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片段,也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節(jié)。文章描寫了二千多年前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一場意義重大的宴會,此次宴會圍繞“稱王關(guān)中”,項羽、劉邦兩個軍事集團首領(lǐng)及他們的謀士們開展的一場驚心動魄的博弈和斗法。這場驚心動魄的博弈和斗法使劉邦與其謀士通過努力巧妙地擺脫了危機,獲得了勝利,使范增為項羽策劃的“鴻門宴謀殺”成為泡影。這場博弈和斗法其實就是項羽和劉邦不同性情的展示和對比,而最后項羽刺殺失敗、劉邦逃出危機與他們各自的性情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
一、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鴻門宴》的故事發(fā)生在秦朝滅亡的大環(huán)境中。項羽和劉邦是繼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xù)反秦的農(nóng)民軍將領(lǐng),共同接受楚懷王領(lǐng)導。公元前207年,項梁戰(zhàn)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主力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lǐng)兵向西攻打函谷關(guān)。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guān),誰為關(guān)中王。北線,項羽統(tǒng)帥的楚軍驍勇善戰(zhàn),鉅鹿(今河北)之戰(zhàn)摧毀了秦王朝主力軍。西線,由于項羽的軍隊在北線牽制并消滅了秦王朝絕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劉邦較為輕松地從黃河以南打進函谷關(guān),很快攻下了咸陽。項羽居功甚偉,卻延誤了入關(guān)的時機,聽說劉邦已占咸陽,且欲稱王關(guān)中,非常惱火,于是陳兵新豐鴻門,決定翌日發(fā)兵攻打劉邦。
風雨突變、危機四伏之下,劉邦與其謀士隨機應變、巧妙斡旋,在鴻門宴這樣一種變幻莫測、紛紜復雜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化危為機,展現(xiàn)了劉邦以仁治政、善于用人,能夠認真聽取下屬意見和謙虛謹慎的真性情,而項羽則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和自矜功伐、自恃甚高錯失了殺劉邦的良機,為以后自己的悲慘結(jié)局埋下了隱患。
二、《鴻門宴》中項羽與劉邦的性情比較
(一)治政理念的不同一得道多助與失道寡助
項羽雖然英勇善戰(zhàn),是個大英雄,但他卻殘忍暴戾,治政理念也極為殘暴血腥,引起了當時人們的警惕和反感。北伐之前,他便在襄城開始濫殺無辜,他的殘暴已經(jīng)成為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直接影響到后來的鴻門宴事件。
古語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表椨鸩蛔鹬厣徽湎?,往往奪城后就是血洗,受人厭惡和憎恨。但劉邦卻倡導以仁治政、倡導休養(yǎng)生息。戰(zhàn)爭中,劉邦總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博得了“寬大長者”的好名聲,劉邦的仁義和愛民已在當時成為美談,擁有比項羽更多的民心。因此,在滅秦戰(zhàn)爭中,劉邦能夠得到懷王與諸老將的支持,能夠幾乎兵不血刃,輕松地獲得了入關(guān)的優(yōu)先權(quán)。反觀項羽一路苦戰(zhàn),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中來到咸陽,卻是姍姍來遲。相比劉邦的輕松入關(guān)、搶先入關(guān),項羽著實委屈。
劉邦項羽先后進入咸陽之后,他們都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然而,在這場勝利面前,兩者的表現(xiàn)卻大相徑庭。劉邦先入關(guān)中,籍吏民,封府庫,不殺秦王子嬰,廢除秦朝苛法,頒布約法三章,嚴肅軍紀,秋毫無犯。而項羽進入咸陽之后,燒殺奸淫,涂炭生靈,甚至不放過“沐猴而冠”的說者,項羽的殘暴可見一斑。兩者相比,劉邦如此仁而愛人,項羽卻殘忍無道,老百姓真心支持擁戴劉邦,甚至生怕劉邦不作秦王。
而古之王者、勝者,首先要獲得民心,也就是獲得“天時、地利、人和”中的人和,從收買人心這一點上講,劉邦勝了,項羽輸了。
(二)用人之道的不同一知人善任與剛愎自用個人性情很多都體現(xiàn)在為人處世上,劉邦的知人善任、虛心接受謀士意見以及與謀士的巧妙配合助他逃過了鴻門宴的危機,而項羽剛愎自用,不善于也不屑于用人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導致他與下屬之間缺乏溝通、產(chǎn)生了嫌隙,從而錯失良機。劉邦個人能力雖然有限,但他知道知人善用,善于依靠自己的成員,能夠使他的智囊團成員人盡其才,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項羽雖然力能扛鼎、英武不凡,卻太以自我為中心,不屑于用人,不能使自己的團隊發(fā)揮所有的作用。鴻門宴上,劉邦的謀士和下屬有張良、樊噲等人,項羽謀士和下屬有范增、項伯、項莊。劉邦的團隊可謂精誠團結(jié)、配合默契。當張良發(fā)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企圖后,保護劉邦的責任感驅(qū)使他趕快來到軍門找樊噲商量對策,而樊噲在危機之時,沒有托辭,冒著生命危險持劍盾闖帳而入。樊噲進入宴會后怒視項羽,并予以斥責,所說的一番話與劉邦此前所言如出一轍。劉邦與樊噲配合之默契,使項羽更加相信劉邦無意做關(guān)中王。等到緊張的宴會氣氛稍微有所緩和之時,劉邦借口“如廁”離開宴席,樊噲、張良能夠會意隨出。劉邦離去時交待張良,要估計他回到軍中之后才可進獻白璧與玉斗,以拖延時間,穩(wěn)住項羽,張良都一一照做。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斗爭中,劉邦與部下高度默契,上下之間目的一致,認識一致,行動一致,情況復雜而沒有出現(xiàn)任何紕漏,劉邦不僅保護了自己,也保全了大家,最終獲得了這場無硝煙之斗爭的勝利。
與劉邦不同,項羽在宴會上對范增的以目示意、舉玉塊暗示都視而不見、置之不理,甚至項莊席間舞劍被項伯阻撓也聽之任之。庭外,“賓客”劉邦與群臣緊急策劃脫身之計;庭內(nèi),“主人”項羽與左右還渾然不知。可見項羽與范增、項莊之間在行動意圖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間認識不一致、思想不統(tǒng)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調(diào)?這多是項羽自大輕敵、剛愎自用、才智不足、不善用人的結(jié)果,當然也有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tài)出謀劃策的原因;更有項伯,泄露軍機,處處作梗的原因。
在鴻門宴中,項羽原占優(yōu)勢,但恃勇而驕、剛愎自用,他的團隊一盤散沙、缺乏溝通;劉邦本為劣勢,可是劉邦知人善任、善聽謀士之計,與下屬配合默契。項羽集團管理粗放,缺乏溝通,拙于應變;劉邦集團配合細密,認識一致,相互呼應。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臨危受命。最終劉邦勝利逃生,項羽未完成刺殺計劃,兩人關(guān)于任人的不同性情成為團隊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
(三)競爭思維的不同一知己知彼與自我中心
孫子兵法講:“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在鴻門宴這樣一場生死博弈中,對對方信息的把握程度非常重要。劉邦深知掌握對方信息的數(shù)量額、準確度是決定勝利的關(guān)鍵,深知誰收集到比對手多、比對手準確的信息,誰才能夠有更大的勝算。當他聽張良說項羽要擊破他時,就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為婚姻”,使項伯為他所用。項伯禁不住劉邦的拉攏,把項羽滅劉的信息透露得一清二楚。劉邦到鴻門后,又抓住項羽的虛榮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他說自己與項羽“戮力而攻秦”,“不自意能先人關(guān)破秦”,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著又把稱王的傳言,轉(zhuǎn)到“小人”身上,把欲稱王關(guān)中的野心否認得干干凈凈,使項羽信以為真。
而與劉邦不同,項羽嚴重以自我為中心,不去主動了解對方的信息??梢哉f,在這場較量中,雙方獲得的信息是不對等的。劉邦知己知彼,利用項伯掌握了項羽完全的、真實的信息,項羽卻不主動了解對方,擁有劉邦的信息不完全甚至都是虛假的。劉邦通過項伯,掌握了對方真實的意圖,擴大了信息占有量,對如何應對鴻門宴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可謂知己知彼;項羽對項伯與張良、劉邦的關(guān)系毫不知情,接受到的是項伯、劉邦、樊噲傳遞出的一系列虛假的信息,不僅信以為真,否定了范增的正確判斷,還透露出了曹無傷的告密,可謂不知己也不知彼。更為可怕的是,項羽對項伯這種大戰(zhàn)在即卻為敵方通風報信的通敵行為不僅沒引起絲毫警覺,反而聽之信之。錯誤的信息及有限的信息量影響了項羽的判斷和決策結(jié)果,使他一錯再錯,失去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至于最后功敗垂成,飲恨垓下。有人說這所有的一切應由項伯負責,因為他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是他的通風報信和間諜行為,導致了后來項羽的全盤皆輸,其實,看事物要看到本質(zhì),項伯的間諜行為最多只能算是個導火索的作用,而真正導致項羽全盤皆輸?shù)牟皇琼棽?,而是他與劉邦這個競爭對手太過明顯的差距。
(四)為人之法的不同-謙卑懂禮與恃勇而驕
劉邦因為能力、背景等方面的緣故并不自信,但是不自信使他養(yǎng)成了謙卑懂禮的性格特性。他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種條件廣結(jié)善緣。劉邦極為擅長籠絡(luò)之能事,以小弟侍奉兄長的禮節(jié)接待項伯,且約為婚姻,結(jié)成了兒女親家,扯上了親戚關(guān)系,大有劉項成為一家之勢,還信誓旦旦效忠項王,一副真誠無辜的樣子,終于感動了項伯,使項伯感情的砝碼倒向了劉邦這邊。
在鴻門宴中,項伯不僅幫劉邦解脫“稱王”之嫌,在鴻門宴上,還處處留心保護劉邦,直至劉邦安全脫險。劉邦拉攏利用項伯的手段非常高明,就是尊重,就是禮儀。金錢是收買叛徒的,感情才是收買朋友的,劉邦深知這一點,它用“戮力而攻秦”將敵我關(guān)系定位成兄弟和戰(zhàn)友的關(guān)系;用“小人之言”為婉轉(zhuǎn)之詞,混淆了項羽視聽;以“然不自意能先人關(guān)破秦”表現(xiàn)得相當謙和,沒有絲毫的野心和張揚之態(tài),再加上項伯先前的影響,一下子打消了項羽的顧慮和戒心。
三、結(jié)語
《鴻門宴》的確是一篇難得的佳作。司馬遷善于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又善于運用對比手法,表現(xiàn)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項羽與劉邦兩個集團可謂兩峰并峙、雙水分流、對比照應、互相輝映。鴻門宴中,劉邦、項羽孰是孰非,孰勝孰負,看看兩人不同的性情便可見分曉。項羽在優(yōu)勢下恃勇驕橫、缺乏遠慮、用人唯親、輕敵麻痹、養(yǎng)奸貽患、內(nèi)部不團結(jié);劉邦則與之相反,雖處劣勢,但能屈能伸、虛心下問、善于機變、知人善任,瓦解敵方力量,使敵方重要力量為自己效勞,并及時清除內(nèi)奸。這樣兩種不同性情的人成為鴻門宴這場盡心動魄的博弈和斗法的兩個對手,劉邦化險為夷、項羽錯失良機的結(jié)局自然是板上釘釘,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