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
華盛頓心臟地帶、國會山旁邊,有一條西南走向的名叫“獨立大道”的街。330號,是一座平頭板臉的長方形建筑。美國之音就設在這座樓里,占據(jù)著這座五層樓的一到三層。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美國之音的總部從紐約遷到此處至今。
現(xiàn)在仍能聽到的美國之音,是從美國東部華盛頓傳送到西部北科羅拉多基地再發(fā)射到衛(wèi)星,由90年代建的菲律賓、日本沖繩以及泰國站接收,然后傳送到中國大陸的。
美國之音成立之前,美國對華中文廣播就已經開始。1939年2月18日,美國舊金山舉行金山博覽會,美國奇異電器公司為推銷其無線電設備,示范向中國廣播1小時節(jié)目,主要是用粵語廣播,偶爾播一些普通話節(jié)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美國政府征用該公司設備,開始每天用粵語和普通話進行各半個小時的廣播。1942年6月,這檔廣播并入美國之音。
新中國成立后,中美處在敵對的兩大陣營,美國之音不可避免地卷入兩國的意識形態(tài)的冷戰(zhàn)中。
朝鮮戰(zhàn)爭期間,美國之音加強了中文廣播,恢復了廣東話、上海話、閩南話,還增加了潮州話、客家話和藏語節(jié)目。
對抗
期間,有不少中國人偷聽“敵臺”。但是要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收聽美國之音卻難以查證,因為在中國,偷聽“敵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屬于一種很嚴重的犯罪——反革命罪。
著名作家阿城就曾是“敵臺”發(fā)燒友。對于阿城這一代人來說,美國之音是“一個禁忌”,也是“一種圖騰”。在那些偷聽“敵臺”的驚恐歲月里,“敵臺”曾是他們獲取外部信息、滿足求知欲乃至娛樂的重要途徑。
北島、李陀主編的《七十年代》收錄了阿城的一篇文章《聽敵臺》。1971年的林彪事件,阿城幾乎是當天從境外廣播聽到的。1976年“四五”事件,也是從敵臺聽到的。在阿城插隊的云南,聽“敵臺”在知青中相當普遍。
伴隨著美蘇兩大陣營廣播宣傳戰(zhàn)的是,相互之間的干擾與反干擾。
所有國家的短波電臺都是從本國發(fā)射信號到所需要覆蓋的地區(qū)。如果距離較遠,信號會衰減,所以這些距離較遠的國家會在廣播目的國周圍設立一些中轉站,通過中轉站加大信號的強度,以便使廣播目的國的聽眾能夠收到清晰的信號。當然,每個廣播電臺都有自己的頻率,短波頻率由于天氣的原因,夏天和冬天不同,所以并不是永遠固定的。其實干擾起來很簡單,只要以相同頻率放雜音或現(xiàn)在所用的“民樂”就可以了。
美國之音承認,沒有有效的技術戰(zhàn)勝干擾。美國之音說它能夠以某些方式穿透干擾。辦法之一就是在廣播時不斷更換電離層,使干擾機難以跟蹤,或是同時用幾個頻道進行廣播?;蛘咴诶杳骱忘S昏時,當光線微弱,干擾在技術上減低效果時增加播音時間。
變遷
1972年,從尼克松走下舷梯向周恩來伸出手的那一刻起,美國之音也隨之轉變?!爸腥A人民共和國”的稱呼替代了“共產黨中國”“大陸中國”“紅色中國”。節(jié)目內容注重報道中美之間的經貿合作,文化、科技、體育和藝術的交流活動。
隨著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美國之音把主要精力投向亞洲。中國再次成為美國之音的主要廣播對象。1990年,美國之音中文編制從五十多人增加到85人,這個數(shù)字比20世紀80年代俄語廣播部還要多。1997年,時任美國之音臺長杰弗里·科恩說,美國之音六大任務之首就是“對抗共產黨國家”。同年9月,自由亞洲電臺正式開播。
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美國之音的廣播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生硬了。一些中國大陸學者對美國之音進行多年研究和觀察后總結了美國之音的三個變化。
一是冷戰(zhàn)后的美國之音在選擇處理新聞方面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獨立性,注意據(jù)實報道,力圖客觀公正。在一般情況下,在美國之音沒有常駐記者的地區(qū)發(fā)生重大事件時,如沒有兩個以上的確切的消息來源,是不輕易做報道的。在日常新聞報道中側重平衡性,既報喜也報憂。美國全國性機場導航人員罷工、國會議員的丑聞、里根總統(tǒng)遭刺等都予以報道。
二是把新聞和評論分開。這并非美國之音的獨創(chuàng),BBC早就這么做了。參加創(chuàng)設美國全國公共廣播網并在美國之音工作多年的羅伯特·康利在談到他的經驗時說,50年代美國之音強加于人,搞人為的心理戰(zhàn),企圖讓聽眾只聽美國之音獨唱。調查證明,結果適得其反。他說,在廣播中你如果加上主觀評論,聽眾的思想反會警覺起來,懷疑你的宣傳是否真實,發(fā)展下去聽眾就會關掉收音機,或者轉聽別的臺。
三是做替代性報道。專門播報對象國主流媒體不報的信息,尤其是有關對象國負面新聞、不同政見者言論等的信息,吸引聽眾,爭取取代當?shù)刂髁髅襟w成為當?shù)孛癖娭饕畔⒃础?/p>
中文部目前是美國之音外語部中最大的一個,雇員基本上都是中國人。
1978年,出生于臺灣的女大學生趙克露暑期在美國之音打工,她目瞪口呆地發(fā)現(xiàn),這地方是個博物館,藏著好些中國現(xiàn)當代名人的后代,比如黎元洪的孫子。上世紀40年代末,能從大陸直接移民美國,能用英文通過美國之音的政府公務員考試的,基本是這些口里含著金湯勺的富家子弟。趙后來成為中文部的負責人。
60年代至 70年代,美國之音中文部的新鮮力量都來自臺灣。直到90年代初,美國之音中文部的風貌有了大改換。大陸各大媒體的從業(yè)人員帶來大社記者的風范。90年代,美國之音又招收大陸留學生,學歷包括傳媒、國際政治、教育、經濟,甚至化學碩士。有些人是雙學位,有些人甚至擁有三個學位。
“大陸人漸漸替代臺灣人,他們穿著運動鞋在美國之音樓道里上下飛跑?!?0年代為美國之音撰稿的張辛欣回憶了她在美國之音大樓里見到的情景,說,中文部門口貼著一個警告:小心腳下。
裁撤?
裁撤美國之音中文廣播的消息,在美國國內也激起了巨大的反彈。
美國之音中文網2月16日報道稱,美國之音結束對中國大陸中文短波的計劃可能在國會引起紛爭。共和黨議員、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委員達納·羅拉巴說,該計劃是美國向中國低頭的又一個警鐘,意味著美國面對中國的進一步退縮。
《華盛頓郵報》網站在今年2月16日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針對“奧巴馬政府是否應該終止對華中文廣播”的選項,90%的參與者投了反對票。
美國之音中文部普通話組主任羅大任則指出,該方案目前只是一個提議,還不是最終決定。他對德國之聲說:“我們中層管理人員在決定(美國之音)的策略和方向方面沒有什么發(fā)言權。但國會一般不會順應國際廣播理事會的提案。以往的例子都反映出國會有自己的意見。比如,美國之音的粵語組經常被提出來去掉,但是年復一年,總是沒有去掉,就是因為國會沒有批準。”對于這次提案“胎死腹中”,羅大任仍抱有一線希望。
(摘編自《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