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賽”全稱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它創(chuàng)辦于1957年,是當今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也最具有權(quán)威的世界性新聞攝影比賽。
中國與“荷賽”的聯(lián)系始于1959年,當年有45位中國攝影家的55幅作品首次參加了第三屆比賽,有45幅入選。到1988年,新華社記者楊紹明拍攝的《退下來的鄧小平》獲得新聞人物(組照)三等獎,實現(xiàn)了零的突破。2000年以后,中國攝影作品獲得獎項趨于穩(wěn)定,基本上每年都有攝影記者或者攝影師獲獎。
盡管我國在“荷賽”上越來越嶄露頭角,有關(guān)我國素材的攝影作品也一再獲獎,中國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但是觀看獲獎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中外攝影記者或攝影師的作品中,都帶有刻板印象,他們反映的是帶有固定成見的中國,并不能讓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國。對此,我們通過具體作品來進行分析。
一、內(nèi)容分析
綜觀歷年來“荷賽”獲獎作品,我們主要分析2000年以后的獲獎作品,因為這個時期的獲獎數(shù)量趨于穩(wěn)定。首先,分析一下中國攝影記者或攝影師歷年來獲獎的攝影作品,有以下特點:
(一)新聞作品少
從2000年至今的13屆“荷賽”評獎中,中國攝影記者或者攝影師共獲得6個一等獎,8個二等獎,9個三等獎以及1個榮譽獎(見圖一),但是在這些獲獎作品中,僅有六幅是新聞作品,分別是:第52屆《杭州日報》陳慶港的《走出北川》獲得突發(fā)新聞單幅一等獎;《深圳晚報》趙青的《四川大地震幸存者》獲得一般新聞單幅二等獎;第54屆攝影師盧廣拍攝的《大連油污救援》獲得突發(fā)新聞組照三等獎;牛光拍攝的《玉樹地震遇難者火葬》獲得一般新聞單幅二等獎;第55屆李陽的《拯救絕望“新娘”》獲得突發(fā)新聞類單幅三等獎以及徐紹峰的《爬上高壓電線桿的男子》獲得熱點新聞類單幅榮譽獎。其他藝術(shù)類作品獲得6個,自然類作品獲得4個,體育類作品獲得5個,肖像類、科技類、當代熱點各1個(見圖二)。
(二)新聞價值小
在這些獲獎作品中,真正反應(yīng)社會性問題的作品很少。雖然第52屆作品中有關(guān)于地震、奧運的報道,但是其他幾屆幾乎沒有帶有新聞價值的攝影作品,更不要說有反應(yīng)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巨大變化或者中國人生活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tài)的作品了。這樣的攝影作品怎么能讓世界了解一個真正的中國,了解正在發(fā)展中的中國,了解日新月異的中國。通過這些新聞作品,世界人民了解到的也只能是固定成見下的中國,并且會繼續(xù)深化他們對中國攝影作品的刻板印象。
(三)選題迎合性強
“荷賽”雖然作為目前世界高水平的國際攝影比賽,但是作為一場比賽,必然會帶有主觀偏見性,它依然延續(xù)的是歐美主導,對中國的攝影師很不利。于是很多參賽者的作品選題就會帶有迎合性。比如第46屆獲獎作品《針灸減肥》,它表現(xiàn)的是使用中國傳統(tǒng)的醫(yī)療手段針灸進行減肥,雖然作品題材本身適合用攝影形式表現(xiàn),大廣角近距離拍攝使照片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拍攝點的選取也不落俗套,但是針灸這個話題在中國新聞界已不算是新聞,之所以獲獎是由于它對于西方讀者和評委比較神秘,迎合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再比如,第45屆的《中國體操奪冠賽》,第48屆的《李小雙體操學?!?,有關(guān)體操的作品一再出現(xiàn),無不是為了迎合西方評委的興趣。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外國攝影師關(guān)于中國作品的刻板印象。
通過分析作品,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對中國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傳統(tǒng)醫(yī)術(shù)、武術(shù)等方面。例如第32屆的《中國傳統(tǒng)醫(yī)術(shù)》,第36屆的《北京體育學?!罚?3屆的《中國武術(shù)訓練》,第46屆的《少林寺和尚》以及第50屆的《北京什剎海體?!?,一共14幅獲獎作品,這兩個題材就占5個,接近一半,而其他題材的作品也不能真正反映真實的中國。例如第46屆日本攝影師Tomohi sa kato 的《中國沈陽,要求庇護的朝鮮人在日本總領(lǐng)館大門前》,這幅作品發(fā)生在2002年5月8日下午2時左右,日本駐沈陽總領(lǐng)館門口突然沖進5名男女。正在值勤的中國武警戰(zhàn)士當時并不清楚這5人的意圖,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緊急狀況,他們竭盡全力阻攔這意外的闖館行動。事后日領(lǐng)館馬木秀治副領(lǐng)事還對武警戰(zhàn)士表示感謝。但是如果不了解詳細事情經(jīng)過,只看圖片和題目,很容易造成誤解,對國家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同樣的例子,還有第52屆韓國攝影師Sung Nam-Hun拍攝的《中國女子》。
二、“荷賽”作品刻板印象的影響
(一)“荷賽”二次傳播產(chǎn)生國際影響
西方大眾對中國的認識,可以說很多都來自于攝影影像,來自過去西方人拍攝的舊中國的影像,這些影像大多展現(xiàn)的是貧窮、落后、疾病、饑荒、污染。近年來,還有一些通過民間交流渠道進入西方的攝影影像, 很多也是那些符合西方對中國刻板認識的政治運動或社會災(zāi)難的影像?!昂少悺弊鳛橐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攝影比賽,對獲獎作品的二次傳播作用是巨大的。
(二)中國國家形象受到影響
“荷賽”作為一項世界性比賽,備受矚目,獲獎作品中關(guān)于中國的題材自然而然對中國國家形象有很大的影響。作品中體現(xiàn)的中國刻板印象,對中國形象的宣傳很不利,同時也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
三、解決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質(zhì),充分挖掘中國題材
“荷賽”中那些震撼世界的影像,并不是輕松就能獲得的,而是靠記者們付出辛苦的勞動、血汗甚至生命為代價換來的。我們的攝影記者也應(yīng)該學習這種不怕艱難、不畏犧牲的敬業(yè)精神,提高自身素質(zhì),多多深入一線,充分挖掘中國的題材,只有這樣才能拍到好的圖片。
(二)加強國際交流,使西方更加了解中國
由于地理、文化等差異,中國悠久的歷史和風俗習慣不能讓西方充分了解,許多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無法獲得西方評委的理解和認可,他們見到的只有那些留有刻板印象的作品,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更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當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局限的題材上,這會造成中國獲獎攝影題材的狹窄性,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國際交流,加大對我國文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
(三)不迎合西方攝影觀念,堅持正確的新聞理念
“荷賽”作為一場比賽,必然帶有它的主觀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歐洲的攝影評判,它強調(diào)攝影師個人風格的展示和攝影師對所拍攝內(nèi)容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過分推崇“荷賽”的審美,會使我們產(chǎn)生困惑,甚至丟失了自己的新聞理念。我們所要做的是堅持自己的新聞理念,不要刻意迎合西方的攝影觀念,只要是好的攝影作品,一定會有發(fā)光的機會。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