈王,正合實情。其他著名的例子如隋煬帝、晉靈公等也是如此。西晉晉愍帝亡于后趙,其謚號便基于在國遭憂。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沒有惡謚。謚號有善惡之分,是在西周共和以后。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王,“國人”發(fā)動暴動,他被放逐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后來就死在那里?!皡枴北闶菍λ枰猿庳?zé)的惡謚。后來謚號除皇帝外,大臣大多用兩個字,例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諸葛亮)、文忠公(歐陽修)。
《史記正義·謚法解》說,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故評謚一般符合事實,但西漢以后,統(tǒng)治者極力諱飾惡名,所以有很多謚號名不副實。
此外還有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xué)者死后其親友門人所加的謚號。如東漢時陳寔死后,海內(nèi)赴吊者三萬余人,謚為文范先生;晉代陶淵明死后,顏延年為他作誄,謚為靖節(jié)徵士;宋代張載死后,門人謚為明誠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