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座遙遠的城市,往往會激起人們的想象和猜測。這里是把足球化為藝術(shù)的故鄉(xiāng),是貝隆夫人創(chuàng)造傳奇的地方,是王家衛(wèi)《春光乍泄》中拍攝到的地方,也是激情探戈在午夜滑動的地方。
這樣的城市,足以讓人駐足守望。盡管人們習慣地把布宜諾斯艾利斯稱為“南美巴黎”,但它其實更像自己,一座熱情而豐富的都市。
7月9日大街,街區(qū)的迷宮
布宜諾斯艾利斯(以下簡稱布宜)的7月9日大街(Av.9de Julio)是全世界最寬闊的大街。在兩條輔道上,各有兩條車道,在中間的主道上,各有來回8條車道,這樣總共有20條車道。在主輔道之間有著蔥郁的林帶。過一次馬路,需要等3個紅綠燈,十分井然有序。我在黃昏時邊走邊拍,主車道上騎摩托車的一對青年還熱情地高舉起雙臂。在他們的身后,是滾滾的車流和天邊夏日絢麗的晚霞。
穿過7月9日大街,就是一系列的繁華街區(qū)。整個布宜的規(guī)劃十分有序,你在街上問路,當?shù)厝藭嬖V你經(jīng)過幾個Block就到了,完全有點像棋盤的布局。
與7月9日大街相垂直的五月大街(Av.De Mayo),是一條充滿著歷史感的大街,一幢幢古舊的建筑物在述說著當年的繁華與榮耀。在綠樹掩映之中,托爾托尼咖啡館(Care Tortoni)就在其間。這是布宜最為著名的咖啡館,從1858年開業(yè)至今,不少在阿根廷旅居的西班牙作家,把這里稱為“遠離故鄉(xiāng)的家”。
整個咖啡館是棕色調(diào)子,咖啡桌是用橡木做成的,古雅凝重,墻上掛滿了無數(shù)歷史人物的黑白照片。前來的客人除了游人之外,有不少是當?shù)匾恍雅f的人士??吹轿以谂臄z,一個紳士叫住了我,告訴我他曾是一位飛機駕駛員,現(xiàn)在退休了,但很懷念這種生活。
沿著五月大街,走到五月廣場(Plaza de Mayo)。在夏天的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有點白晃晃的。這里是布宜的行政中心。走近左側(cè)的大主教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這個新古典主義的教堂,從外觀看十分方正,外面一排12根廊柱,代表著12位使者,邁進去,里面是幽光閃現(xiàn),人們在寧靜地找尋著靈魂的歸依。上午10點,剛好遇到一支儀仗隊,手持著軍刀,整齊地邁進教堂,他們在“南美解放之父”胡安,德,圣馬丁將軍(General Jose de San Martin)的靈柩前,舉行儀式。
廣場的東側(cè)是總統(tǒng)府(La Casade Gobierno)。這里又被稱為“玫瑰宮”,最著名的是靠北邊那個著名的陽臺,在20世紀40年代,貝隆夫人曾站在這個咖啡色陽臺上,向擁戴她的群眾揮手致意。而現(xiàn)在這個陽臺前,是一條緩坡的馬路,車流急速地駛過。我站在前面,幾乎找不到?jīng)]有車經(jīng)過的瞬間。這多么像歷史啊,容不得人們停下來思考。
黃昏時分,7月9日大街繁華照舊。來到了科隆歌劇院(TeatroColón)前。這家歌劇院建于1908年,是阿根廷“美好年代”的象征,僅次于米蘭的斯卡拉劇院,是世界第二大歌劇院,也是南美洲最富盛名的歌劇院。歌劇院的建筑風格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和法國巴洛克風格的結(jié)合,上下七層,能容納2800名觀眾。20世紀以來,許多歌唱家都先后在此登臺演出,這其中包括卡拉斯(Callas)、托斯卡尼尼(Toscanini)和帕瓦羅蒂(Pavarotti)。
老庫房的探戈
傍晚,我在La Defense街區(qū)一帶漫步,經(jīng)過阿根廷戲劇學院,碎石路面十分古雅,3個女生靠在窗臺上。我跟她們聊天,3個女生分別是學導演、攝影和剪輯專業(yè)的。聊到她們喜歡的電影,其中一位告訴我,很喜歡王家衛(wèi)的《春光乍泄》,影片中有段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在La Defense街上一家特色牛排館享用了豐盛的晚餐之后,準備去看探戈?!袄蟼}庫”(EI Vieio Almacen)是布宜古老的—家探戈俱樂部,就坐落在不遠處的—個街區(qū)。
晚上9點,演出才開始。老房子的舞臺不大。兩對舞者在令人迷醉的音樂中,他們在不停地滑動,優(yōu)美而流暢。似乎在舞臺上有著無數(shù)的秘密小徑,等著他們來來回回地走過。
每次他們走動的姿態(tài)不一樣,在初識時男方試探地牽起女方的手,兩個人輕移慢步;慢慢熟悉起來后,彼此的舞步也快速與默契起來;接著男方把女方作為一個可以地起的物體,讓她在空中跳蕩;然后兩個人的手緊緊相連,圍成兩人的封閉圈,使她的身體在這個空間里不停地旋轉(zhuǎn);在舞蹈的高潮之處,一定是女方抬起修長的左腿,讓整個身體貼剛在男方的身體上,男方將身體向前輕彎,兩個人的身體貼合成盛開的情欲之花;而在舞蹈的最后,兩個人漸漸疏離,各自消失在舞臺的某個暗處。
每一場探戈都是男女歡愛的縮影。從初識、熱戀、融合直到分手,在音樂的時間線中,演繹出感情不變的軌跡。那是探戈的宿命,還是人生的宿命?或者兩者都是。
這兩對舞者的表現(xiàn)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一對中年人,可以明顯地看出各自的年齡,在整個的表演中,你情我意,表現(xiàn)得十分投入和激情,有一種綿長的韻致;另一對則年輕許多,女方有著很光滑的后背,看起來很青春,他們的舞蹈則顯得隨意許多,不能說他們激情,而總讓人覺得他們不是十分地合拍,有一種貌合神離的敷衍。我看資料介紹說,他們都是情侶或夫婦關(guān)系,但各自的感情卻不一樣。在下場之后,我在門口看到其中一位女舞者,穿著條牛仔褲,就那么匆匆走了,也不跟她的男伴同行。
老房子的設(shè)計十分古典,在觀眾席的右側(cè)墻面上,還裝飾了—面橢圓形的鏡子。舞臺上,男女演員在激情纏綿,在鏡子里也反射出來,仿佛是一方奇特的空間,讓他們在鏡子里移進移出,宛如一場私密的場合,你只能從某個角度去觀看,無去轉(zhuǎn)過頭去,只能看這樣小小的空間所發(fā)生的一切,當他們滑開時,你只能靜心地等候,直到他們再次出現(xiàn)在鏡子里。
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上場了?;ò椎念^發(fā),筆挺的腰桿,風范依然。她唱起—首又一首阿根廷歌曲,基本上不是特別著名的。在那歌聲里,流露出對歐洲的眷戀。那些從西班牙和意大利來的移民,是否是因為不再能回去故國而黯然傷神?但正是這兩個國家的風情與浪漫,熔成了阿根廷特有的南美風情,且時間也超過450年,在這片樂土上生活,同樣是值得慶幸的,于是就有了這種奇特的情愫,一方面是懷念歐洲的,一方面又是眷顧南美的,在這兩者的牽扯之間,自然流露出淡淡的憂傷。
在布宜的許多場合,都可以體會到這樣的情緒,一種歡樂的悲情在彌漫著,淡淡的。
探戈更是孤獨而激情的,浸透了一種哲學般的憂傷,并把這種憂傷化為真摯的情感,使之具有一種不可言傳的動人和永恒的意味,所以,探戈是一種生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更是阿根廷的“民族之魂”。從貝隆夫人的墓地到黃昏的貴族區(qū)
布宜的雷科萊塔區(qū)(BarrioRecoleta)是一個貴族區(qū)。在這點上與巴黎十分相似,一個區(qū)—個樣子,差異相當大。來到一片開闊的草地,樹蔭下,幾個了年紀的男人,穿著懷舊風格的西裝,站在—個木箱子上,在靜靜地拗造型,在他的周圍擺放著舊唱片、舊年歷等老東西,其中—張封面上的人物是—個風雅的女士,大家都熟悉的伊娃·貝隆。
穿過草地,進入了雷科萊塔墓地(Cemeterios Rocoleta)。我在世界各地走過許多墓地。在巴黎、圣彼得堡、布拉格……現(xiàn)在是去看伊娃·貝隆所安息的墓地。
這是阿根廷最著名的墓地,建立于1882年,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整個墓地規(guī)劃十分緊湊,橫豎的甬道仿佛像一個安靜的村落。每一塊墓碑都修造得莊重美觀,各種墓地上的塑像和裝飾物各有特色。
向西慢慢地尋找,在一條窄窄的甬道里,默默地站著不少人,靜靜地走上前去,在一座黑色大理石墓穴的鐵門上,插著玫瑰,旁邊的幾塊銘牌上寫著“Eva Perón”的字樣。每年都有不少旅行者專門來看貝隆夫人的墓地。人們來尋找歷史的佳話、女性的傳奇,還有人們樂于懷想的風流往事。
在阿根廷歷史上,二戰(zhàn)后的貝隆政府是值得書寫的。胡安·貝隆(Juan Perón)在1946年和1952年被選為總統(tǒng),他鼓勵本地工業(yè)化和自治化,迅速發(fā)展了阿根廷經(jīng)濟。
伊娃·貝隆(Eva Peró n)又叫艾薇塔(Evita),是一個裁縫的私生女,15歲時成為舞女和交際花,1945年,她26歲時與胡安·貝隆結(jié)婚,成了阿根廷第一夫人。后來她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出訪歐洲,訪問了西班牙等國,尋求各國的支持,引起轟動和爭議。在當時由男性主宰的權(quán)力世界里,主流社會還無法容忍一個出身卑微的女子與他們分庭抗禮,但她的風采橫掃了歐洲。歐洲媒體將此次的出訪稱作“彩虹之旅”。
由于她實施了一系列親民政策,積極維護女性權(quán)益,為女性首次爭取到了選舉投票權(quán),贏得了愛戴。她善于穿著,其風格甚至影響了當時阿根廷的潮流與時尚。1952年7月26日,她去世時年僅33歲。阿根廷人從四面八方涌到布宜,與她告別。
1996年的電影《貝隆夫人》(Evita)就藝術(shù)化地表現(xiàn)了她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直到現(xiàn)在,在阿根廷,每年7月26日這一天,大家依然還會以各種方式來紀念她。她被稱為“阿根廷的玫瑰”。
離開墓地,在雷科萊塔區(qū)漫步,十分愜意。沿街有著雅致的公寓和精品商店,還有一些咖啡館。路上的行人不多,綠蔭蔽日,步伐也慢了下來。這座被稱為“南美巴黎”的都市,在喧囂、熱烈、沉思之后,步入了寧靜和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