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從文是我國上個世紀典型的文學家。文學作品表現(xiàn)出典型的湘西風情,其文學作品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詩情畫意的基調和風俗淳樸的人性美的“湘西世界”。在文學作品中,作者著力宣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體現(xiàn)了沈從文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理想追求。
關鍵詞:沈從文 文學作品 創(chuàng)作追求 人性美 人情美
縱觀中國的近現(xiàn)代文學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二三十年代的文學和政治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基于當時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形成了文壇上的文學政治化的總趨向。這一時期的文學家大多數(shù)都是在致力于控訴和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黑暗和罪惡,但與此同時在這些文學社團和個人作家之中,未有被一致公認、遠離政治、醉心于純文學創(chuàng)作的沈從文先生的作品被人津津樂道。
一、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
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拋開了政治經(jīng)濟的干擾,從倫理道德的視角開辟了一條新的創(chuàng)作道路。在沈從文的小說中為我們構建了一個不受橫流的物欲所影響的純美“湘西世界”,文風恬靜、灑脫而飄逸,作品呈現(xiàn)出田園牧歌的基調。在沈從文的小說里我們可以看到一派和諧寧靜的田野風光和憨厚淳樸、天性善良的村民以及民風淳樸的生活情調,從而對現(xiàn)代城市的文化病態(tài)進行否定。
沈從文認為一部真正的作品,總是在真切地表現(xiàn)人性的欲望,此時,作家就是治療人性的“醫(yī)生”。因此,對人性的闡釋和贊頌是沈從文作品的重要特點。沈從文的寫作不局限在近代文明的控制下的原始、質樸、善良的人性,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會去除殘酷現(xiàn)實中的政治經(jīng)濟關系,在古老的鄉(xiāng)村生活和情調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具備社會階級的自然人,對內(nèi)心深處的人性美進行謳歌和贊頌。對人性美的寫實和謳歌是沈從文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追求,他的文學作品都在為淳樸而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進行謳歌,常常在彌漫著田園氣息中的文字中,展現(xiàn)出湘西鄉(xiāng)村的社會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和現(xiàn)實主義而至之間的交織從而導致的矛盾沖突以及人生的悲劇。下面我們就選取沈從文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邊城》和《蕭蕭》為載體對這種寫作主題進行分析。
二、人性美和人情美寫作主題在《邊城》和《蕭蕭》中的體現(xiàn)
《邊城》于一九三四年問世,書中關于湘西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和淳厚古樸的習俗引起了讀者的濃厚的興趣:里面有美麗的青山綠水,更有來自小小鄉(xiāng)村的淳樸民風?!哆叧恰分饕菄@主人公擺渡船的老船夫和他17歲的外孫女翠翠展開的,翠翠的感情糾紛是散文的重點,雖然她那被誤解的愛情使她最終得到的是略帶憂傷與凄涼的結局,但全文依舊閃爍著人性美的光輝。
《邊城》中的人性美首先是體現(xiàn)在對湘西淳樸民風的描寫上,這里是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堂。這里的人性純真、人性純美、人性純善,這里每個人的身上都散發(fā)著人性美和人情美,營造著這個溫馨瑰麗的“邊城”天地。老船夫撐船擺渡,不管風吹日曬,五十年如一日,恪職盡守、熱情服務,對需要過河的人分文不收,即便是硬給的也是要退回去,實在推脫不掉的就買成煙茶再來招待鄉(xiāng)親。雖然這里也有著貧賤之分,但是這里的富人好施,比如船總順順就不因為自己家境殷實而盛氣凌人,反倒是能夠真正體恤窮人的生活疾苦,給老船夫送鴨子、粽子等;在老船夫去世后,他資助并料理了老船夫的喪事;這里是一片未被商業(yè)文化侵蝕的凈土,商人不是唯利是圖,比如屠戶見老船夫來買肉,就特意割了一塊好肉給老船夫,執(zhí)意不收老船夫的錢。翠翠、天保、儺送、商客、妓女、船工等均待人以誠,表現(xiàn)出特有的仁厚、淳樸的湘西風情。加上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青山綠水和來來往往的船只,彎彎的小路,吊腳樓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作者還從湘西人之間淳樸厚重的親情視角表現(xiàn)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老船夫在自己女兒殉情后獨自承擔起對翠翠的養(yǎng)育重擔,這是一個多么慈愛的好父親、好祖父。特別是為了解決翠翠的婚事不停周旋在翠翠、天保、儺送、順順、楊馬兵之間,可以說是操碎了心。而翠翠對于祖父也是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照顧,祖孫倆相依為命,爺爺是翠翠生活的唯一依靠,她要讓爺爺高興,她那少女般的獨有的聰明也成了祖父生活的精神支柱。在此作者向我們展示了湘西人的質樸和諧的天倫之樂和血濃于水的親情關系。
在《邊城》里,我們不得不被作者為我們描繪的那幅明媚秀麗、天工神斧的自然畫卷所折服,作者描寫的湘西獨有的民風民俗,使人耳目一新,具有人民的原始性,顯示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因此,《邊城》是一幅描寫人性的畫卷,也是一首對人性人情的贊歌。沈從文憑借其高超的寫作藝術,充分地向我們展示了人性之美的妙麗畫卷。
《蕭蕭》完成于一九二九年,小說表現(xiàn)出一種自然純真的人性美。主人公蕭蕭是一位勤勞善良、天真質樸的姑娘,終于有一天被“花狗”動人的山歌唱開了心竅子,變成了婦人。作者對這種放縱的愛情是持贊賞的態(tài)度的,小說里到處洋溢著青春、自然和人性的歡樂氣氛,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朝氣?!靶浴痹谶@里,不僅僅是人性的一部分,更是融入自然里寫人性,寫人性中的自然淳樸,這是沈從文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視角和審美觀點。沈從文刻意讓生命的樂趣和人性中的自然淳樸從那青山綠水中不經(jīng)意地流瀉出來,加上湘西人那份與世無爭,謙虛恭讓,淳樸自然的原始人性,便形成了沈從文獨特的寫作風格。
作者在表現(xiàn)人性美的同時,也對這片土地上的人情美做了熱情地謳歌。無論外面發(fā)生了什么,也無法改變這片土地上原始質樸的人情美。小說里寫到當婆家知道蕭蕭已經(jīng)搶先被別人下了種的時候,“生氣的生氣,流淚的流淚,罵人的罵人,各安本分地亂下去”,“著急的干著急,沒人想出妥當?shù)霓k法”。這正是村民質樸善良的真實寫照。如果是發(fā)生在封建思想道德觀念嚴重的地方,蕭蕭怎么還會有活命的機會。當蕭蕭生下一個兒子的時候,族人也沒有對她進行歧視,婆家也為她們小夫妻“圓了房”,同時將這個私生子納入自己的家庭之中。這里展現(xiàn)了湘西人性善良的一面。讀者本以為蕭蕭將面對的是無法收拾的慘烈的悲壯,可是作者卻有意把蕭蕭的命運全寫成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巧合,從而來歌頌湘西人淳樸、自然的人情美。
三、結語
沈從文曾經(jīng)將自己的寫作比喻成“建造廟宇”,而這座廟宇里供奉的就是“人性”。沈從文文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他一系列以湘西邊城為背景的小說。沈從文生于湘西,長于湘西,是一個真正來自生活底層的人民藝術家。湘西的山山水水對他有著深遠的影響,這里的村風民情早在他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兒。在沈從文的小說里,對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追求,不是注重情節(jié)的描寫和結構的構思,在于的是意蘊和情致,注重作品的寫意性和抒情性。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那清新淡雅的筆調,平和素靜地為我們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這也是沈從文理想的生活世界和寫作創(chuàng)作的追求目標?!哆叧恰泛汀妒捠挕芬布畜w現(xiàn)了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寫作追求,讀起來玲瓏剔透,有泉水叮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