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動輒就跟我討價還價
孩子5歲多了,總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我每次對孩子提什么要求,都向孩子解釋得很清楚,為什么有些事他不能做,而有些事他必須做。但是,有時候孩子還是不肯放棄他的想法。最后,常常陷入無休止的“討價還價”中。有時為了一些小事還會纏磨很久。比如,為了每天要不要刷兩次牙,孩子常常要和我討價還價,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別的事也是這樣,孩子動輒就跟我討價還價講條件。為此,每天要浪費不少時間和精力,真不知如何是好?
解析:討價還價是父母教給孩子的
其實,討價還價是父母教給孩子的。開始的時候,“交換條件”都是父母主動提出來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彈琴,周末我就帶你去坐過山車”。由此養(yǎng)成孩子在聽話順從前,會先想想究竟自己能得到什么好處:為什么大人能熬夜看電視而小孩子不能?為什么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須上興趣班?這不公平!公平的辦法是我能得到一點補償,比如每星期吃兩次漢堡。
向孩子解釋原因,顧及孩子的想法,肯定要比簡單地命令孩子好。但是,好言相勸也不能沒完沒了,否則,孩子會利用這樣的場合進行長時間的討價還價。
一旦孩子習慣于“討價還價”,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
●可能造成孩子成長的“被動狀態(tài)”。當討價還價成了習慣,每一次成功后,孩子就在準備下一次的“交易”了。如此下去,孩子會計較任何事情的“即時效益”,看不到好處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會出于強烈的興趣去學習新東西,也不會有探索精神,更不會有責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會喪失所有的主動權,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人生的成長過程就變成了“被動狀態(tài)”。
●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爭議上。雙方進行拉鋸式的談判,孩子從父母口中擠牙膏般地擠出點“利益”,浪費了雙方的時間不說,孩子專心思考及行動的時間也因此變得很少。
●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你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討價還價的結果是,作為父母,你對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磨破了,卻還未對晚上睡前洗澡達成協(xié)議。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會引發(fā)長時間的談判,你還有權威嗎?沒有了權威何談對孩子的教育?
●疲憊造成父母情緒失控,最終傷害的還是孩子。當父母的耐心用盡之后,孩子倔犟的討價還價行為會令父母情緒失控。這個時候,民主的父母就成了暴怒的父母。這種從一個極端迅速擺到另一個極端的變化,常常讓孩子的內(nèi)心更受傷。
對策:從開始就什么條件都不講
既然危害很多,家長應該怎樣避免孩子討價還價?
做好預防工作
·開始就不和孩子講條件。許多父母習慣說“吃不完飯就不許看動畫片”,這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很壞,因為孩子會效仿父母動不動就講條件。也不要對孩子說“這樣爸爸媽媽會高興的”之類的話,孩子為討父母的歡心可能會撒謊或干出其他的蠢事。有些父母常說“你不聽我的話,我也不滿足你的要求”,父母會因此而失去尊嚴,并誘發(fā)孩子產(chǎn)生報復心理。其實,從開始就什么條件都不講,提出要求并督促執(zhí)行就是了。如此,孩子不可能學會討價還價。
·父母雙方要保持一致。當父母一方拒絕孩子的要求有不合理的地方時,另一方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反駁,否則,容易養(yǎng)成孩子在父母雙方之間投機取巧的不良習慣,而且孩子還會想方設法堅持自己的條件。最好是父母保持協(xié)調(diào)一致,如果出現(xiàn)問題,可以對孩子說,我們商量后告訴你。
·向孩子講明拒絕的理由。父母對孩子說“不行”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釋拒絕的理由,讓孩子明白“不行”的道理。注意,這個解釋千萬不能摻雜著“條件”。
·有些事可與孩子共同商討。比如,孩子日常生活作息時間的安排,就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但是,父母必須掌握主動權,不能與孩子無休止地討價還價。
·一定堅持令行禁止。如果說“不”后父母又對孩子作出妥協(xié)或讓步,就不僅會失去父母的威信,還會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習氣,讓孩子更加討價還價。所以,父母不要隨便亂說“不”,一旦說出口就要堅持,做到令行禁止。
做好矯正工作
·設定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底線。在家庭內(nèi)部發(fā)揚民主之前,父母應該跟孩子有一個約定:任何“講條件”的行為都不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父母有“最終解釋權”。設立“最終解釋權”,就是為爭論設一個底線,以保證父母的權威不受影響。
·物質(zhì)鼓勵為輔,精神鼓勵為主。其實,孩子想通過討價還價獲得的“好處”,基本上都與物質(zhì)有關。一個家庭,如果養(yǎng)成了以物質(zhì)條件來換取孩子“行動”的習慣,不讓孩子纏擾也難。因此,要多倡導精神鼓勵,如擁抱、撫摸、口頭夸獎等。擁抱本身會換來孩子的妥協(xié),這種妥協(xié)與物質(zhì)換來的妥協(xié)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為擁抱傳達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責任做得好。
·讓孩子接受討價還價的后果。討價還價往往帶來時間上的延誤。如果因此影響了孩子的娛樂和休息,或者因遲到遭到老師的批評,那么,別心軟,讓孩子承受后果。這樣,會逐漸促使孩子減少討價還價的行為。
責編 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