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津】
文藝評論又叫“文學批評”,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內容,是評論者科學理性認識的體現。文藝評論一般具有感性體悟與理性思辨交融、科學認識與美學批評結合的特征。
閱讀文藝評論時,按照以下步驟來閱讀解題,我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推敲字句,理解深層含義。試題一般設置為“解釋畫線句在文中的具體含意”等,下文中第2題就是這方面的體現。做這類題要在畫線句的周圍找答案,一要注意結合語境來理解,因為在不同的語境中句意是不同的。二要注意理解全面,不能掛一漏萬。如作答下文第二題的第(1)小題時,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中國詩界更是如此……如今好不容易終于尋到了‘詩體大解放’這一服妙方。于是,下決心對以往的舊古董來一番天旋地轉的‘大破壞’”,第三自然段的“中國人好像下定了決心,不惜以一個空前的大破壞,來重建一種理想的詩歌秩序”,第五自然段的“盡管人們可以責難中國人對于傳統(tǒng)詩意的懷舊、甚至守舊的心態(tài)”等都是答題區(qū)域,提取各自的要點,繼而整合,便可作答。
2.把握結構,歸納概括中心。文章結構是作者對語言材料的組織和安排。作者的認識、思維的發(fā)展都要通過結構、層次和段落傳達出來,理清結構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試題一般設置為“……體現在哪些方面”“文章從哪些方面……”等。下文第3題“請概括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就屬于這類考查。歸納概括答案時要注意抓準、抓全主要信息,不能有所遺漏。文中第一自然段是談作者對古典詩歌的肯定,第二自然段是談進行新詩革命,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談作者對新詩革命的看法。理清了結構,各部分的中心就不難概括了,當然作者的主要觀點也就表露無遺了。
3.深入研讀,分析觀點態(tài)度。我們要依據文本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切不可脫離文本而用自己腦海中固有的知識來分析。下文第3題同時也體現了這方面的考查。該題要求概括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那么這些觀點應是我們對文本分析后解讀出的“作者的觀點”,而非“我們的觀點”,哪怕這些觀點經事實證明是不準確的。
4.思辨探究,評判材料觀點。文本表達的是作者個人的理解,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即便是與作者的觀點不同也可以談談自己的理解。這點要求與第3點正好相反,如下文第4題。此類題是開放性試題,任何一位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囿于作者的觀點,但用于支撐自己看法的“論據”應源自文本。
【閱讀訓練】
論中國新詩
□謝 冕
中國在20世紀上溯的幾千年中,創(chuàng)造了世上無與倫比的、聲情并茂的古典詩歌的輝煌。這些由方塊字鑄成的古代瑰寶,是東方審美創(chuàng)造的極品。這些超越時空的永恒的語言,它以高貴的形式,華彩的節(jié)奏,典雅的詞匯,特別是雋永的意境,造出了一個充滿魅力的詩意世界。音樂、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的綜合,傳達著古老文明的迷人神韻。它凝聚著人們關于追求功名和理想,詠嘆鄉(xiāng)情和友愛的情懷……這一切,經過無數代詩人的錦心繡口編織而成的、永久的心靈的梵音,正是這個建立在悠久農業(yè)文明基礎上的古老民族的永世的驕傲。
19世紀下半葉中國在強敵逼境下的節(jié)節(jié)敗退中無路可走。當時的普遍想法是,茍能救亡圖存而寧肯拋卻一切。中國詩界更是如此,經過上個世紀那一批改良主義者的并不成功的探路,如今好不容易終于尋到了“詩體大解放”這一服妙方。于是,下決心對以往的舊古董來一番天旋地轉的“大破壞”。胡適有言:“文學革命……用那活的白話文學來代替那死的古文學,可以叫做大破壞,可以叫做大解放,也可以叫做建設的文學革命。”
打破山林的寧靜,裝進工業(yè)時代的喧囂,那些由經典的節(jié)律和音韻造出的完美受到了輕蔑。中國人好像下定了決心,不惜以一個空前的大破壞,來重建一種理想的詩歌秩序。他們只知試驗創(chuàng)造,他們的目光只望著前面,他們沒有、也不會想到回頭看看,看看風煙迷亂之處的“戰(zhàn)場”上的狼藉景象。而實際上,中國新詩在它的草創(chuàng)期就留下了許多弊端。當日也不乏一些有遠見的人對此有過評論。就在白話新詩起步之初,當日積極參與新詩革命的俞平伯,就看到白話的“詞匯貧乏”,很多都要“借材異地”以及他認為的“缺乏美術的培養(yǎng)”等。還有周作人,他擁護白話新詩的產生,他自己也寫過像《小河》那樣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他對新詩也有較為尖銳的批評。他“不佩服”白話詩的“白描”和“嘮叨的敘事”——“我只認抒情是詩的本分”。周作人說:“經過了許多時間,我們才漸漸覺醒,詩先要是詩,然后才能說到白話不白話”“一般寫詩的人以打破舊詩的范圍為唯一的標志,提起筆來固然無拘無束,
但是什么標準都沒有了,結果是散漫無紀?!?/p>
從清末的“詩界革命”到五四的“新詩革命”,這一豐富而曲折的變革歷程大抵就是走了兩個步子。一是“以舊風格表現新內容”,一是“詩體大解放”。前者被認為是改良的,后者則被認為是革命的。事實是,對于一個悠久的傳統(tǒng)而言,多大的“革命”也難以造成實際上的斷裂。
革命總是暴風驟雨般的襲擊和取代,它的不可阻擋的迅雷之勢,總有一種暴力造出的粗糙。詩是藝術的,藝術的變革采取革命的辦法,難免會留下諸多“病癥”。中國詩歌經過自“詩界革命”到“新詩革命”的長期試驗,最后作了可說是充滿危險的選擇,這就是,在它莊嚴的“告別古典”的儀式中,的確蘊涵了為思想而輕視藝術的隱患,那一代人都把興趣和激情傾注于詩體的改革上了。他們在為了使詩實現人與他的現實狀態(tài)相適應的路途上,的確擁有前無古人的膽識與魄力。然而,他們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以至于在百年后的今日,當人們在獲得一種嶄新的方式表現他們所擁有的詩意時,猛一回頭,卻發(fā)現他們的這種“擁有”乃是一種“不擁有”——盡管人們可以責難中國人對于傳統(tǒng)詩意的懷舊、甚至守舊的心態(tài),但幾乎所有的責難都無法回避如下的事實:較之古典詩歌精美的極
致,新詩在藝術形式上的粗糲以及人們在運用白話的方式以表達他們的情感時所產生的力不從心的沮喪!
(選自《論中國新詩》,有刪改)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作者對中國古典詩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
B.新詩革命者以前無古人的膽識與魄力來重建一種理想的詩歌秩序。但新詩的局限性在新詩革命之初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C.詩是藝術的,藝術的變革采取革命的辦法,難免會留下諸多“病癥”。因此,作者對新詩革命者的努力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
D.新詩的出現和興起必將使古典詩歌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E.所有的新詩都為了表達思想而忽視了對藝術形式的追求,因此在表達情感時產生了力不從心的沮喪。
2.解釋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具體含意。
(1)打破山林的寧靜,裝進工業(yè)時代的喧囂,那些由經典的節(jié)律和音韻造出的完美受到了輕蔑。
答:
(2)詩是藝術的,藝術的變革采取革命的辦法,難免會留下諸多“病癥”。
答:
3.請概括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
答:
4.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永遠存在著“繼承”和“揚棄”的爭論,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答: