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榮
王懿榮在清末曾三為國子監(jiān)祭酒,其人性“篤好舊槧本書、古彝器、碑版圖畫之屬” ,“凡書籍字畫、三代以來之銅器印章、泉貨殘石片瓦無不珍藏而秘玩之”。1899年,身患瘧疾的王懿榮,發(fā)現(xiàn)中藥“龍骨”的碎片上面有奇怪的紋絡,便叮囑藥店老板代為留意。不久,古董商范維清被引薦到府上,帶來從豫北收購的十二片龍骨。王懿榮對照《周禮·春官》《史記·龜策列傳》等典籍中關于商代占卜的描寫,審定“龍骨”為殷商故物,認定其上的符號是篆籀之前的古文字。此后王懿榮秘密委托范維清從安陽等地大量收購甲骨。甲骨文一出,轟動學術界,郭沫若形容為“一片甲骨驚天下”。在王懿榮審定之前,甲骨只是廉價的中藥材,被搗碎了稀里糊涂喝進人們肚子里。王懿榮慧眼獨具,避免了“人吞商史”的荒唐事繼續(xù)蔓延。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身為京師團練大臣的王懿榮投井殉國,當時其所收集的甲骨已達1500多片。
劉 鶚
小說《老殘游記》讓劉鶚飲譽文壇,其實他還是一位收藏家。其所集藏,“上自殷契及隋碑,巨若鼎彝,纖如泉珍,旁羅當壁,廣及訣罌登”。歷經(jīng)滄桑的古物未免殘缺不全,于是他將書齋取名為“抱殘守缺齋”。王懿榮殉國后,其辛勤搜集的1500多片甲骨一度無人問津,最后由劉鶚購得一大部分。劉鶚還通過多種渠道大量收購:先是委托古董商趙執(zhí)齋奔走齊、魯、趙、魏之郊購得3000多片;后又從好友方藥雨處購得范姓所藏的300多片;還派三兒子劉大紳到河南收購得1000多片。數(shù)年之間,前后加起來總共收藏甲骨5000多片,成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他還第一個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1903年,在羅振玉的建議下,劉鶚從搜集的甲骨卜辭中精選墨拓了1058片,以石印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鐵云藏龜》,被評價為“研究甲骨文字的許多著作的開路先鋒”,擴大了甲骨文的流傳范圍。
孫詒讓
清末經(jīng)學家孫詒讓被譽為“有清三百年樸學之殿”,其所著《周禮正義》為清代群經(jīng)新疏中杰出之作。孫詒讓視墨翟為賢圣人,耗時十余年整理出《墨子間詁》,被梁啟超譽為“現(xiàn)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孫詒讓從十七歲起即篤嗜金文,壯年曾登焦山訪周鼎,手拓數(shù)十紙而歸。自謂“三十年來所睹拓墨累千種,每覃思累日,如對古人。劉鶚《鐵云藏龜》問世后,當時學者半信半疑,章炳麟直指之為偽造。而孫詒讓讀其書則如獲至寶,認為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可靠資料。他努力考釋其形義,用分類法把甲骨文字的內容作了區(qū)分,并對大部分單字逐個辨析,于次年寫出甲骨文研究專著——《契文舉例》二卷,這是我國第一本考釋甲骨文的研究著作。第二年,孫詒讓進一步把金文、甲骨文、石鼓文及貴州紅巖石刻文字與《說文》古籀互相勘校,探索古文、大小篆的沿革,著為《名原》七篇,把古文字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羅振玉
羅振玉在劉鶚家初次看到甲骨文,嘆為兩漢以來小學家張敞、杜林、揚雄、許慎所未得見的驚人瑰寶,遂勸劉鶚拓墨排次,令甲骨文廣為人知。羅振玉自認為“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他是第一個親赴安陽小屯村考察的甲骨文學者,且由此判明甲骨文的出土地點。他購藏甲骨達30000片,完整可用者超過3000片。以此為基礎,羅振玉“發(fā)憤鍵戶四十余日,遂成《殷墟書契考釋》六萬余言”。他還以安陽之商朝甲骨、敦煌之漢魏簡牘、千佛洞之唐宋典籍文書等出土新資料為研究對象,將中國歷史向上推1000年。晚年時,羅振玉在教其孫甲骨文時發(fā)問道:“你說說,我是愛你還是愛甲骨?”孫兒童言無忌,脫口道:“愛甲骨!”
王國維
魯迅說王國維“老實到像火腿一般”,但這股老實勁用在甲骨文的研究上,卻成就其登峰造極的學問。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前清遺老自居的王國維攜眷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開始研究甲骨文、金文、漢簡等。1917年,他寫成《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xù)考》,考證甲骨文中出現(xiàn)的先公先王和父、兄之名和《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基本相同,從而證明甲骨文乃殷之物,安陽小屯即殷墟。他將“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紙上的材料”中國歷史古籍作對比,用卜辭補正書本記載的錯誤,并對殷周政治制度予以探討。甲骨文研究由此從文字學推進到史學,甲骨學得以成立。郭沫若評價他“在幾千年來的舊學的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董作賓
1928年8月,受中研院史語所委派,曾師從王國維的董作賓被派往安陽考察,得出“甲骨挖掘之確猶未盡”的結論,認為發(fā)掘已經(jīng)刻不容緩,否則“將為無知之世人私掘盜賣以盡”。當年10月,董作賓等人在發(fā)掘中共發(fā)現(xiàn)帶字甲骨800多片。董作賓常到藥鋪里買龜版,試驗鉆灼的過程。他有一次問李濟:“卜卦的卜字聲音是從哪里來的?”然后就拿一塊鉆鑿好的龜版,用香在鉆痕旁燒灼,突然聽到一聲清脆的爆炸,聲音就像“卜”,再看龜背,已出現(xiàn)“聽到了”的“卜”形裂痕。董作賓解釋說,“卜”的原始字形,完全是摹寫鉆灼的兆象??箲?zhàn)中,董作賓根據(jù)甲骨卜辭記日、旬、月、年的資料,編纂出《殷歷譜》,使“中國信史向上增益300年”。
郭沫若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郭沫若避難日本。1928年,他在東京某書店讀到羅振玉的《殷墟書契考釋》,開始甲骨文研究。他當時生活極端困難,卻每天從鄉(xiāng)下住處跑到東京,把東洋文庫所藏甲骨文、金文著作通讀一遍,以此為資料考察古代的生產(chǎn)狀況、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他在眾多甲骨拓片之中,合二、合三甚至合四為一而成整簡,使原來不可讀或讀不通的卜辭,得以返其本來面目,寫成《卜辭通纂》一書。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起步雖晚,但一出手即非凡,躋身“甲骨四堂”。而此“四堂”者,誠如唐蘭評價殷墟卜辭研究所言,“自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彥堂(董作賓)區(qū)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fā)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