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書在微博引起了熱議,書名為《蔣介石畫傳》。畫傳封面是一幅蔣介石露牙微笑的照片,很多人沒見過蔣介石的笑臉,微博中各種議論都有,可見大多數(shù)網(wǎng)友,除了教科書中的一些常識,對他還是非常陌生的。這本書收錄了近三百張獨家蔣介石的圖片,還有張大千等著名畫家所繪就的20多張蔣氏國畫,這本畫傳的出版,或許能引起讀者進(jìn)一步探究蔣介石的興趣。
與蔣介石相關(guān)的1500萬字
記得前些年,讀出版家范用的回憶文章,說他1964年曾奉命組織班子,編過《蔣介石全集》。他回憶毛澤東當(dāng)年的批示是:“一千本太少,印它一萬部?!焙髞怼拔母铩北l(fā),這事不了了之,范用卻因此“蹲牛棚”遭了難。當(dāng)時我覺得范用會力促這部文稿出版,隨著先生的離世,這個愿望只能被視作奇想了。2004年我編《孫中山在說》一書時動過念頭,要編一本蔣介石演講錄,問了數(shù)家出版社均說有難度,只得作罷。
大陸出版的與蔣介石有關(guān)的書,可謂汗牛充棟,但客觀呈現(xiàn)他的圖書卻極少。從我收集到的蔣介石文稿看,僅他的演講就有600多萬字,他的專著、文章、文告、談話等至少也有500萬字。這還不包括近年頻惹版權(quán)爭議的《蔣介石日記》。“兩蔣日記”的審看人說過,《蔣介石日記》有近500萬字。這么算下來,蔣介石一生留下的與他直接相關(guān)的文字,就超過了1500萬字。蔣介石毅力極強(qiáng),連記日記也很少間斷,打仗或旅行途中也是每天必寫。他的后代說過,蔣介石在去蘇俄訪問的機(jī)場上,仍抽時間記下當(dāng)天的感受,回去再用毛筆填進(jìn)日記。
這么龐大的著述量,當(dāng)然不全是蔣介石的親力親為。有些文稿書稿雖有人代筆起草,但大多經(jīng)過他的斟酌與修改,據(jù)說有時要改五六次之多。蔣介石最倚重的筆桿子,前有陳布雷后有秦孝儀,此二人被稱為國民黨的兩大文膽。其他像陶希圣、邵力子、陳方等著名人物,都曾為蔣介石捉刀代筆。最有意思的是前些年冒出的《陳潔如回憶錄》,稱黃埔時期陳也常代蔣介石起草重要信件。這本回憶錄真?zhèn)坞y辨,自然無人相信。不過按照蔣介石事必躬親的行事風(fēng)格,他一直以“圣賢”來自我期許,應(yīng)當(dāng)說即便是代筆的文稿,仍然傾注了蔣介石大量的心血。
一言一行中時代的影子
蔣介石值得閱讀和研究,不僅因為他是近現(xiàn)代史的一個重要人物,也因為他思想的獨特性和復(fù)雜性。蔣介石生活的年代,各種思潮彌漫中國,蔣介石又是一個行動、讀書與思考都極勤奮的人,他的思想自然具有一個時代的標(biāo)本價值。蔣介石可以說是近現(xiàn)代最具“自省”意識的政治家,他留下近500萬字的日記,甚至超過了日記字?jǐn)?shù)最多的學(xué)者吳宓和胡適。蔣介石早年讀過馬列文集,也為三民主義寫過書,40歲后又信奉基督教,但他思想的根基還在儒家。他最愛讀的王陽明、曾國藩,都是善于自省、勤于自省的人物,加上基督教也要求信徒自省,這些都讓蔣介石養(yǎng)成了時時思考的習(xí)慣。正是這種勤于自省的意識,加上他所處的政治位置,使他的思想具有獨一無二的研究價值。
尊重是相互的過程,你尊重對方的史實,對方也會尊重你記憶中的歷史
只有歷史記憶能達(dá)成一些共識,雙方才能真正從對抗的心理中解脫出來
蔣介石的思想中,既有儒家和基督教文化的碰撞,也有民主與專制的沖突;有欲望和道德的激戰(zhàn),也有權(quán)力與平等的對抗;有勝利的輝煌,也有失敗的凄涼。特別的是,蔣介石把這一切都留在了文字中,他的一言一行都帶著一個時代的影子,讓我們從幽微處能看清時代的脈絡(luò),于玄奧中或能獲知歷史的真相。
逐漸生動和豐富的面容
今天我們對蔣介石的認(rèn)識仍然非常欠缺。應(yīng)當(dāng)說,無論是臺灣某些史家對蔣介石的阿諛奉承,還是大陸一些作者對蔣介石的丑化歪曲,都不是歷史本來的面貌。如何使過去對立的歷史記憶,不在未來變成新的沖突,學(xué)會理解與認(rèn)知對方歷史中的真相,是必須邁出的第一步。蔣介石的著述也好,歷史圖片也罷,應(yīng)當(dāng)說都是我們客觀了解與評價近現(xiàn)代史的重要文獻(xiàn)。如果大陸能逐漸編輯出版,至少能表明對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過程,你尊重對方的史實,對方也會尊重你記憶中的歷史。只有歷史記憶能達(dá)成一些共識,雙方才能真正從對抗的心理中解脫出來,兩岸文化的分享與合作才會有一個廣闊的未來。
蔣介石蓋棺30多年了,他的自省和憂責(zé)早已停止,但要對他形成歷史“論定”,顯然還需時日,還需更多的討論與研究。歷史學(xué)家關(guān)注的多是一個人物的功過是非,而普通人想看的是一個人在歷史和生活中的掙扎,因這種掙扎本身就是生命鮮活的證明。“論定”的生活與真實生活總是存在差距。有的人為了自己身后的“論定”,早早地就讓生活中飄出棺木之氣。蔣介石顯然不是這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面容正在漸漸顯出一種生動與豐富。蔣介石說“一寸山河一寸血”,如果換種方式理解,他說的也許是:大地在起伏,只要你真實地生活過,大地終究也無法埋藏或篡改你的歷史。
(摘編自《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