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就聽朋友說起黃波老師。當時黃老師還在香堂,一周在兩家書院兼幾堂文字學和書法課程。朋友介紹他說,一位搞文字學的先生,乃師是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家徐中舒先生。
去年夏天,在一次會議上邂逅黃老師。拄一根拐杖,一個人在人群中默默地走。交換一下名片,卻也無暇多聊。知彼此是老鄉(xiāng),頗增親切。
冬天,又有一位新認識的朋友,熱情地要引薦我跟黃老師認識。我說,倒是認識的,只不大熟。于是,被朋友領(lǐng)著,到了王府花園。在京城北邊這個幽靜的別墅區(qū),黃老師住在最深處?;h笆柴門,圍著西式別墅。柴門的木匾上,“學語草堂”四個篆字靜靜呆著。
屋里墻壁上,掛滿黃老師的字,有“受識化毓”“易其心而后語”等篆書,有甲骨文書寫的六十甲子表,有行草“秋興八賦”。二樓,黃老師正上課,一幫小孩兒跟他學《說文解字》。黃老師用黑筆在白板上寫篆書,邊寫邊講。末了,給每個小孩在紙上寫一組字,讓他們照著臨摹。黃老師教書法,會根據(jù)學生性格的特點,給每個學生寫不同的字體。比如性子躁一點的,就用靜一點的字去調(diào)理。不是每個人都照著一樣的字帖練。
到辦公室坐下,一大堆家長,都是陪孩子過來的。窗戶邊放著上百盆蘭花,長勢很好。黃老師的愛人說,這些蘭花大部分都是朋友前年在北京中山公園參加蘭展后留下的。北京不適合養(yǎng)蘭,黃老師每天控制花兒的溫度和濕度。在家里以苗圃的規(guī)模來養(yǎng)蘭,對北京愛蘭藝蘭的文人雅士來說,無疑是個驚喜。
下課后,黃老師回辦公室跟眾人聊天,講起早年的求學經(jīng)歷。那物質(zhì)匱乏年代成都少城的人文環(huán)境,真是讓人羨慕。晚飯時,黃家的泡菜、臘肉,是一點未走樣的川味。
眾緣和合。今年春天,遂有此次正式的訪談。
泡在少城文化圈
學習博覽:黃老師,我們了解到,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你就開始研究古文字了。在那以階級斗爭為主導的年代,怎么會去研究這門冷僻的學問呢?
黃波:這要從成都的少城文化圈說起。少城在成都城區(qū)西部,清朝時期是朝廷為八旗兵及其家屬專門修建的“城中城”,位置在戰(zhàn)國時代張儀修建的少城遺址上,所以叫“少城”。當中包括寬巷子、窄巷子、桂花巷,在解放前屬于公館領(lǐng)地,住著很多大戶人家。我家在成都制藥一廠的家屬院,離寬巷子很近。這一帶住著很多老先生,都是飽學之士。
1976年高中畢業(yè)后,同學們上山下鄉(xiāng)。我得過小兒麻痹癥,只能待在家里。后來到街道的生產(chǎn)組刻蠟紙,認識了楊國才先生。楊先生是四川仁壽人,黃埔二期畢業(yè)的,跟清代書法家伊秉綬的后人學過書法,解放后戴上“歷史反革命”的帽子。楊先生教我伊秉綬的書法技巧,偶爾講講甲骨文,還送我一本吳大澄的《說文古籀補》。后來我了解到,“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字彥堂)先生在安陽搞發(fā)掘時,楊先生駐兵安陽,所以他對甲骨文很熟悉。
學習博覽:就這么一邊跟老先生學東西一邊刻蠟紙?
黃波:是的,因為我蠟紙刻得好,當年拍的《挺進中原》電影中兩張繁體字的戰(zhàn)斗報就是我十九歲時刻印的,后來就到這家街道生產(chǎn)組工作。兩三年里,我已經(jīng)是生產(chǎn)組改名后的美印廠的負責人,廠子由六七個人發(fā)展到二十來人。
“倒背如流”非虛言
學習博覽:你忙于印刷業(yè)務,還有時間和機會跟老先生們學習么?
黃波:這樣學習機會反而更多。當時我的生產(chǎn)組刻蠟紙的人手不夠,有些老先生沒有生活來源,就到我這里領(lǐng)蠟紙回家去刻。這些先生經(jīng)學底子很厚,經(jīng)常會隨意地以典故的形式講一些東西,還送一些書。我當時收入不錯,經(jīng)常請他們吃飯,或者在公園里喝茶。那個時候還真不敢拜師,弄不好就是“封資修”,只能跟他們亦師亦友?,F(xiàn)在回想起來,這是我一生中非常美好的時光。行楷書的學習得到齊白石在成都的入室弟子余興公先生的親自傳授,還有幸認識了陳子莊、秦學恭、吳一峰等在當代中國畫壇有重要影響的師長。有時聚在一起,他們爭著教我。這個教我讀《左傳》,那個叫我學《詩經(jīng)》。有一次,在茶館里,有位老先生爭急了,呱呱呱背了一大段,沒人能聽懂。背完他說,知道嗎,這就叫“倒背如流”!他原來倒著背的。世界上真有這樣的人。
學習博覽:“師父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當時自己在文字學方面主要下了哪些功夫?
黃波:當時得到一本《說文解字》,我曾經(jīng)在報紙上把其中9300多字寫過兩遍。后來還用甲骨文、金文集字,把一些好對聯(lián)換成篆書。這就要想辦法查資料。有些字在古文字里沒有,必須借用其他的字,由此了解轉(zhuǎn)注、假借等文字學知識。
圖書館里坐三年
學習博覽:那個時候書籍匱乏,你到哪里去查資料呢?
黃波:我上班的地方附近就是成都市圖書館。我只有中學的學生證,圖書館的參考書閱覽室根本沒辦法進去。我就自己帶本書在圖書館看,跟管理員慢慢也就熟悉了。
當時峨眉電影制片廠、四川省電影公司找我們印刷海報,我手上有一些電影票——那時電影票很俏的。我就送電影票給管理員,還給餐廳師傅。后來每次去參考書閱覽室,我要讀的書就不上架,一大摞書抱出來。從1976年到1979年,在圖書館坐了三年時間。中午十二點吃完飯過去,呆到兩點半。有時候店里沒什么事,就一下午都不回去,呆到晚上九點半閉館才回家。
學習博覽:三年苦讀,主要學了些什么呢?
黃波:最大的收獲是在目錄學方面,了解了圖書分類,知道怎么找書。這是別人無法教的。還在里面認識了另外一些讀書人。一位研究生物學的老先生教我做學問的方法,包括做提要、編目錄、查資料和修改文章等。李詩鍔先生是石室中學最好的語文老師,教我語法和修辭,還有古代漢語的閱讀法。當時我星期六的下午到他家去,一對一地教。
學習博覽:這種教學會收費嗎?
黃波:完全沒有費用,可能他請我吃飯的情況還要多一點。彼此純粹是喜歡這種交往。我現(xiàn)在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教學生,就是因為年輕的時候,那么多老先生無私地教過我。
整日隨侍師尊前
學習博覽:三年后就到了1979年,你去川大跟隨徐中舒先生學習。這其中又是怎樣的機緣呢?
黃波:在坐圖書館的過程中,我從《文物參考》《文物》《考古》《考古學報》等雜志上輯錄解放后新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編寫了《殷周金文輯錄》。蓋著硫酸紙用鴨嘴筆把字描下來,再用蠟紙刻。油印了一百本,成本費一塊錢一本。
當時成都大學學生秦和平一口氣買了五本,送了一本給徐中舒先生。徐先生很吃驚:我在成都呆了幾十年,還有這么一個搞文字學的老先生,竟然沒有見過!就到處打聽。
學習博覽:徐先生以為你是老先生吶!
黃波:是啊。后來秦和平找到我說,徐先生想見你。哎呀,把我高興壞了——我成天讀徐先生的書。徐先生一見我這么年輕,從書架上隨手拿起一本《國語》,線裝書,繁體,豎排,沒標點,讓我讀。讀完后,又拿來一首詩,叫我寫成小篆,我只錯了兩個。老先生很激動地說,就憑這兩條,可以證明這本書一定是你寫的。
當時美印廠正紅火,街道辦主任力勸我留下,但說什么都沒用。我辭了職,到徐先生家上班。徐先生當時正主編《漢語大字典》,又準備編寫中國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剛成立了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辦公地點就設(shè)在他家里。
學習博覽:你當時過去算是什么身份呢?
黃波:真是想都沒想這個問題,也沒問過工資。到了第三個月,手里錢用完了,我就問徐先生:“徐老,我是不是應該有工資?”徐先生說:“對啊,應該有工資?!崩舷壬U好玩的,做學問的人,從來不考慮這些,以為還是在過去的年代,自己一句話就解決問題。他打電話叫來系主任和校長,但工作還是不好安排。
當時已經(jīng)開始《甲骨文字典》的編寫。甲骨文不能排版,只能手寫影印。我后來才清楚自己的作用:徐先生的助手和研究生,文字學水平肯定比我高,但是寫不好甲骨文;寫字好的書法家也很多,但又不認識古文字。我正好介于兩者之間?!都坠俏淖值洹酚锌蒲匈M,徐先生就從里面每個月給我撥40塊錢,作為抄寫費支付。《甲骨文字典》里所收的字形二萬多個,出版后學術(shù)界對這些字一點沒走形評價較高,都是我在一本一本的甲骨文著作中間,帶著放大鏡用硫酸紙描下來的。
來去川大無羈絆
學習博覽:每個月40塊錢“抄寫費”,也不是長久之計吧。
黃波:后來工作還是解決了。1983年,兩個室友知道我的情況,為我打抱不平,寫了個報告發(fā)表在《四川日報》上面。政協(xié)隨后把我增補為省政協(xié)委員,學校于是重視起來。徐先生給教育部長蔣南翔寫了一封信,蔣南翔派一位司長到四川,組織了由川大和川師大教師構(gòu)成的七人專家組,對我考試。只考了半個小時,就證明我具有大學本科的學歷水平,隨后撥了一個進川大的指標下來,職稱為實習研究員。
學習博覽:這么周折才進川大,怎么后來又出來了呢?在川大那些年有哪些收獲?
黃波:我在川大待了十六七年,每天跟徐先生呆在一個房間。老先生話不多,幾乎是相對無言。但是,給研究生上課或平時有學者來拜訪時,我?guī)缀醵荚趫觥O窈裥?、張政烺、姚孝遂、李學勤、饒宗頤等大師級的學者都是這段時間認識的,這對我影響非常大。徐先生的老師王國維先生提出史學“二重證據(jù)法”,將“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結(jié)合起來,徐先生再加上民族學和考古學資料,主張“三重證據(jù)法”。沒有三重證據(jù),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1983年,徐老把《怎樣考釋古文字》用宣紙寫好蓋上印贈與我,這成為我一生最寶貴的珍藏。
1993年,徐先生去世后,我就不想在川大繼續(xù)呆了。這個社會還有很多我未知的領(lǐng)域。在川大我只能過一生,到外面我可以再過一生。1996年后,我就從川大離開了。
做事三年即一換
學習博覽:1996年,你已年近不惑,身體不便,十幾年研究古文字,到社會上能做什么呢?
黃波:離開川大后,我平均三年做一件事,有時候同時做兩件事。
1993年,我發(fā)明仿宣水寫紙——不是現(xiàn)在市面上的涂布水寫紙。當時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開新聞發(fā)布會,三個副委員長出席,還上過新聞聯(lián)播。后來拿到稿費和專利費二十多萬。于是我和臺灣的汪兄弟集團合作,成立四川省臺誼廣告公司,做過酒、茶、蘭花、牛肉干等廣告,還有郫縣豆瓣廠、竹葉青茶廠、春泉酒廠等的產(chǎn)品策劃。
后來開辦四川省殘疾人職業(yè)學校,專業(yè)包括雕刻、書法、裝飾畫。我是四川省殘聯(lián)副主席,肢殘人協(xié)會主席?;撕艽罅獾狡髽I(yè)去募捐,找市政府申請了十八畝地??上н@塊地雖然以四川省殘疾人職業(yè)學校的名義要下來,卻被拿去做民政干校,辦學的希望落空了。
我還做過玉器和黃金的銷售,做過蠟染和扎染,甚至涉足過餐飲,印刷更是老本行。
學習博覽:如此頻繁且深度地介入各個領(lǐng)域,學問方面是不是有所荒廢呢?
黃波:其實沒有,首先書法沒丟。喜歡的東西再多,只要兩三天不動毛筆,心就會發(fā)慌。這種“附體”的東西是丟不掉的。文字學方面的書,我也是走到哪里就帶到哪里。
今天我的文字學研究如果說能進一步,也是得益于這些生活閱歷。我做過一段時間翡翠生意,自己到深圳去進貨,熟悉工廠里玉的整個生產(chǎn)過程,由此了解古人解玉的原理?;剡^頭來講《說文解字》的玉部字,就可能更深刻。
我有段時間對烹飪感興趣,任好幾家成都餐廳的顧問,規(guī)劃菜系,敲訂席單,對新菜命名。中國是美食大國,卻沒有一本中國烹飪法的專書。漢字中間很早就有“甑(蒸)”、“煎”、“燒”、“烤”、“炕”、“燜”等字,我就從文字中梳理出近160種烹飪法,每種烹飪法除了講明器具之外,還包含了火候在里面。如果出一本書,再附上這種烹飪法所作菜肴的照片,一定是暢銷書。
我還清楚扎染和蠟染的整個過程,于是明白什么是“微而顯”?!帮@”左上邊是太陽,太陽下面是絲織品,右邊是眼睛。布料染完色后,對著陽光看,紋理分明,就是“顯”。
學習博覽:不停地更換行當,也不能窮其所有?。?/p>
黃波:但是必須深入到一些行當里面去。其實,家人包括師友對我的所作所為都難以理解?,F(xiàn)來想起,我一直有一以貫之的東西,那就是對漢字的探求。不務正業(yè),就是想觸類旁通。
閑教童子京城邊
學習博覽:這樣活生生的學問,也算是“知行合一”了。后來為什么從四川到北京?
黃波:我當時想拍漢字故事的動漫,而北京的條件是最好的。我曾設(shè)計刀和筆的卡通形象貫穿始終,把漢字分成很多家族,家族里面有很多成員,彼此進行互動。另外,女兒當時考上大學,畢業(yè)后也想到北京工作,我們就先搬到北京。
不過,在北京我也是找城市邊緣住下。我的書齋取名“垣廬”,并以此為號。我喜歡蘭花,這就是景仰蘭花的品質(zhì):喜陽又怕陽,喜風又怕風,喜水又怕水。無人所識,也自發(fā)幽香。
學習博覽:到北京城“邊上”之后做什么呢?動漫做出來了嗎?
黃波:沒有。后來發(fā)現(xiàn)準備還不成熟。當時在字的考證方面雖然有些新意,但整個框架還是借用前人的成果,其實是無謂的重復。我就重新尋找理論架構(gòu),花了兩三年讀了語義場的研究著作和西方詮釋學的理論。之后終于明白,我必須建構(gòu)一套漢字形意學框架,把一生的研究成果裝進去。這些工作初步完成后,就需要通過教學,在和學生的互動中予以逐漸完善。
學習博覽:現(xiàn)在怎么帶學生上課呢?
黃波:學生周末來上課,兩天一共有四十多個學生。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授課。
對星期六上午這批學生,教他們篆、隸、行楷三體書。通過多年的書法篆刻教學,我對書法是心性之學有相當?shù)恼J識。一般而言,初次拿毛筆寫字的人不外兩種:一種是想了再寫,一種是寫了再想。兩種情況下心手都不能相應。老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做到心手兩忘,知行合一。方法有很多,主要是把筆法與書體臨摹分開來練習,要求在寫字時多用觸覺和聽覺。一個學有成就的書法家應該三覺并用,而非僅僅用視覺。
對星期六下午這批學生,講授《說文解字導讀》。漢字是由形、音、義三要素組成,那么教漢字就應配合寫、讀、識,三者缺一不可。通過一年的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能把常用漢字用小篆寫出來。篆書全是中鋒行筆,這樣可以在文字和書法方面扎下深厚的童子功。之后再用一學期配合隸書學習來教他們隸變,讓學生明白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流變規(guī)律,為進一步學習傳統(tǒng)文化打好基礎(chǔ)。
星期天上午這批學生比較特殊,是我前些年在一些私塾帶的小孩,有些已經(jīng)回到學校了。背了那么多經(jīng)典,如果學而不化,慢慢就忘了。我用文字和訓詁把“四書”給他們梳理一遍。這也是對自己負責,否則之前就白教了。
星期天下午是八九個上一年級的小孩,講《文字蒙求》,每次按“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講一組象形字。然后他們拿毛筆摹臨,再用這一組字畫一幅畫,他們能兩三個小時樂此不疲。我主要教他們執(zhí)筆、用筆、筆順等,不用先強調(diào)規(guī)矩,只要讓他們明白筆劃跟筆劃之間的連帶關(guān)系。不管楷書還是行書都有這種連帶關(guān)系,但現(xiàn)在教書法都是一筆一劃地湊,就教死板了。
所謂“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對星期天下午這批小孩,我所教的實際上就是事和物的起源,也是漢字形意學的大綱。
以形意學參原典
學習博覽:漢字形意學聽起來頗有幾分神秘,能大概講講么?
黃波:漢字形意學主要是說明構(gòu)成漢字的基本符號及其在歷史上的演化過程。我給你講幾個具體的漢字吧。
比如 “鼎” 字,是一個鼎的側(cè)面取象,但要表現(xiàn)這個鼎是圓鼎怎么辦?在鼎的上面畫一個圈,而這個圈就是俯視取象了。這種二維取象,就像中國畫的“多點透視”。
比如貴賤的“賤”,右邊是兩個“戈”。在甲骨文中間,下面的“戈”實際上是倒過來的,表示戈砍伐中起行止的反復過程。今天的“賤”字中兩把“戈”是平行的,就不容易看出來。但只找到一個孤證還不行,必須把帶這個符號的字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分析,先搞清楚這個符號的能指,然后結(jié)合具體的字的語境,去尋找它的所指。
學習博覽: “賤”跟兩把運動的“戈”有什么關(guān)系?實踐的“踐”,又怎么理解呢?
黃波:“賤”和“貴”都從“貝”,完整的是“貴”,殘缺的是“賤”。經(jīng)過反復敲打撞擊,會形成很多不完整的小碎片。實踐的“踐”,表示人在實踐中要經(jīng)受反復的磨礪。
再比“東”“西”二字,本是盛物的工具?!皷|”是裝滿貨物的麻袋,與“橐”字同源。“西”是未裝貨物的空筐,不應解釋為鳥巢。那么“東”“西”二字怎么會與方位聯(lián)系在一起呢?《易經(jīng)·系辭下》有云:“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比罩屑凑纾屑醇?。早上背著貨物去交易,太陽在東方;中午以后交易完成,回去時太陽偏西,背著空筐回家。幾千年來,直到今天,人們還說這個“東西”,那個“東西”,把盛物的工具“東”“西”二字當著物品的總稱。
又比如說,一般都認為“而”是連詞,沒有實際意思。其實“而”是胡須?!墩撜Z》開篇“學而時習之”的“而”,用得非常巧妙。你看,老先生在發(fā)問:“你們知道該怎樣學嗎?”捻著胡須讓學生思考?!岸贝硪环N思索,一種停頓,再告訴學生要“時習之”。這個“之”字本來是草木剛出土時的幼芽取象,而從幼芽到莖干生長過程的取象則表示為“生”字。古人每天觀察后明白,眼睛看不見幼芽和莖干的變化,但它無時無刻不在“之”在“生”。那么,從這種取向進一步引申,這里的“之”字不只是個語氣詞,應理解成學習要像幼鳥飛翔天空,翅膀不停拍擊的狀態(tài),而“舞之蹈之”亦然??酌?、老莊等圣賢離上古創(chuàng)造文字的時代不是很遠,他們駕馭文字的時候,還保留著一些上古的思維。
學習博覽:這些解釋,聽上去新穎、生動,但有沒有解錯的可能?
黃波:我會從甲骨文和金文中找出證據(jù),還有考古學的依據(jù)做參考,在古代文本尋找例句。類似的經(jīng)過我重新詮釋的字,不下二十種。漢字形意學一旦出版,相信對中國原典的理解定會有所貢獻。
學習博覽:打算什么時候正式出版呢?
黃波:文字的考釋,一點就破,如果單是一二個字的考釋發(fā)表出去,知識產(chǎn)權(quán)很難得到保護。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早一點出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
歸 零
學習博覽:黃老師,你人生經(jīng)歷如此豐富,應當有很多心得與困惑,能否分享一下。
黃波:我常說,自己生命中有好幾次歸零。所謂“歸零”,就是回到原點后再出發(fā),是在升華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向。很多人歸零后一蹶不振,怨天尤人。我不會這樣。當然,肯定有得意的時候,有把持不住的時候。但冥冥之中,始終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支撐著自己,于是所有的困惑都不是困惑。
學習博覽:請你盤點一下那些“歸零”的過程吧。
黃波:放棄生產(chǎn)組去川大,就是“歸零”。接收生產(chǎn)組的人,后來把它做到成都很大的一家房地產(chǎn)企業(yè)。
到川大呆那么多年,徐先生去世以后我離開川大,所有的職稱、公職全不要,也是“歸零”。
做廣告公司,因為合作伙伴在銀行貸款很多,利息很貴,最后辦不下去。公司的金銀首飾、翡翠全部抵押給銀行,什么都沒要出來了,也是“歸零”。
仿宣水寫帖,前后發(fā)行了一百多萬冊。有朋友說應該專門成立一家公司來做,前景一定可觀,可是我的興趣己不在此。學會放棄,也是“歸零” 。
之后做食品,做起來之后覺得不適合自己,就交給別人做,算是“歸零”吧。
做包裝公司,開個門店,買下個小廠,租個寫字間,后來全部關(guān)閉,血本無歸,也是“歸零”。
到北京后,在寫作漢字形意學過程中,我卻發(fā)現(xiàn)之前十年的路一點沒白走。在川大,我對社會的知識完全是一片空白。這些年“繞”下來,在造紙、烹飪、印刷、廣告、珠寶玉器等行業(yè)中好好游歷了一番。在這個過程中,我更看重這些行業(yè)背后的文化淵源,最終得到對漢字文化的深度理解。
學習博覽:就像剛才講的,這些閱歷反而有助于你的研究。
黃波:在社會上做事,當時好像也以掙錢為目的,但最后得到的反而不是錢。別人關(guān)注錢,我卻關(guān)注事情的源頭。當然,或許這也是做不好生意的借口吧。
學習博覽:很多次“歸零”都是錢的“歸零”,生活上會不會不太適應?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嘛。
黃波:真正的文化人,不存在對物質(zhì)和環(huán)境適應與否的問題。文化人的豐富是在精神境界上。仔細想想,有張床可以睡覺,再有一張電腦桌,一張書法桌,一間書房,足夠了。來北京前三年,我什么錢都不賺,把成都的住房出租以后,加上愛人的退休工資,在北京的費用基本夠了。心態(tài)放平,然后再說做學問。學生說,老師到北京,一年光書法都該賣多少錢??!我說,一文不值,千金不賣。書法本是用來以文會友的,要生存可以尋找另外的一技之長,比如印刷、設(shè)計,這些跟我骨子里的東西是不相干的。這樣賺錢就很好,在學問方面不會為利益所驅(qū)動。
錢不必太多,但生活情趣一定要有。蘇東坡那么有才,東坡肉是他做的吧?張大千那么有才,人家還做大千雞。反正每天要吃,但可以吃得有文化。
學習博覽:六十歲之后有什么打算?
黃波:跟愛人商量過,我們在北京不買房。六十歲上下,比如說,去安徽宣城呆上一年,那里有最好的宣紙,以書畫會友。福建壽山風景很漂亮,去那刻印章,再交一幫朋友。游蕩到六十七八歲,不能動彈的時候,畫一畫寫意國畫。許多人都對我說,你這么強的筆力,不畫畫可惜了。
古人每天測日影,與時消息,與時偕行,人生就應該如此,自自然然的。沒必要都去與時俱進,好像趕不上太陽就麻煩了似的??涓缸啡?,最后不就累死掉了么。
學習博覽:六十歲后還需要“歸零”么?
黃波:說不定那本身又是一次“歸零”,是另一種藝術(shù)生涯的開始。
(同成學園園長張來周先生、葦杭書院學員徐霖先生對本次訪談助益良多,謹致謝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